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贫困的?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贫困的?
他关于贫困的论述与经济学范式
的贫困理论有何区别?
他关于贫困的论述有何当代价值?
《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及当代意义》
无产阶级贫困一直是马克思持续关注的问题。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以及如何消除无产阶级贫困等问题一直存在于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无论是在术语上,还是在内容、方法、立场上,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的思考都与经济学范式下的贫困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于马克思来说,贫困远比匮乏的物质资料不足以满足人的需要更为复杂,它反映的是贫困人群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同时,贫困也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的社会现象……
内容提要
在总体结构上,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考察西方文化中贫困“概念史”的基础上,阐述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同时,结合西方贫困概念的变迁以及反贫困策略的变化,试图论证,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随附物,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变迁的过程是一个贫困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的过程,但是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始终坚持从“物质资料匮乏不足以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理解贫困。这种理解虽然描述了贫困的重要表现,但并没有完全把握到贫困的实质和内涵,遮蔽和忽视了贫困的复杂性和社会文化性。第二部分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等经典著作,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探讨其特征和当代意义,指出马克思对贫困的思考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内容,他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和原因,对于我们理解贫困和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至第三章相关内容:
第一章借助“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梳理前现代西方世界关于贫困的认知和理解及其历史变迁,表明前现代的西方世界并不从物质匮乏的角度认知和理解贫困,而是从伦理道德和宗教的角度认知和理解贫困。在古希腊伦理道德观和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们关于贫困的理解大致经历了由古希腊的“以贫困为恶”到中世纪的“以贫困为荣”的历史演变。宗教改革时期是西方贫困观变迁的“过渡时期”,伴随着基督新教教义对“现世”和物质财富的肯定,贫困和穷人逐渐失去“圣洁”的色彩,西方世界的贫困认知和理解以及济贫方式开始表现出世俗化和理性化的特点。
第二章考察物质资料匮乏意义上贫困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学范式下的贫困理论及其历史变迁。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崛起,人将自身理解为主体,欲望、物质财富、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辩护。这些观念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经济观念的变化,也为世俗化和理性化地理解贫困奠定了基础。18世纪以来,从物质资料匮乏的角度理解贫困逐渐成为主流。贫困不仅被一些自然主义思想家理解为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经济现象,甚至被认为具有经济意义,有利于经济社会(新兴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章分别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贫困文化、社会排斥、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考察其对贫困理解,进而表明,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相继将物质财富、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纳入对贫困的理解中,使贫困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但是物质资料的匮乏依旧是其核心要义,依靠经济增长来实现摆脱贫困也一直被视为反贫困的标准方案。
第三章考察发展主义框架下的反贫困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贫困被人们视为能够而且应当消除的问题,反贫困成为“发展”的核心议题。本章试图表明,发展主义强调的经济增长能够为消除贫困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消除贫困的充分条件;发展主义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超越发展主义及其反贫困话语。具体来说,(1)揭示发展主义框架下的反贫困理论的意识形态本色,并指出它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2)考察发展经济学框架下的诸流派的反贫困理论,指出发展经济学中的反贫困理论对于解释发展中国家贫困以及减轻发展中国家贫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们都倾向于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干预或管控穷人视为消除贫困的常规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诺了发展主义。(3)对发展经济学反贫困理论背后的发展主义进行反思,揭示发展主义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涵盖第四章至第九章相关内容:
第四章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考察,指出“现实的人”及其需要是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起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并没有从抽象的人的角度理解人的需要,而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考察需要的产生、需要的性质、需要的层次以及需要的满足方式;马克思揭示了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方式的社会性、历史性、相对性、多样性和层级性;马克思还从需要的异化的角度批判资本对工人阶级需要的异化和剥夺,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物质资料匮乏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聚焦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核心内容,即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马克思所理解的无产阶级贫困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1)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绝不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低下和生活资料匮乏只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直接表现,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是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重”剥夺(即“绝对贫困”),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中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奴役的社会关系。(2)雇佣劳动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由于缺乏劳动资料,工人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售卖给资本家换取生活资料费,从而成为依附于资本的雇佣劳动者。在受资本支配的雇佣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产品和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都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劳动在让资本家致富的同时却使工人自身受穷,工人生产得越多就越贫穷。