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说完谐音烂梗,我快乐了

2022-03-27 0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一一》

你的母语是普通话吗?

想必许多中国人都会两种语言,一种是普通话,另一种是家乡话或外语。而随着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在多语种的环境中生活过。

去外地甚至是外国求学、生活,在大城市里工作、扎根,恐怕是一代人都会走的路。

在标准化的大城市里,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地方特色”。有时是因为口音、老家的生活习惯,都展露了自己没那么“时髦”的一面;有时是因为抵不住同质化的生活方式。但奇妙的是,我们又会为异乡里地道的家乡菜、突然听到的乡音而感到温暖。

前段时间,看理想向读者朋友们征集了与方言或语言相关的趣事,收获了许多好笑又可爱的分享,其中包含大量源自生活的谐音梗。

谐音梗为何永不过时的原因算是找到了,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呀。

无论如何,方言承载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它是我们精神中最淳朴和诚实的一部分。在地方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下,那些因为方言而产生的谐音梗和文化冲击,都是宝贵且独特的经验。

1. @fct

一个小观察,不一定对:南方人喜欢说“我跟你讲”,而北方人更习惯用“我跟你说”。

2. @Agonz-

我爸爸是潮州人但妈妈不是,有一次家里吃饭老两口拌嘴,内容忘了,但是老爸一激动,说:“男人不用去撞(赚)墙(钱)啊!!”我和我妈当场笑得喷饭。

3. @WalterFung冯

老婆来自湖南,日常用粤语交流。一次闹别扭,湖南老婆用粤语说:“好,你条仆街要治我係咪?”(粗翻:你个混蛋要治我是不是?)

我更生气:“哦!我已婚就不能有自我?”——“治我”是国语用法,我这个已婚男人总想坚守为数不多的“自我”。这个误会花了我们两天化解。

4. @色色

和前任在卫生间里洗漱,忘记他在说什么事情,我回答“How can it be?”,他说“嗯?好看得一批?”

当时他正在照镜子。

5. @兔凸凸

我是播音员,也是教播音主持的老师。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次普通话测试,双音节词组环节有个词“眉毛”,学生方言音特别重读成“迷冒”,忽然觉得自己读错了,一紧张脱口而出“猫咪”。当时我们几个评委都笑傻了。

现在我在厦门教小朋友普通话,有个5岁的宝宝“h”“f”不分,“花生”读“发森”,还告诉我“哇来来揍嗦闽蓝发”(我奶奶就说闽南话)。

《功夫》

6. @耳背的李老师

我是个大学老师,班上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关于方言,有如下几个令我印象颇深。

有个济宁学生,总会说起自己的高中老师——电话。后得知老师姓田,叫田立峰,用济宁话一念,谐音“telephone”,电话。

有个广东学生,他的好友也是广东人,有一回他在课上热情地说:“脑撕,他很喜欢呲这里的瘸子。”好友点头说:“对的对的,幽默瘸子。”半个班的同学都在重复:“茄子!肉沫茄子!”

7. @Kiki

坐标长沙。大学的时候,同宿舍妹子去五一路逛街,回来激动得不行,大喊“打劫了!” 吓得我们其他人赶紧问,“你不是去逛街吗?严重吗?” 妹子继续说“打劫好厉害,整条街都在打劫!”我们面面相觑,又问,“来警察了吗 ?”妹子说,“来什么警察?打劫,是打劫。”最后大家明白了,是“打折”。

8. @Keith

记得以前在哈尔滨读书的时候,刚去有些不适应,毕竟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

有一天在学校的路上,给家里人打电话。当时正直傍晚,路上人不是很多,看见迎面走来一位同学,个子不高,也在打电话,本来扫一眼就这么擦肩而过,结果耳边传来这么一句话:“你搞么子撒,跟你说了不用不用。”顿时整个人就跟触电了一般,红着脸上前问:“同学,你是...荆州的么?”

没想到在远离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哈尔滨,这么巧地认识了大学四年的好基友哈哈哈。

《横道世之介》

9. @泥泥

小学四年级,第一次和妈妈回她的老家——四川省合江县九支区。那是个在赤水河边的小镇,河对岸就是我们贵州省赤水市。妈妈的兄弟姐妹,基本都分布在河两岸。

从小在贵州省城长大的我,第一次知道家里有许多亲戚。表哥表姐看见妈妈,都喊“baba”,我特别不高兴地对他们说:“这是我妈妈,不是你们的爸爸。”大人们都笑坏了,给我解释,在九支当地,姑妈被喊“爸”,恰好我妈妈在家排行第八,所以他们喊的是“八爸”。

10. @打嗝海豹

天津话里“bk”是个侮辱性极强的词。当年Burger King汉堡王在天津刚开业的时候,墙上大大的灯箱,赫然的两个“BK”,让本天津人民无法直视。

11. @鸡翅腿

云南孩子在天津上学,我们云南说骂人都说“cào”人,所以在学校和家人朋友打电话的时候难免有些误会。

12. @匿名

银川有一句有意思的方言,叫“好是的”,意思是“这是真的吗?”在去外地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句普通话通用语,毕竟它就是这么读这么写的,去了外地以后才知道只有银川人这么说。

13. @老少边穷地区人民

不要轻易地问一个东北人,孙悟空的武器是什么。

《家有喜事》

14. @Eeeeemily

玩成语接龙,接到“fa”。

来自湖南的Y同学说:“fa fa 公子”

H同学说:不行,你当自己是湖南人啊!

