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城市考古|大上海,浦东造

2022-04-01 0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曹伟

海报设计:白浪

【编者按】“城市考古”是这两年流行于城市探索领域的热门词,它结合了大众参与度和历史考据专业度,提倡每个市民、每位游客都可以在阅读和行走的过程中,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和人文价值,是城市网红打卡的“进阶版”。“海派城市考古”系列结合上海都市人文、建筑、红色文化等资源价值,从不同视角探寻城市空间,呈现过往百多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的足迹与历程。

2021年8月29日,夜幕降临,上海浦江两岸华灯齐放,灯光秀出耀眼的华章,浦西最高楼与浦东的东方明珠交相辉映,美景如画。 视觉中国 图 本文图片除标注及史料外均由作者提供

随着2022年3月28日5时的到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这意味着,广义上的浦东,即黄浦江以东、以南区域与浦西间的日常交通暂时中止。

浦东浦西,隔江守望,各自珍重。疫情的猖獗,让两岸暂时“中断”了物理上的联系。但当无人机掠过空旷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将过去这一个世纪来上海城市建筑的精华尽收眼底时,浦东与浦西在精神上的联系就显得不言而喻。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历史建筑,正是一段段“大上海,浦东造”的往事。

在“城市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的当下,探寻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股文化热潮。只是相较于更为人所追捧的建筑师、投资商以及居住于那些高楼、里弄中的大小名人,营造商这个实际上极为关键的角色却“低调”得多而这份“低调”的背后,正是浦东与近代上海城市建设变迁的一段不解之缘。

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本土建筑业逐渐产生变化与发展,开始从原本传统的水木工坊逐渐转变为更适应近代建筑业发展的营造厂模式。到20世纪初,华人营造厂已占据上海建筑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这批本土营造厂中,来自浦东川沙者,具有重要的地位。

1932年12月26日《申报》上公记营造厂的广告

1880年,近代上海首家华人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成立,创办者就是浦东川沙青墩人杨斯盛。其在1890年代初承造了当时上海最具地标意义的西式建筑——第二代江海关大楼,江湖地位也由此奠定。事业大获成功的杨斯盛随后重修“鲁班殿”,筹建上海水木公所,成为上海营造界的一代领袖,这也直接加速了浦东川沙营造业在上海滩的崛起。

杨斯盛 近代浦东川沙营造业的先驱与领军人物

追随者杨斯盛的脚步,此后川沙营造厂在近代上海建筑业中愈发活跃。据《上海建筑施工志》记载,1880-1919年在上海注册的十余家一线营造厂中,有6家的创办者都是浦东川沙人。除了杨瑞泰营造厂之外,还有顾兰记、裕昌泰、姚新记、王发记、周瑞记等。1920年代后,又有陶桂记、公记等知名的浦东川沙籍营造厂创设。根据1970年代上海建工局的一项调查,仅川沙县蔡路乡一地,1918年到浦西当建筑工人者就有1318人,占全乡男性人口20%。上海建筑业中的“浦东川沙帮”之盛,可见一斑。

正是这些从川沙走出来的营造商和工人们,用他们的一砖一瓦,缔造了众多至今依然矗立于上海城市各个角落的地标建筑。

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周瑞记营造厂承建

在外滩,顾兰记营造厂承造了早期的怡和洋行大楼,此后又承接了英国领事馆的翻建工程。礼查饭店、俄国领事馆、扬子保险公司大楼等工程则出自周瑞记营造厂之手。至于外滩唯一一栋带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的营造商,同样是有着浦东川沙背景的陶桂记营造厂。南京路上,同样是由陶桂记承造的永安公司至今依然是这条中华第一商业街上最具人气的打卡之地。而公记营造厂的标杆项目大陆商场则从建成之日,就是南京路上体量最为庞大的商办综合体之一。

中国银行大楼 陶桂记营造厂承建

将目光转向城市其他角落。浦东川沙帮的足迹依旧可见。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的国泰电影院,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上的克莱门公寓,均由赵茂记营造厂承建,贝当路(今衡山路)上的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则出自利源建筑公司之手。杨树浦一带,创新营造厂先后参与了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煤气厂的工程建造。江湾,大上海计划的核心之地,朱森记营造厂则留下了一件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上海市政府大楼,即人们如今习称的绿瓦大楼。

克莱门公寓 赵茂记营造厂承建

 

毕卡第公寓设计图 利源建筑公司承建

 

上海市政府大楼(绿瓦大楼) 朱森记营造厂承建

浦东川沙的营造商们为近代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上海营造业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以下几点:

首先,近代以来,上海周边农村地区传统经济结构发展巨变,自然经济遭遇巨大冲击,不少农民相继破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咫尺之遥的上海步入了快速城市化,劳动力需求旺盛,一江之隔的浦东川沙人借此地理之利,得以捷足先登,纷纷前往谋生。而营造业由于入行门槛较低,加之开埠前就有部分川沙人在申城经营这一行业,因此逐渐成为了上海滩浦东川沙劳动力聚集的行业之一。

其次,尽管业务上相互竞争,但浦东川沙的营造商之间也常相互提携。20世纪初,王发记营造厂承造外滩汇中饭店时,外方业主对前者能否胜任这栋高达6层,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的施工任务曾有怀疑。这时已在第二代江海关大楼建造中赢得市场认可的杨斯盛挺身而出,为王发记营造厂提供担保,帮助后者拿下这一项目。建造中,江边土质松软,出现地基倾斜的问题,杨斯盛又凭借建造江海关大楼时积累的经验,为王发记营造厂出谋划策,帮助工程最终圆满完成。

再次,浦东川沙的营造业者,尽管起步不高,早期从业者多为工匠出生,但他们对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尝试,却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周瑞记营造厂承造杨树浦电厂泵房时,针对项目地处黄浦江畔,水流急,打桩不易的情况,充分研究黄浦江潮位资料,并在挡水坝中加入牛粪与明矾,土洋办法并用,最终如期建成泵房。裕昌泰营造厂针对进入20世纪后上海高楼建筑愈发增多的情况,为确保现浇构件的强度,在沪上率先使用筒形混凝土搅拌机。出生川沙营造世家的杜彦耿在1930年代则将这种风气发扬光大,其一手创办的《建筑月刊》杂志,成为当时中国建筑业最重要的行业刊物,积极介绍全球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分享世界各地的最新建筑项目案例,对中国本土建筑业人才提升知识水平,扩展视野,助力颇大。

来自浦东川沙的营造商,成为建设大上海的一股重要力量。而随着闯荡十里洋场过程中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也被这些营造商们带回浦东。如今漫步浦东川沙、高桥(当时属于川沙管辖)等地,不少建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私家大宅除延续了中式建筑的布局之外,在建造工艺、细部装饰等方面,都汲取了西式建筑精华,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这种由人员往来而带来的文化交融,正是浦东、浦西两岸人民水乳交融的写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