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城市策略|寻找避难所(2):何处造船,去向何方

相欣奕
2022-03-28 11:3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人们说出“住有所居,心有所属”的愿望时,所期盼的无非是平淡如常的生活。2020年以来,历经波折,大家都重新理解了“日常”之可贵。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国内朋友圈时见疫情封控下好花无人赏匆匆春已过的感叹,而俄乌战场上仍然冰封未解。面临威胁,人的本能是逃离。能不能摆脱困境,去往新生之地?

“登船”之梦

不同时空背景之下,总有人设想和尝试逃离受难所。远有桃花源与诺亚方舟,近有“生物圈2号”和“可持续漂浮城市”的尝试方案,后两者正是在环境生态压力之下,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人类避难所”探索之路。

 美国“生物圈二号”项目实验场地。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于1980年代开展“生物圈二号”项目,计划建成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态圈,以检验全封闭的人造生态系统可否维持人类逃离地球后的生存。项目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占地面积1.27公顷,包括地球上典型的生态系统以及农田和生活区。1990年代曾两次开展长期真人入住实验,皆以失败告终。

新千年以来,气候危机应对提上议事日程。为了应对地球未来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威胁,BIG事务所受Oceanix公司委托,以探索新的城市模式为目标,提出“海洋城市”方案,为受威胁的沿海城市居民提供离岸居住地。方案效果图近乎乌托邦——人们悠闲如常,有鲜花绿树,有圣诞季飘雪的街道和店铺灯光温暖。项目以漂浮的六边形模块单元为设计基础,每六个单元聚成一个类似蜂巢的迷你集群,每六个迷你集群组成一个12公顷的岛屿,最终形成一个可容纳万名居民的群岛,共享医疗、商业、文化中心等多重空间。 

 

 

 

BIG事务所“海洋城市”方案,于2019年在联合国总部“漂浮城市”会议中展示并得到赞誉。图片来自网络。

方案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即便气候危机已紧迫到人类登船的地步,仍描画一个“如常”的未来。当然这是人们心中所愿,但必须得说,这设想不大可能真正达成。况且,即便能造出这样的避难所,又如何满足地球如此庞大人口的需求?

逃离地球是一种隐喻。如果真的相信,可以不顾一切地破坏,摧毁后弃之不顾奔向崭新未来,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年的“生物圈二号”实验,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教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可复制,需要克制和保护,不能指望逃离地球。

而“海洋城市”的方案,尽管是现今诸多气候应对方案中醒目的一个,但我同样担心,人们会因过于乐观的设想而麻痹大意,误以为不需采取气候行动,只待登船逃离。

事实上,如果别无选择,退无可退,就要把努力放在事先防范、事中坚守和事后修复之上。应对气候危机如此,应对战争危机也如此。

正如3月24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声明,“有430万儿童流离失所,占乌克兰750万儿童人口的一半以上。有180多万儿童以难民身份进入邻国,250万则在乌克兰境内流离失所……摆脱这场灾难的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这场战争结束,现在就结束。”

可这劝告说给谁听呢?说给相关国家、相关领导人?交战国的谈判一轮又一轮,双方都希望通过战场上的优势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停战不知时日,儿童流离失所,难民颠沛流离。我猜他们不大可能把这些视为优先考虑的危机。

“救生艇理论”与难民问题应对

3月23日统计逃离出境乌克兰难民数据,3月26日最新数据显示出境乌克兰难民人数已接近380万人。图片来自联合国难民署官网文件:Ukraine situation flash update No 5 18 03 2022.pdf

加勒特·哈丁在题为《救生艇伦理观》的文章中,把西方富裕人口比喻为生活在一个救生艇上的人,他们周围挤满了发展中国家那些拼命想爬上来的穷人。因救生艇空间有限,哈丁认为,唯一的伦理对策,是忽略穷人的求援,确保船上的人得以生存。另一种仁慈的应对方式,是尽力帮助水中漂浮的众人。但在哈丁看来,这会为所有人带来毁灭性下场。“如果需要牺牲本地利益以造福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群,我们应当有所犹豫。”(参考文献:《自然》,诺埃尔·卡斯特利著,相欣奕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3页)

尽管该理论颇受质疑,但恰好对应俄乌战争引发的由来已久的难民危机。只不过救生艇变成了潜在庇护国,难民则是水中漂浮生死一线的人,决定权在船上的人手里:救不救?救多少?救谁?

难民署工作人员帮助乌克兰难民入境罗马尼亚。图片来自联合国难民署官网。

俄乌战争持续一个月,据联合国难民署3月25日发布数据,已有超过一千万,即近四分之一乌克兰人口流离失所,其中三分之一逃离乌克兰,三分之二在乌克兰境内背井离乡。正如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Filippo Grandi所言,没有国际团结,乌克兰难民的流离失所危机可能演变成灾难。为了阻止演变,需要对无辜受害者提供持续支持。一方面尽量减少平民伤亡,降低乌克兰境内的人道主义灾难;一方面安顿好流落他国的乌克兰难民,并帮助其战后尽快返回故土——这成为乌克兰以及总人口只有7亿多的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

战争持续已逾一月,欧美国家对乌克兰难民的态度,与战争初期相比已有变化。

3月22日,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表示,丹麦只会为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难民提供临时庇护所,这些难民应该在冲突结束后回到本国。而此前,丹麦宣布会为乌克兰难民提供居留许可,允许乌克兰难民在丹麦获得工作许可、社会福利和教育。

