- +1
阮忠:波光月影下的“关河”忆想
(全文共2471字,阅读需要8分钟)
波光月影下的“关河”忆想
——读扬帆《回望关河》
(节选)
阮忠
"
人行走别人的关河,也行走自己的关河。
有人是别人的关河,有人可能不是,但于自己一定是。
对于时空和沧海,人多么渺小哦,我感叹。
因为人,便注定行走,遇见山水、风物、故事,古往今来都是人。
那些观察,那些讲述,那些阅读,是关,也是河。
因而,人快乐,也愁憾。
"
这是扬帆散文集《回望关河》(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封底寄语,可能不一定是扬帆写的,大抵也传达了《回望关河》的神韵。这番话让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仿佛有人在问:回望关河?何为关河?扬帆不紧不慢地呡了一口大研茶,说出这样一番似有玄机、费人猜详的话来。于是,有另一幅画面切换过来了……
那是一千多年前,竹林七贤的嵇康光着膀子在枝叶婆娑的柳荫下打铁,向秀呼哧呼哧地拉着风箱,汗水淋漓。钟会来拜访嵇康,嵇康瞥了他一眼,故意视而不见,把打铁声弄得山响。钟会待了一两个时辰,自感没趣,不得已离去。临行,嵇康开口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话只在“闻”“见”中,真的满是玄机,让人去想其中究竟是什么。扬帆所说,也只在“关”“河”中,他没有直言 “关”是什么,“河”是什么,读者诸君自己想、自己品这书的味道、做人的味道就得了。
这也足见他那一颗敏感的心。他行走、访谈、阅读、感悟、书写,有《回望关河》为证。听他说的:“有多少目光,就有多少心事。秋风落叶,满地赤诚。为了这个世界,为了那个人。”(《山中心语》)而“那个人”中,有扬帆自己的身影,而且他是一个沉思着的“那个人”。
人上了年纪,“回望关河”最易产生的是追忆自我的过往,把曾有过的琐碎生活和十之八九的不得意形成文字,供自己老来品味,咀嚼,难免说“我曾经苦多了”,别有一种反思而自醉或自悲的情怀。
他书中有一篇《儿女童谣》,回忆少年岁月,“打冬鼓,过冬桥,上高山,摘红桃……”,这是他家乡广济乡间的童谣,他耳畔响起这样的童谣,想起自己曾经是那位叫“小草”的少年。我记得他写过一首《小草志》的诗,说小草“春天就发芽,珍惜每一寸时光,不辜负每一抔黄土”,他就是这样一个从“农民”而非“农民的儿子”成长起来的文人。在《儿女童谣》,扬帆想起儿时的玩伴,问一声“伙伴们还好吗”?这一问,惦念中仍然是他的忧思,因为“小草不能回到小儿女时态。谁能手握一打岁月,神仙一念,拂尘一挥。就回到过去?”更何况,人生是只有一单向旅程?这是如今蜗居在都市的扬帆的乡愁。
古往今来,说乡愁的人多了,当扬帆以儿时快乐来说乡愁时,还是那个沉思者,故把乡愁说得满是哲思:“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故乡已不是当时的故乡,甚至物是人非。何处乡愁?乡愁就是一杯酒独自品尝,它属于某个人,或你,或我,或他。在心中,在生命的午后。”(《何处乡愁》)这样的乡愁格外让人伤感,正是因为它滋生在“生命的午后”,原来人生最后的灿烂是在夕阳的照拂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难怪唐人李商隐一声叹息。
乡愁是扬帆《回望关河》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他时时想到过往,又把过往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以景言情、景语也是情语的名诗。物候变化,季节老了,当他从这里看到了人生如江河,生活是围城。这不就是他说的“关河”?从季节的变易中,他看到生活在变中彰显的不变,今天和昨天、今年和去年,“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一直到生命的终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让人奈何不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曾想在居家附近的“快风亭”静静地读书,那该是怎样的超然平和哟,却又说“快风亭”的一副楹联有名士气、英雄气:“把酒邀明月,登高歌大风”。上联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下联出自刘邦的《大风歌》,这样说来“快风亭”还是让人平静不得。
