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姜吉安:用中国独到的思想方法观察手边物|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2022-03-27 09: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编者的话

生活在继续……疫情之下,身心如何安放?艺术,恐怕是一份很好的慰藉。

艺术不是抗击疫情的利器,但它能产生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对于社会在我们眼前的变化,艺术家们有话要说。他们以艺聚力,用艺术智慧和作品为战疫的微光成炬喝彩——有的致敬“大白”,有的缅怀逝去的生命;有的反映疫情下的现实,有的记录个人生活与思考……他们在定义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抗疫之年,也定义着很多人的这段共同经历。

进入2022年,艺术客走近疫情中的艺术家,陆续为您呈现“以艺聚力”系列人物访谈。

本期人物故事

姜吉安:用中国独到的思想方法观察手边物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就率先点出“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或许,我们习惯于将艺术家和普通人进行区分,而事实上,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是理解其艺术作品和创作观念最重要的切面之一。近日,我们见到久未谋面的艺术客的老朋友、艺术家姜吉安,轻松地聊起他的创作和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同时也了解到这位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简单又不失趣味的日常。

 

△ 姜吉安《朴白居》之一,64×44cm,皮宣纸,2018 

01

延续对“日常性艺术机制”的探索

艺术客:这两年都在忙些什么?疫情对您的日常生活和创作造成了哪些影响?

姜吉安:我较少出门,生活上没有太大影响,疫情期间还是比较恐慌,此起彼伏的疫情消息,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状态。无论是新的作品想法,还是那些延续性的工作,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干扰和打断,无法像疫情之前那样连续地思考艺术问题,作品确实也做得少了。

 

△ 姜吉安《春秋繁露》,126×51cm,现成品绘画(茶),2018 

艺术客:现在持续在做的是“现成品绘画”系列吗?

姜吉安:不完全是,有一些新扩展。但主要还是延续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一些系统性的思路和想法,比如艺术的“日常性”等这样一些艺术观念与机制。作品会在这个大框架下延伸,作品形式上会继续扩展工笔画的作品结构和语言模式,推进中国古典工笔画走向新的范式创造。

 

△ 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现场,广东美术馆,2021,姜吉安作品

艺术客:作品中的“日常性”代表了什么?

姜吉安:对我的作品来说,“日常性”是一种艺术运行机制,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以来的文人群体创造并实践的一种艺术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在文人日常生活中运作,并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一种文人、乡绅与学子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广泛性,使艺术进入广大的社会结构中,并形成共享。

文人艺术的“日常性”与文人的生活方式共振,也因此形成顿悟、宣泄、智慧、思辨、戏谑等艺术的各种形式。文人艺术的这些特点,在机制上是“日常性”的。借用这个传统机制,可以在当代语境下建构新的作品模式。这个模式不是主题性创作,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在生活中领悟与思辨,并形成作品。“日常性”是一种艺术的价值观。

 

△ 姜吉安《看法 No.1》,140×83cm,绢本设色,2009

艺术客:可否这样理解——您做艺术最后受影响更多的会是自己,而不是去追求影响他人?或者说,不以影响他人为目的去创作,更多的是自我剖析或自身状态的一种表达?如果探讨一个所谓的目的,或许它是一种无目的,是自发想做一个作品,但作品的日常性,对您自己产生的影响会更加强烈。

姜吉安:艺术作品只要展出,都会影响他人的,无论是好是坏。但艺术家做作品并不需要震撼他人,而是需要有感而发。另外,作品包含的日常性特点,并不意味着作品完成后只对艺术家自己起作用,总会有产生共鸣的人群。比如莫兰迪,他在自己的小画室中画了那么多瓶瓶罐罐,对观看他作品的人不但有影响,而且还有很大的影响和感悟吧!

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有深度、有智慧、醍醐灌顶的,不需要震撼性和表演性,这恰恰是“日常性艺术观念”要回避的。我喜欢看似平淡无奇但蕴涵深刻的作品,令观者三日后拍案惊奇。

 

△ 姜吉安《春叶初煎》,77×42cm,现成品绘画(普洱茶),2020

 

△ 姜吉安“茶”系列作品结构,图中作品为《一壶野生古树普洱之弄花》,33×26cm,Φ11cm,现成品绘画,2013

艺术客:您对创作物的选择是在个人生活中挑选,所以完全是基于自身经验,还带有一定随机性?

姜吉安:我借用日常生活中的手边物,连接艺术家与观众,来形成基础性背景与共感,建构平淡状态中隐含的意外与惊奇;通过这种方式,对观看惯性形成观念性的冲击。

 

△ 姜吉安《广斯文》,115×62cm,现成品绘画(丝绢),2019

艺术客:一般是先找到创作的材料,还是先有想法再去找材料?

姜吉安:没有固定的先后模式,程序随机、材料方便顺手就好。但核心线索和出发点还是在于平淡日常中找到一种拍案惊奇的效果,最好是3天后的拍案惊奇。

 

△ 姜吉安《两居室》,现成品绘画、装置,2007-2009,及艺术家创作现场

02

以物观物、以身观身、以事观事

艺术客:回望之前创作的作品,您认为它们如今仍具备有效性吗?