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资本无限增殖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仅压低工人的工资,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将已获得的剩余价值资本化,从而“生产”了更多的工人和贫困。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在创造大量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相互竞争的相对剩余人口,从而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无产阶级贫困不仅是资本增殖和积累的结果,也是资本增殖和积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第六章讨论马克思关于如何消除无产阶级贫困以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的目标问题。本章指出,拉萨尔派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以及废除工资制度并不能彻底消除无产阶级贫困,这是因为贫困问题是根植于生产的问题,消除贫困应该从生产,而非分配入手;马克思主张消灭无产阶级贫困的关键在于通过革命实践来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而非诉诸“分配正义”意义上的改良;同时,马克思消除无产阶级贫困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
第七章重温伍德(Allen Wood)和胡萨米(Ziyad Husami)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试图指出伍德和胡萨米都在不同程度上误解了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批判既涉及分配方式层面的正义批判,也涉及生产方式层面的正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在于它的生产方式的不正义性,财富分配的两级分化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不正义性的重要表现。当然,马克思也在按劳分配层面讨论分配正义问题。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来说,按劳分配是一种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因为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劳动者应该获得他应得的劳动回报。虽然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但它自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第八章关注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关系问题。由于强调物质生产和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马克思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发展主义的支持者。本章试图论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经济决定论”,马克思所说的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并非物本主义意义上的发展。同时,本章还表明,马克思的发展观中包含着对发展主义的深刻反思,这对我们走出发展主义困境和超越发展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产物,新发展理念能够超越发展主义。
第九章通过将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与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进行对比,揭示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特征,挖掘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超越了经济学从物质资料匮乏的角度理解贫困的局限性,突出了贫困的社会本质以及穷人的主体性,并将贫困问题归因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在方法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及其需要,是对经济学抽象方法(抽象的人性假设和脱离现实的量化方法)的一种超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出发,在反贫困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也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此外,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还为我们思考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和经济不平等现象,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节选自《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及当代意义》)
目录
导 论 001
第一章 前现代贫困观 014
第一节 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贫困观 015
第二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贫困观 020
第二章 贫困的现代理解 028
第一节 贫困的理性化理解 028
第二节 经济学范式中的贫困037
第三章 反贫困与发展主义 052
第一节 发展和反贫困的缘起 053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范式下的反贫困理论058
第三节 发展主义面临的问题068
第四章 马克思论需要及需要的异化 075
第一节 需要的性质以及类型和层次 076
第二节 需要的异化和扬弃 082
第三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意义 086
第五章 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和根源 089
第一节 无产阶级贫困的表现和实质 090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与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099
第六章 无产阶级贫困的消除113
第一节 无产阶级贫困的消除策略 113
第二节 消除无产阶级贫困的目标119
第七章 马克思论正义与分配 128
第一节 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争129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批判 137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与正义144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主义的超越 1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主义之争 149
第二节 超越经济决定论和物本发展观 152
第三节 反思和超越发展主义 157
第九章 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当代意义 173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理论意义 173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现实意义 182
参考文献 191
图书简介
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及当代意义
书号:978-7-5117-4074-8
作者:邓龙九
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及当代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包含着对无产阶级贫困的直接诊断;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将无产阶级贫困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揭示出隐藏在物质资料匮乏背后的社会关系。通过对比研究,本书还试图凸显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的当代意义,指出马克思关于贫困的论述能解决经济学范式的贫困理论面临的难题,为我们理解贫困及反贫困实践提供别样的视角和思路。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原标题:《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贫困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