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面故事|武大靖:传奇之路

2022-03-27 09: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Madame Figaro MadameFigaro

2022年2月5日大年初五晚上,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武大靖第一个冲过终点,中国短道速滑队一举飞摘北京冬奥会首金,所有人都沸腾了,朋友圈刷屏一片。

武大靖更是落下了激动的泪水,“今天圆梦了!”

如今冬奥落幕,他回想那次比赛最大的感觉是紧张。赛前,首个夺金点万众瞩目,所有压力都聚拢过来。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去拼命,用一切方法分散注意力,不去看新闻,不跟接力赛的队友碰面。最终不负众望拿下了金牌。

当晚比赛一切结束,已凌晨12点左右,武大靖忍住没给父母打电话,和队友们还是很激动,再加上几个教练,大家在房间简单庆祝,并为后面的比赛打气。

那晚,武大靖激动到一夜未睡。

从平昌冬奥的传奇到北京冬奥的高光,武大靖已放下过往,把目光放在了四年后。他发微博,“我们互相陪伴了二十年,每次起床之后想到今天要上冰和训练让我感到安心和踏实,我想这就是短道速滑带给我的生命质感。……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站在冰场上。绝不认怂。”

带着这份热爱和韧劲儿,他一往无前冲击着米兰冬奥会。

武大靖很调皮,对于采访是否可以录音的询问,他回“我说不可以,行吗?”

他是个有趣的人。冬奥前,在头盔上用艺术漆喷了一个斗战胜佛。他特意强调是斗战胜佛不是孙悟空,这是为了把中国元素展现给世界。更重要的是,在短道速滑项目这个项目上,他希望用斗战胜佛寓意第一旗开得胜,第二越战越勇。

身高1米82的他有着明星般的高颜值和好身材,现场每一个人都喜欢他。和明星不一样的是,滑冰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当他露出大腿,脱掉鞋子,镜头记录了他粗壮的大腿,肌肉纤维几乎根根可见。脚则完全不像年轻人的,骨头有点变形,有着伤疤和老茧。

比起金牌,伤疤是长在他身上的勋章。

回想北京冬奥,武大靖最难忘的不是比赛,是开幕式。国家领导人站在主席台上说开幕,烟花四起,五环标志升到鸟巢最中央。接着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出场,盼了四年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这是他第三次奥运会,在索契冬奥会的惊艳和平昌冬奥会的一鸣惊人之后,对他来说压力最大的是,一是在家门口的北京冬奥会,他希望发挥出最好的成绩;二是比赛之前因为受伤,他一度觉得自己赶不上比赛。膝盖受伤,腰伤复发,一直到短道速滑世界杯前,才投入正常训练。

而本届冬奥会,他带给外界最珍贵的东西,不仅是金牌,而是感动、团魂、短道速滑队的“超越”精神。

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卫冕之战,武大靖无缘A组决赛,却以全场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到现在为止仍是这个项目奥运纪录的保持者、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第一枪,他拼尽全力,有机会夺得奖牌,可当被裁判吹回后,他没有了冲金的体力,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掩护当时体力相对比较好的队友,并示意拍了一下队友任子威的手,相互信赖,以示鼓励,让任子威不要顾及他,他用最后的体力为队友创造氛围和条件,最终任子威收获了珍贵的一枚金牌。这让人看到武大靖身上的大将风度和团队精神。而他说, “只要中国赢了,就不算输”。

5000米接力赛,队友孙龙失误,丢掉了奖牌。赛场上,武大靖一脸藏不住的落寞。但在赛后接受采访他反而安慰队友,“我们感觉到孙龙压力很大,一直在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责怪,而是给他鼓励。毕竟他才20岁,今后会更好。”

网络上,对此有了“心疼武大靖”的热搜。本以为他会讨厌被人心疼,但他告诉我们这很窝心,“这是我们国家冰雪运动普及得好,有更多的人理解我们,大家伙都送上了祝福。”

他不仅赢得了比赛,而且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比起在赛场上的传奇,武大靖滑冰追梦的故事,更是一种传奇。他不是天选的男孩,从平平无奇的小透明用努力和聪慧,最终成为了短道王者。

10岁,不想学拉丁舞,加上在电视上看到大杨扬的冰上比赛,武大靖萌发了学滑冰的想法。在这之前,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帅气的军人。我们向武大靖求证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张他小时候穿军装的大眼睛照片是几岁,他说应该是四五岁时儿童节,妈妈带他逛公园拍下了那张照片。

回忆起来,他说自己对滑冰完全没天赋。第一次上冰,他摔了107跤,挺疼。但好玩,而且他觉得滑冰很自由。于是就开始了在家乡佳木斯室外零下二三十度里训练。他被分到的时段是凌晨4点,母亲天黑乎乎时就得骑自行车送他出门。因为冰上太冷,训练期间,他经常要滑十几分钟进帐篷烤烤脚。就这样滑两个小时,6点半他再去上学。启蒙教练曾这样评价那时候的武大靖,身子瘦小,淘气,跑步总跑不过别人,但刻苦,爱琢磨。

2007年,13岁的他被选入了江苏队,就此走上了职业之路。在这段经历中,他开始在高强度的训练中体会到伤病。有次几个人撞在一起,他的脚踝被冰刀切了口子。脚踝骨则经常会磨出包,甚至磨破见骨。每次滑冰,都要敲击脚踝变麻,才能不疼。

梦想是怎么起飞的?