姜吉安:艺术家作品是有时代划分的,有效性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品创作时的创造性贡献;二是艺术史线索下的节点价值。有创造性贡献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有效性。

我在1987-1992年期间的工笔画算是早期,1990年央美读研期间创作了两件240×240cm的大型工笔画作品;1993-2008年期间的工笔画算是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对传统工笔画的主题、语言惯性进行了较大的推进和扩充,并在1998年中国工笔画大展上获丹青奖。

时间如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工笔画早期风格不尽相同,但不发展变化是不可能的。每个时代都需要在新语境下建构不同的思路和方案。所谓有新问题就有新艺术。工笔画延伸为现成品绘画,里面的思考不局限于中国当代的语境,也包含西方艺术语境的介入,比如杜尚“现成品”对绘画的终结。西方艺术制造的一些问题,中国艺术家也需要面对,道理很简单,全球化使然。

 

△ 姜吉安 《平淡》,120×83cm,绢本设色,1992

艺术客:除了在媒介上的突破,您在曾经的采访中所提到的“画面和视觉上的一种制度形式”可以聊一聊吗?

姜吉安:所谓视觉的制度形式,也即一些艺术领域的惯性和套路,如:契斯恰科夫素描套路、工笔画套路、现实主义套路等等,艺术家如果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就会认为这些套路是永恒的。好的艺术家总会在艺术史已有的套路之外建构新的模式,并与时代语境形成共振。所以,需要把过去的艺术现象看成已有的既定系统,改变它并去创造新系统。

艺术客:就此想和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当艺术家建立起自己的一个成熟的创作体系之后,会被说成带有讽刺意味的创作“套路”,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姜吉安:一个艺术家有了一个理念或者方向之后,肯定会去实践。但实践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断重复自己,这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种“套路”;另一种是不断扩展深化并形成新的“系统”,这是有区别的。另外,时代变迁和语境变化也可以推动“新系统”的诞生。但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特别深层和潜在特质,会保持着一些前后的微妙联系。我认为以时期来看作品,这样会合理一些。

 

△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展览现场,松美术馆,2020,姜吉安作品,图片来自松美术馆公众号,见链接

艺术客:您认为工笔画的局限是这种材料本身带来的限制吗?反观油画、丙烯颜料,则可以物理性地不停叠加,形成物质上的厚度和立体效果。

姜吉安:作品材料本身没有对错,只是使用材料的人有没有把握材料性质的能力,材料是否是表达必需和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一个区别。当代艺术应该对各种作品细节极为挑剔。

 

△ 姜吉安《丝绢·剩余物》,82×56cm,现成品绘画装置,2013

艺术客:您认为您的创作延续了工笔画的什么?又打破了什么?当别人质疑您的作品不是工笔画的时候,您想如何回应?

姜吉安:这一点是分时期的,时期不同,作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我那些早期的作品叫工笔画,晚一些的命名为“现成品绘画”。它背后的逻辑来源于我一直强调的“以物观物”“以身观身”“以事观事”的实践方法论。它是中国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再者就是“日常性艺术机制”这个理念,它们都是中国独到的思想方法。“现成品绘画”本身则包含了工笔画的特性,同时又包含了“物”本身在作品中的存在。也可以说是对工笔画可能性的一种扩展。

 

△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2021,姜吉安作品

艺术客:您后面的创作有何打算?

姜吉安:过去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少方向,工笔画、现成品绘画、两居室装置、朴白居、数学与拓扑学作品、移动的绘画等,但有一些没有完全深入展开的,需要花时间继续做吧。

 

△ 姜吉安《扭结》,79×56cm,杜邦纸,2019

△ 姜吉安《多重双曲线》,79×56cm,杜邦纸,2019

艺术客:听说您平日喜欢听戏,戏曲的什么方面最让您着迷?您最喜欢听的是哪派?哪个选段?除了喜欢听,自己会尝试唱吗?

姜吉安:节奏与板眼,京剧是家传,我五岁开始听京剧老唱片,对京剧比较熟悉,我与国家京剧院的张建国先生、北京京剧院的张建峰先生有一些交往,经常听他们的戏。自己也能唱几段奚派的戏,如《白帝城》等的一些唱段。遗憾的是自己嗓音无天赋。

艺术客:为我们推荐一件东西吧。

姜吉安:推荐茶吧,我推荐野生古树普洱茶。

艺术客:它有什么特点呢?

姜吉安:普洱茶,尤其是野生的古树茶,树龄往往比较古老,云南的生态环境好,自然的状态下采回来的茶是很特别的,用热水冲过后,伴随着各种花果的异香。它也分很多树种,根据古树的特点,命名也很多,比如玄露、弄花、白龙须、寻梅、天馥奇香等等。

 

△ 姜吉安的饮茶日常,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期采写:王垚力、徐伟

编辑:王垚力

▲ 以上所用图片除特殊标注外,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 end -

邦瀚斯收购Skinner、尹朝阳“重建理想”......| 艺术客·一周

威尼斯双年展揭晓金狮奖、蓝筹画廊开辟新空间...... | 艺术客 · 一周

北京展览馆文化上新,遇见灿若星河的俄罗斯油画艺术

布鲁斯·瑙曼:不可绕开的先锋艺术家(文末福利) | 艺术客·现场

5.03亿的雷内·马格利特、年轻一代受青睐、奈良美智个展开幕…| 艺术客 · 一周

伦敦春拍周将启、青年艺术家群展活跃草场地... | 艺术客 · 一周

西海岸淘“艺”热、方力钧NFT作品首发...| 艺术客 · 一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