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光者”莫奈:在自然面前,忠于自己的感觉

2022-03-30 1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高阶秀尔 

印象派的绘画绝不是因为一两位画家心血来潮,像基因突变一样出现的。

无论多么具有创新性,也仍然是在历史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

不过,即便如此,如果一定要找一位历史上真正代表印象派的画家,我们不得不提莫奈的名字。

这绝不仅是因为他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这一名称的由来,而且在印象派群体中,莫奈也并没有建立什么成体系的理论。

恰恰相反,“像小鸟歌唱一样”创作的莫奈对理论性的东西并不感兴趣。

我一直讨厌理论……我所做的,无非就是在自然面前,努力把我对稍纵即逝的效果形成的印象正确地表现出来。然而,我们这些人多数都不是印象派,却因为我被称作印象派,实在是遗憾……

1926年,在他去世那年写的一封信中,莫奈如此回顾了自己的平生。

▲莫奈《日出·印象》,1872

事实上,他并没有想提出什么新的主义、主张,也没有打算发起群体性的艺术运动,只不过是想尽可能地忠于自己的感觉。

然而,他卓越的敏锐感觉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绘画的历史潮流。

《西方近代绘画史》

[日] 高阶秀尔 著

定价:9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8

莫奈的探索

克劳德·奥斯卡·莫奈(1840—1926)出生于巴黎,自幼与家人移居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在广阔的海岸、雾霭笼罩的北国海洋风光下长大。

▲莫奈《步行在普维尔海边岩石上》,1882

在童年时代,莫奈就擅长素描,中学时则为师友绘制带有滑稽画风格的肖像画并颇受欢迎。

那时的他立志成为正式的画家,这其中受同住在勒阿弗尔的布丹影响甚大。

1859年,十九岁时他来到巴黎,入读瑞士学院,次年开始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并于1862年再次来到巴黎,在格莱尔画室学习。

▲莫奈《花果静物》,1869

不过,相比在画室学习,他更喜欢直接去户外写生大自然,反复描绘了枫丹白露的森林、故乡诺曼底的海岸等自然风景。

正如前述,在此期间,他与在瑞士学院结识的毕沙罗,在格莱尔画室的同伴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建立了友情,形成了后来印象派群体的基础。

▲莫奈《夏伊的石子路》,1865

19世纪60年代,莫奈的关注点是户外风景中的人物像主题。这其中,当然也有他尊敬的前辈库尔贝与马奈的影响。

▲库尔贝《你好,库尔贝先生》

▲马奈《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由于保存不善而部分破损,仅存部分的1865年大作《草地上的午餐》(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就主题而言,毋庸赘言,是莫奈意识到两年前在落选者画展上马奈的作品而创作的。

▲莫奈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是受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启发,不过最终完成作品因为过于巨大而损坏,剩余部分亦分为两幅

1867年《花园里的女人》(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和《圣阿德雷斯的露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作品,都是以户外人物像为主题,莫奈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朝气的感性,将太阳的光与影对人物及其他对象如何产生影响表现了出来。

▲莫奈《花园里的女人》,1867

▲莫奈《圣阿德雷斯的露台》,1867

将这些作品与同期巴齐耶的《全家团聚》(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雷诺阿的《打阳伞的丽莎》等作品并列观察,就能大体明白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后来的印象派青年画家们抱有怎样的问题认识。

▲巴齐耶《全家团聚》

▲雷诺阿《打阳伞的丽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莫奈为逃避兵役,从荷兰来到了英国。

当时,毕沙罗碰巧也逃到了伦敦,两人于是一起参观美术馆,莫奈被透纳与康斯太布尔的作品深深地迷住。

印象主义的形成中透纳的影响经常受到重视,就是这个缘故。

▲透纳《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

然而,并不能就此说,19世纪70年代莫奈对自然明快的描绘是直接受了透纳的影响。

印象主义的起点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对于莫奈而言,透纳和康斯太布尔作品中的发现,与其说是为他指出了新的方向,不如说是佐证了莫奈当时的探索,给予了他鼓励。