在关河回望中,扬帆的沉思更多在历史旧痕中,他说自己有空喜欢走走,“到了一个生地方,就会迫不及待奔向那些传说、典故、史迹的发生处所,有小孩子那样的好奇心和天真的冲动”(《后记》)。这无疑是他回望关河最原始、最本能的动力,所以他行走越多、思绪越远,情怀越重。
……
《回望关河》以历史文化为基调,在已然成为历史的“关”与“河”中,灌注着扬帆很深的人文情怀。他的这些散文写得很随意,随想所之,命笔如诗是基本风格,说宣恩山水的轻盈和说北魏的沉重都是如此。当然,随意之下难免思绪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河,走到瑞士、走到巴黎,讲了发生在那里的卢梭故事,这便是《故事卢梭》。
扬帆讲故事的本领,在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国风》里就有很好的展现。《国风》讲述他家乡广济老阳垸村落五十年的故事,黄曼君先生说它是“一部反抗异化同时又深思中国文化的现代史诗”,说自己读了它,“心灵深处的那份感动如潮水般漫来”,这是因为故事讲得波澜迭起,动人心魄。
扬帆把卢梭的故事也讲得有趣,万余字的篇幅贯通了卢梭一生的成与败,生与死。我不想在这里复述扬帆笔下的卢梭故事,倒是他引用的卢梭一句话打动了我,那就是“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枷锁”是一个比方,它岂不是“关河”?人生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道德、法律、他人、自我的制约始终存在,因为人与社会、与他人有太多的关联,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扬帆说“人行走别人的关河,也行走自己的关河”。
《回望关河》最后是以282则格言结束的,他称之为“山中心语”。扬帆对于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在这里构成他用心血凝成的“金句”,这些“金句”也许原本可以成为他行走于历史和当下时、信笔挥洒的一篇篇散文内核,但他却让这些“金句”在回望关河的尾巴上“祼奔”。
在这里,我看到了儒者的自强不息,不避苦难——
“苦难是生命的财富,苦难是人生的砺石”(349);
也看到了道者的顺应自然——
“太阳落下去了,月亮落下去了,另一个世界依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348)。
他握笔自在二者之间,故抱有“一切皆自然,所以对一切不必太刻意,太苛求。但须尽力”的信条。因为这样,扬帆有了可观的文学成就、惬意生活和自我悠然。
这些“金句”,从他心底流出,写给自己,也写给他人。我感受到这一点,读罢竟不自觉地用他“什么是健全人格”中关于老者的“金句”来问自己:“和蔼、明达、坦荡。目净如水,气静如山”。我是这样的吗?这一问不打紧,我是不是又落入扬帆的“关河”中了?
(阮忠,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古代诗文研究,
2022年3月13日于海口板桥局)
《回望关河》
扬帆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这部散文集源自扬帆先生的行走、访谈、阅读、思考,有的文章曾入选中学阅读教材与各文摘杂志。作者怀揣一颗敏感的心,激发于目光所及的感动,又主动沉入历史与环境,沉吟书写。
作者视野阔大。水与月的意象,北国的苍凉与雄浑,江南的锦绣人文及其孕育的情与爱,天山明月激发的诗意与英雄气慨,海上与林间生出的人与物的叩问,让人沉入过往,更追问由来。自然、哲思、文史典故信手拈来,让读者进入一个广阔的精神天地,更揭橥散文的别样生面。
作者简介:
扬帆,本名田扬帆,湖北广济人。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国风》《穿过季节的童话》,诗集《青春的雕像》,文化哲学作品《庄子:逍遥人生》《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心通》《禅宗境界》《唐太宗的人生哲学》等。另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史论文若干,散见于各地报刊。
原标题:《阮忠:波光月影下的“关河”忆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