16岁,武大靖在国内短道速滑大赛上拿下银牌,被国家队教练李琰招进了国家队。随后等待他的却是挫败,成了女队的陪练,还经常被超过。他应对的方式只能是苦练。两年后2012年世界杯,武大靖依然没入选。而就在队友出去比赛的这段日子,他和助理教练一起特训,看录像纠正姿势,牢记技术要点,并每天做40分钟骑行训练。正是这次特训,武大靖在冰上开始超越队友。

2014年索契冬奥会,作为第一次参加奥运的小将,武大靖一举获得了男子500米亚军。赛后他发现自己不是没有冠军的实力,只是没有对金牌的强烈渴望。

四年磨一剑,2018年平昌奥运会,他对夺冠的渴望达到了顶点。而赛前,中国代表团正遭遇了滑铁卢,前14天一金未夺,武大靖的男子500米是最后夺金点。所有的期待一下子压了过来。

赛前,他在奥运村也低着头,不想承受任何期待的目光。更在前一晚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上了顶楼,默默给自己心理暗示。等置身赛场,发令枪响起,加油声成了嗡嗡一片的声音,武大靖玩命滑,最终以绝对优势冲过了终点线。他大喊了三声,和教练兴奋拥抱在一起,以39秒584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干净利落方式收获了人生第一枚奥运金牌,更为中国代表队拿下了平昌冬奥会唯一的金牌。同时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男子第一枚金牌。

至此,苦练滑冰14年的他终于实现了梦想。

“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三届奥运会,年龄、伤痛、低谷,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妈妈真的很佩服你。”在北京冬奥前,母亲给武大靖写下了这样的话。

平昌冬奥会,伤病一度困扰武大靖。一直到2021年9月,距离北京冬奥还有半年,他才跟上国家队的训练。

最严重的是腰伤频繁复发,上肢下肢都训练不了,只能躺或趴着休息。他曾以为自己回不到赛场,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和想赢的欲望,最终让他战胜了伤病。

如今北京冬奥落幕,决定参加四年后的米兰冬奥会,武大靖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至少身体就要面临很多问题。但他热爱冰场,“短道速滑是我的事业,我能有机会继续站在赛场上为国争光,这是我最大的梦想。”他曾说如果失火从房子里只拿一样东西,那就是冰刀。“就像军人离不开枪是一样的,有冰刀我才能上战场。”

外界也在关注他28岁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对此他很坦然,“运动员快到30岁,身体机能开始往下走了,肯定训练不如年轻运动员”。网友则纷纷跟他说,武大靖你已经很厉害了,拿到了王者荣誉的金牌,以后快乐滑冰就好了。

本以为一心想赢的他会反对这样的说法,他却拥有了一种通达,“他们说的对,接下来四年我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更享受过程,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比赛,能更轻松,效果更好。”

未来,退役那天到来,武大靖说,滑冰陪伴了他近20年,等到不当运动员的那天他也不会离开这个行业,“希望能够用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培养出更多的运动员。”

“你会当教练对吧?”我们好奇。

“说不定,我离不开这个行业。”

结束北京冬奥后,武大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隔离,终于每天睡到自然醒,打游戏,直播。当然也没落下业务,看比赛回访,总结心得,蓄势待发。

也跟网友更高频互动。他最大的感受是,感动。“这些网友都比较支持我,理解我,鼓励我,让我先恢复身体。这么多人关心,我觉得这20年值了,是下一个四年最大的动力。”好玩的是,网友发现他爱逗贫。在采访里也是。听到大家说网友赞美他颜值,他说“天花板吗?”再抖出包袱,“我是住地下室那种天花板。”还有刚去完环球影城,他豪气海口,“我很有胆量,那些项目都玩了。”但其实在现场,他一直不敢坐过山车,最后终于坐了,全程不敢睁眼。下来后又臭屁,我都坐这个上下班。工作人员揭穿他,你腿抖什么?

说起才艺,他说自己吹拉弹唱样样可。我们也“揭穿”他,网友吐槽他唱歌鬼哭狼嚎。他勇者无畏,“我不伤心,我觉得他们吐槽对。”但又说自己没时间练歌,打算破罐子破摔。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也是个吃货,酷爱可乐、麻辣烫、烤串这种东北系美食。只是因为运动员的身份,很多时候只能望梅止渴。更别提自己做,调侃“我看着别人做。”

他的爱好还有看电影,不久前《我和我的祖国》最后一段女排的故事,让他很有感触。而在两年前,他也“触电”过,在冰雪主题的剧《冰糖炖雪梨》中本色出演自己,鼓励女主角棠雪,要相信自己,坚持梦想。

其实相信自己,坚持梦想,也是武大靖一直对自己说的话。相伴近20年,速滑教会了他,努力就会实现。“只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去享受去坚持,结果就不会差。我们都要不断去努力,去挑战自己,去超越自己,才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而作为短道速滑的传奇,他怎么看待自己成了传奇人物?“啥传奇,我一直都没觉得传奇。只是要一直努力进步,期待自己更好。我眼里传奇人物有打不倒的精神,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一天,就全力以赴去坚持。”

如此铮铮硬骨,等待他的是下一个传奇。

原标题:《封面故事|武大靖:传奇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