▲莫奈《青蛙塘的游泳者》,1869

回国后,莫奈在巴黎近郊的塞纳河畔小镇阿让特伊开办了画室。

通常这段时期被称作“阿让特伊时期”(1872—1878),对于以莫奈为代表的这些画家而言,可能是最具有印象派色彩的时期。

▲莫奈《艺术家在阿让特伊的家》,1873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开始关注光对户外人物的影响,不久开始关注光线本身。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莫奈夫人与她的儿子》,1875

莫奈还特别在小船上安设了工作室,经常一整天泛舟水上,观察水面辉映的太阳光与云朵的影子。

不仅是莫奈,雷诺阿、卡耶博特、马奈也来了。

《阿让特伊之桥》《虞美人》(均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等这一时期描绘的作品,画面表现风格清新,其中总是洋溢着令人目眩的明亮阳光,直接给予观者以舒畅的印象。

▲莫奈《阿让特伊之桥》,1874

▲莫奈《阿让特伊的帆船》,1872

▲莫奈《虞美人》,1873

《西方近代绘画史》

[日] 高阶秀尔 著

定价:9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8

莫奈的光与影

一般来说,包括人物在内,自然中的对象没有一定的固有色,而是因光的作用呈现出各种变化。

这一发现当然使得“光”成为画面的主角。

▲莫奈《伦敦,议会大厦,雾中的阳光》,1904

如果说光的细微变化会导致对象微妙的色调变化,画家就必须准确地捕捉这种微妙变化,并将其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即便是同一主题,也会因不同时刻光的状态不同而形成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因为这个原因,在阿让特伊时期之后,莫奈曾暂居维特耶,但还是于1883年搬到厄普特河畔的吉维尼并一直住到去世,在他绘画生涯的后半期,莫奈的作品经常出现同一主题的“系列组画”。

▲莫奈《吉维尼的厄普特河畔》,1888

最早的“系列组画”以田中的干草堆为主题,据莫奈自己说,最初他以为只要画晴天与阴天两幅就够了。

然而,实际写生的时候,仅过了三十分钟,即使天气没变,光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干草堆的颜色也变得不一样。他急忙准备好另一张画布重新描绘,结果过了一会儿又与现实不同了。

就这样,光一变化就转向新的画布,最终一共画出了十五幅《干草堆》。

▲莫奈《干草堆》系列

这十五幅《干草堆》系列组画于1891年5月在丢朗·吕厄画廊举办的展览会上全部展出,获得了极大好评,仅三天就全部售出。

之后,在次年2月到3月期间,在同一个画廊举办的个展上,又展出了六幅《白杨树》。

▲莫奈《白杨树》系列

此后的《卢昂大教堂》《伦敦桥》系列组画中,光的效果终于在画面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建筑的厚重质感与明确的形态都被光波吸收。

▲莫奈《伦敦查令十字桥》系列

据传,在创作《卢昂大教堂》(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时,莫奈租了大教堂正门对面住宅二层的房间,同时摆出几张画布,从清晨到傍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向不同的画布,如此彻底地追求光效,达到了光以外的要素全部消失的画面效果。

▲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

在其绘画生涯最后的系列组画《睡莲》中,画面几乎与池面重合,水面的轻轻摇曳也被表现为含光的色彩,让我们惬意地沉迷于这光的泛滥洪水之中。

▲莫奈《跨越睡莲池塘的桥》,1899

贝尔特·莫里索对莫奈的作品如此评价道:

看他的画,立刻就能知道应该让阳伞朝哪个方向。

这句话可以说充分道出了印象派画作的特质。

占据橘园美术馆整面墙壁的莫奈晚年作品《睡莲》系列组画,甚至可以说营造出了梦幻一般令人目眩的色彩与光的世界。

本文内容摘选自《西方近代绘画史》

《西方近代绘画史》

[日] 高阶秀尔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8

原标题:《“追光者”莫奈:在自然面前,忠于自己的感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