大家异口同声:他就是湖南人

15. @图样图森破

粤语里的“晚安”叫“早抖”。一个广东朋友第一次用粤语发语音给我的时候,我听成了“猪头”。

16. @卓玛·Jenny

粤语里的“下班”叫“落班”。西安同事来广州工作,很努力地学习粤语。有一天准备下班,他对着一位广州女同事说,“走,我们一起裸奔吧!”

17. @匿名小猴

大学参加冬令营,大家都是因为活动第一次见。途径奥特莱斯购物,一个广东女生想给自己的哥哥买牛仔裤又不知道买什么尺寸,就问同行一位身形差不多的男生,你裤头多大?

我们都惊呆了,初见就这么直接吗?后来才知道,广东管腰围叫裤头。裤头在北方只有内裤的意思,不许再乱用了

《家有喜事》

18. @匿名

有一年,加完班和仓库的桂柳同事去晚饭。

我问她:次嘛?(吃什么?)

同事:蚝累唷!蚝响次龙肉!(好累啊!好想吃农药!)

19. @鱼籽

北方人在虎纠(福州)打工中,刚来福州的时候发过一条微博:

如果我有罪,请让老天惩罚我,而不是派一个客户把我投诉到主任那里,理由是他问“申荣在哪里”,我答“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没有同事叫申荣”,而他的意思是让我带他去三楼。

《功夫》

20. @味精

我莆田人,莆仙方言就算在咱福建境内也属于听起来跟普通话完全不搭边的超难级别,就比如“蛋炒饭”念起来跟“草泥马”很像。

有一次带着同事去莆田出差,吃饭时遇到一个本地人冲着店员一开口就是“草泥马”,店员还笑嘻嘻回了句好的,受到文化冲击的同事委婉地跟我表达了内心的疑惑,甚至还感慨这店员素质也太好了,直到我跟他解释了“草泥马”的真实含义。

21. @呆米米

“黄子韬”这三个字的潮汕话发音与潮汕话中的“番薯头”,不能说毫无关联,只能说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梗已经好几年了,一直在潮汕话方言圈中小范围传播,前些日子突然被黄子韬本尊cue到,有一种打破次元壁的感觉。

黄子稻的微博

22. @企鹅

以前认识一个韩国人,她要去买床单和被子,但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说,于是她问超市工作人员,“请问床的衣服在哪里?”最神奇的是,超市工作人员听懂了!

23. @杨浦枫林

我是上海人,在外地读大学。我能分清“n”和“l”,但是习惯把“弄”都读成“lòng”,因为上海话只读“long”一个音。为此和北方同学解释过好多次,我不是“n”“l”不分!

24. @卷欣菜

我没有故事,我只有被别人无数次指出“n”“l”不分后的理直气壮。

25. @啊沐

在青岛做义工的时候,老板有天和我们聊起当地的咖啡馆,推荐了一家八大关旁边的店。因为记不清具体名字,他给我们发的文字信息是“哇你啦”,去了之后发现店名是“Vanilla”(香草的英文)。

类似的事还有,老板说“厚野猪”咖啡好喝,反应了半天才明白是“厚椰乳”。老板一度认为我们嘲笑他普通话不标准,其实只是觉得,这些舶来品被方言本土化了之后变得亲切可爱了不少。

《横道世之介》

26. @张旭

我是青岛银(四声)。我们那儿有个中学叫超银中学,青岛人的“人”和“银”,都读“yìn”,所以我从小就觉得这个学校好霸气,竟然叫超人中学。

直到有一天我爸带着我骑车从学校门前经过,我才发现,人家真的叫超银中学。

27. @匿名

一位外国友人曾对我说,你们新余人好厉害啊,连老奶奶都会说英文啊。

我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说:我今天早上去坐公交,听到几个老奶奶说“good morning”。

我想了一会儿顿时爆笑,新余话说“郭里冒宁”,其实是这里没人的意思。

28. @逻各斯

高中还是初中有次写文言文翻译,里面有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问这个“了”是什么意思,我就想到新余方言的“了”(liǎo)是聪明的意思。

在新余,我们说一个人聪明会说,“你是个了子”。于是我就写下了“聪明”,没想到真是聪明的意思。当时有种恍然的感觉,我们与古人的距离其实很近。

29. @不归

我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小镇里长大,周围的大人相互逗趣时会用到“排调”(pǎi,diào)这个词,有调侃戏逗的意思。比如,“你别排调我啦”,意为你别拿我开玩笑啦。

这个词从我读书离开家乡后再没听过,直到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我读到了《世说新语》,突然在这本古老的书籍上看到这个词,童年的许多场景一下被激活了。也是那时才知道这两个字的书面写法。

