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兰芳讲述成名经历,录一段两块钱,一部《岳飞传》让收音机抢购一空

2022-03-29 14: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DJ雅清 DJ雅清

我记得《真心英雄》这首歌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唱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是的,每个人最后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一定是必然的。尤其是我们所喜爱的那些大艺术家,他们在成名之前,哪一个不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呢?哪一个没有经历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体验呢?这仿佛这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必经过程。

刘兰芳也一样。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讲述,来看看她的成名经历吧。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瘠。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高音喇叭和收音机,来收听一些文艺节目。而那时,电台里播放得最多的,除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出现代京剧外,就是一些长书连播。

那时,刘兰芳原本是鞍山曲艺团的“长书”演员,但却被安排到了一家工厂去当电镀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元素周期表什么的。后来工厂的领导认为刘兰芳既然当过演员,那不妨到厂工会去主抓文艺宣传队。结果在某次演出中,她说了一段《红心巧手拉单晶》,立即就在当地火了起来。

于是几乎顺理成章地,刘兰芳就成了文艺宣传队的台柱演员,以讲革命故事为主,所到之处,均受欢迎。

当时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则在广播电台工作。某天鞍山电台的一个编辑找到刘兰芳说,电台想推出一档“广播小说”的节目,希望由她来担任主播。讲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当时很火的一本由黎汝清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结果通过刘兰芳绘声绘色的播讲,这档节目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于是刘兰芳再接再厉,又连续播讲了《闪闪的红星》等7部书。均引起不小反响。

时间到了1979年,电台的那位编辑找到刘兰芳,希望她录一本传统书。刘兰芳当时想来想去,决定录制《岳飞传》。为什么选择《岳飞传》呢?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早在1959年刘兰芳才刚15岁的时候,就拜鞍山曲艺团的西河大鼓演员杨呈田为师,当时杨呈田就将自己最拿手的《精忠说岳》传给了刘兰芳。

好在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很有才华。他本是快板演员,尤其在编创方面颇具才能。

说干就干,刘兰芳夫妇俩很快就铺开了“战场”。可当时他们的创作时间其实非常有限。一方面他们在单位还有演出,通常是两口子白天参加完团里的两三场演出后,晚上回到家,才能进行《岳飞传》的脚本写作。另一方面,刘兰芳还得腾出精力来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而且他们当时的创作条件也非常简陋,家里连一张写作的小桌子都没有。于是他们就只好将父母和孩子安顿好睡下之后,才悄悄地将稿纸搬到楼道里,趴在炒菜做饭用的灶台上进行写作。那时,为了早日完成《岳飞传》,他们夫妇俩进行了明确的分工,通常一个人查阅资料和素材,而另一个人则将大纲给捋出来。

而人总不能不睡觉吧?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上半夜王印权先休息,等刘兰芳写完第一稿之后,再叫醒王印权,来进行加工和润色,这时差不多已到后半夜,这是属于刘兰芳的休息时间。

在创作《岳飞传》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们几乎天天如此。

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刘兰芳也从未放弃基本功的训练,她依然坚持很早起来,跑步,练“喷口”。

1979年9月1日,由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终于在鞍山电台进行了首播,结果没想到一下子火遍了全中国。我至今记得1980年,我回河北走亲戚,结果全村的人,每到中午,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收听《岳飞传》。刘兰芳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

据说当时为了收听《岳飞传》,全国许多地方的收音机都被抢购一空。

那会儿全国的电台也不多,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年会,相互交流。结果在那一年的年会上,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一下获得了百分百的投票,于是全国上百家电台都复制了《岳飞传》,一下子,几乎大江南北的听众,都会在同一时间听到刘兰芳的声音。

刘兰芳一下就红了。她播讲的《岳飞传》成了80年代初的文化标志,成为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刘兰芳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众多的听众来信。大家热情地告诉她各种趣事,把她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刘兰芳的心情,从未如此激动过。

后来,当记者问及《岳飞传》当时为什么会这么火的时候,刘兰芳的回答是因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她说当时大众能听到的东西非常少,突然一下子《岳飞传》出来了,而且讲的都是好故事,传播的又都是正能量,像精忠报国、孝敬长辈、忠肝义胆、重情重义等,都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所以老百姓当然很喜欢。

但我觉得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兰芳的播讲,声情并茂,别具特色。首先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清脆明亮,中气十足,极好地体现了岳飞的形象。其次她的技巧掌握得也非常到位,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都运用自如。她单凭一张嘴,便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势给表现了出来,并且还表现得那么栩栩如生。

这当然跟她从小刻苦的学习,和长久的基本功训练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刘兰芳最初步入曲艺演员的行列更多的是为了糊口,那么后来她则真心喜欢上了评书艺术,或者说真正意识到了,一个评书演员对于广大观众的重要性。

那时,刘兰芳去电台说书的稿费非常低,录一段给3块钱,其中1块钱给单位,实际到手只有两块钱。《岳飞传》也是如此,总共稿费360块,120块给单位,剩下的240块才是自己的。

那个年代的演员,一心想的更多的,就是搞艺术,而不是赚钱。

比如刘兰芳,因为播讲《岳飞传》走红之后,她想得更多的,是再接再厉多讲几部书,而不是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她说: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虽然不像工人那样生产出产品,不像农民那样种出粮食,不像科学家那样发明创造,但我做了自己该做的,给全国人民送去了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

这之后,刘兰芳又播讲了《杨家将》、《呼家将》等书,艺术表现力更加成熟。《岳飞传》虽然让她走红,但她并不认为那是自己播讲得最好的作品。她说那只是自己的成名作,而真正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却是后来的一些东西。

多年来,刘兰芳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直坚持进工厂,下农村,到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演出。她一直都觉得曲艺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种艺术种类,也只有始终和人民心连心,才能创造出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记得有一次在火车站,她被一位清洁工大姐认出,问能不能来一段《岳飞传》,她二话不说,就在站台上演开了。像这样的艺术家,现在还有多少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电影的那些事。

刘兰芳如今76岁,虽不再年轻,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在为我国曲艺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每当看到她的身影,我便能想起80年代初,我们所听到的那部《岳飞传》,便能想起她那豪迈嘹亮的声音: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说到刘兰芳,各位对她的哪部作品更为熟悉呢?是《岳飞传》还是《杨家将》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吧。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分享,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咱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原标题:《刘兰芳讲述成名经历,录一段两块钱,一部《岳飞传》让收音机抢购一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