3月21日,德国外交部长阿娜蕾娜·贝尔伯克呼吁欧盟国家合作,共同安置进入欧盟境内的乌克兰难民。根据贝尔伯克的说法,意味着每个欧盟国家都应接收10万名难民。她表示,接纳乌难民的责任应“跨大西洋分布”,也就是说,美国也应接纳一些乌克兰难民。当时美国只接受了7名乌克兰难民。

德国早在3月14日就已要求波兰暂停把乌克兰难民送往德国。而波兰内政部副部长塞弗纳克认为,虽然德国提出了要求,但欧洲各国“必须相互支持”,波兰希望欧洲各国团结起来应对难民潮。

3月24日,美国政府表示,美国计划接收十万名乌克兰难民。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乌克兰难民何时能够入境美国、美国政府的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都是未知数。美国政府官员强调,今年九月底之前,这些乌克兰难民不大可能进入美国。即便乌克兰难民凭借美国政府提供的“人道主义假释”计划入境美国,但由于无法获得永久身份,他们将在美国面临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波兰承受着难民潮的最大压力。波兰国土面积较大,与乌克兰有着534公里边界线,文化上与乌克兰最为接近。早在2月25日,波兰方面就表示,波兰政府正为接收乌克兰难民做准备,包括在波乌两国边境处设立多个难民中心等。不过,当时尚未出现难民潮。2月26日,情况立即出现变化,乌克兰难民涌入波兰。一个月以来,波兰是接受难民最多的国家,今后也必将面临最大的难民压力。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6日,波兰一所小学的 体育馆改建为临时庇护所,一名乌克兰妇女和一名儿童在里面挑选食物。

日本政府的举措出乎意料,3月中旬就宣布开放让乌克兰难民申请入国。申请者无需在日本有亲戚或担保人,无需做新冠病毒检测,以此为难民入境提供便利。对希望长期居留日本的乌克兰人,日本政府将提供日语学习及职业训练的支持。

正如此前标题为《为难民而规划》的文章所言,短期难民安置容易应对,善意、热情的待客之道就足矣;但数百万难民长期安置却并没那么从容。各个国家到底有多少意愿有多少能力长期接纳乌克兰难民?为时尚早,尚不可知。但可初步推测,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人道危机呈现,外溢影响扩增,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尽快停火重归和平,这应为共识。

乌克兰难民现在何处

目前来看,无论乌克兰国内,还是国外,难民的临时栖身之地有三大类型:① 地方政府提供;② 国际机构和组织提供;③ 民间提供。

比如波兰的克拉科夫中心火车站的旧楼以及Aleja Pokoju大街上废弃的“克拉科夫广场”(Kraków Plaza)购物中心被改造成了临时居住点。该购物中心去年关闭后一直空置,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拆除。波兰许多中小学也改造为临时收容所,接受从乌克兰撤离而来的难民。许多乌克兰难民可投靠其他国家的亲友,也有当地人自愿接纳难民住在家中,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也被改建为安置点。但随着更多难民涌入,住宿、餐饮、资金等都可能吃紧。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7日,摩尔多瓦,志愿者在接待中心帮助抵达的乌克兰难民。澎湃影像 图

在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汽车站,一位父亲在与即将离开避难的妻儿告别。图片来自联合国难民署官网。

乌克兰难民安置过程中,也出现了“占屋”的戏剧化场面。3月14日,数名示威者闯入英国伦敦市中心一座据称属于俄罗斯寡头家族的豪宅,并在阳台上展开乌克兰国旗,宣布“解放”该房产。俄罗斯寡头拥有的海外房产,因西方对俄进行制裁而受到影响。抗议者被捕后,英国政府表示,将考虑使用类似已冻结的俄寡头房产来收容难民。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回应称,俄罗斯寡头在伦敦的豪宅可用来帮助解决难民危机。俄罗斯寡头在伦敦拥有众多房产,在许多人面临住房危机时,这些空无一人的住宅却“积聚着灰尘”。

此前我们曾整理撰写占屋史系列。英国占屋运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掘土派(The Diggers),又称真正平等派,是17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绵延至今的“占屋运动”接连不断,1970年代也有孟加拉移民占屋运动涌现。如果此次乌克兰移民在英国乃至欧洲兴起新一轮占屋运动,那就得给“占屋史”系列续写新篇了。

盼世界和平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出现难民代表团,这曾给人带来希望和激励,期待一个世界大同、全人类亲密团结的未来,希望在团结中焕发无比的力量,应对人类的共同挑战。而战争让人意兴阑珊。如此多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和生命,掌控在寥寥可数的强人的一念之间。

世事艰难。想到气候危机迫在眉睫,大规模气候难民不知何时出现;又看到眼下战争突起,野蛮地把如此多人日常生活打碎,让他们沦为难民。但放弃和看穿,是一种躲避;不知厌倦,才令人敬佩。毕竟,“希望如同钻石般宝贵”。世间烟火全靠这许许多多历经磨折不知厌倦的普通人的奔忙。让我们为每一个如此微小、饱受折磨,却努力不放弃的同类加油致敬。

正如《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由于我是人类的一员,因而,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因没有菲律宾出生证明,37岁的孤儿Ramil Felino无法与他的长期伴侣Joy结婚,他们已生育一个10岁的儿子Ramfel。图片来自联合国难民署官网。

在满是乌克兰难民信息的页面中,3月25日联合国难民署官网列在头条的消息格外醒目,赞誉菲律宾加入《关于无国籍人地位的公约》。看到孩子的眼睛、男人女人真诚的笑容和他们为生活辛勤劳作的痕迹,就会想到,和世界上所有难民一样,他们也应拥有我们所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住有所居,心有所属,成为一国的人民”。如果整个世界是一艘船,船上的人不要推任何人下水,尽力把水中漂浮的同类拉上船吧。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