30. @各种打咩

在温州瑞安的语群里,一日三餐都有很有意境的名字。早餐叫“天光”,午餐叫“日昼”,晚餐叫“晚昏”,一日三餐带着时间的流转,仪式感满满。

《横道世之介》

31. @哈库

我大学在海南,舍友是新疆人,开学一起去超市采购物资,舍友拿着勺子说“shuo”子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可能是我普通话不好,但她拿着牛奶说“奶子”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过,后来大家都很喜欢跟着她学新疆话。新疆形容女生好看会说“歹”,有段时间大家就很喜欢说“你这丫头片子歹得很”。

32. @卫生纸

离家求学、工作多年,石家庄本来也没有什么方言,但是奶奶会讲一些土话。

过年的时候,听到奶奶跟叔叔说,“你一点也不搅闷儿”,叔叔回,“我怎么不搅闷儿?”这才恍然想起这个词,太久没听过了,“流浪”多年发现原来家里还是有点语言根系。这个词的意思是,你心里有没有点X数。

33. @大象

上学的时候一个同学突然说“jiǎo má了”,我很疑惑。后来才意识到她的意思是普通话里的“脚麻了”,但我脑子用河南话接收为“叫妈了”。

34. @匿名

之前听朋友说的,重庆有个地铁站叫七星岗,有个外地游客应该买了单次卡,出站是需要把卡插到闸机收卡的那个地方。

外地朋友一直没有找到收卡的位置,后面排队的重庆人着急地说:缩一哈,缩一哈。外地朋友可能也比较诧异,对着闸机说了一句:七~星~岗!

35. @一只郁闷的包子

我是陕西人,初到成都上学,与成都还格格不入。比如洗澡,我和同学说我会洗半个小时左右,成都的同学说,“洗那么久,皮皮都洗落咯”,我笑到不能自已,别的同学莫名其妙,不知道我笑什么,但是妹子一本正经说着叠词的成都话真是太好笑了。

《横道世之介》

36. @乌鸡学士

我是北京人。在希腊暑期研学,前几周都在大学里,就我们一伙中国人,大家基本上都用英语或者普通话。最后一周终于去参观各种名胜景点,在帕特农神庙下面排着大长队,正晒得发昏,突然听到前面的队伍里响起丝滑的京腔儿。

女生:嚯,人这么多,上边儿供着谁呀?

男生:嗐,你这都不儿道,雅典(轻声)娜呀,扛大(轻声)刀内个!

我噗嗤就笑了,心想,合着您觉得上面是关公啊!但是同时心中也泛起一丝乡愁。

37. @ZYL

2011年去埃及玩,在红海的酒店看到有当地工人在修缮一个小房子,就跟同伴讨论,“你说他们这是拆呢还是盖呢?”,结果工人听到就抬头看着我们,举着大拇指说“China!China!"

38. @匿名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跟两个同学约了去周边国家玩。我们事先预约了出租车一大早去机场,车一到我就钻进了副驾,两个朋友坐在后排,她们用中文问我够不够钱先付车钱,我兴冲冲地说“够够够!”,然后抬头看到英国司机小哥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估计是没见过这么急的乘客。

39. @河马泥

初中时为了装X,又因为喜欢赫敏而给自己取了英文名“Hermione”。后来去美国留学,在班上自我介绍说“Hi, I am Hermione”,本地同学们投来了“Oh, interesting”的目光。

后来刷知乎,看到一个帖子说,取英文名切勿用知名影视角色的名字,因为这就好比一个外国人跟你说,“你好,我是小燕子”。我当场人没了。

所以奉劝所有想起英文名的朋友,用自己的中文名拼音真挺好的,除非你叫“shi-ting”。

《濑户内海》

40. @米粉

我在日本读书,有一次去办事住青旅,都是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晚上聊天的时候大家一起喝东西,和一个法国人交流了“干杯”的法语怎么说——Tchin-tchin(发音为“亲亲”),对方说源为玻璃杯相撞的声音,我觉得好妙就记住了。

后来回到学校,和日本同学瞎聊天,又聊到了“干杯”这个词。我就自作聪明想炫耀一下,一脸神秘地问对方知不知道法语的“干杯”怎么说,然后告诉了对方法语的发音——Tchin-tchin。正当我想得意洋洋地揭示这个玻璃杯相撞的玄妙之处时,对方的表情却有点震惊过头了。

这时,另外一个朋友直接冲上来捂住我的嘴巴叫我别说了,说我在公共自习室说这种东西也太那个了。

我当时大脑混乱了十秒才猛地意识到,Tchin-tchin这个发音,在日语里是别的意思。我等于说在安静如鸡的公共学习室讲了个黄色笑话啊啊啊!!!

如果以上的某些方言梗你没看懂,欢迎转发给身边会那门方言的朋友,问个究竟。

如果你没有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等别的读者来解答你的疑惑。周末愉快,everybody!

编辑、撰文:广东蓝

监制:胡建猫

配图:《一一》《家有喜事》《功夫》

《横道世之介》《濑户内海》

封面图:《问题餐厅》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说完谐音烂梗,我快乐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