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多少人用话费在童年探索网络
原创 吉林跑男 X博士
策划:西比
今天的移动支付很常见,常见到我们已经忘了钱包除了用来放证件,还能放现金。
去哪都是扫码、刷脸。连路边乞讨的大爷大妈也与时俱进,用上了微信收款码。
但它并不是个新兴玩意儿,说实话,移动支付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有雏形了。
当时它有个你想不到的名字——话费。
在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千禧年出头,人们用话费充Q币办黄钻、发短信买游戏、打语音台电话,甚至用话费换电影票搞对象。
两次话费支付浪潮
1995年,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1%,同年,深圳市办理市内电话的初装费是3500元。
在其他通讯手段尚不发达的时代,固定电话就是家里联系外界的唯一途径,发挥着促进事业发展、维护亲友关系的重要作用。
所以电话在家里的地位崇高,有的家长还会定做蕾丝边的电话套把电话蒙上。
而话费,在当时可以说是家庭额外的消费品。
如果把电话比作大炮,那话费就像弹药箱里的炮弹,是战略储备物资,一切对电话额外的行为都是亵渎。
所以在父母的认知里,电话只能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并告诫孩子这东西没事少碰。
但小孩的好奇心是无限膨胀的,越是禁忌的东西他越感兴趣。
话费在父母那里是炮弹,到了孩子这儿就成了钥匙,一把探索网络的钥匙。
彼时家里装电脑,需要通过固定电话拨号上网,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数字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学会了上QQ、玩扫雷、玩4399。
但这一时期,话费的支付能力并不强悍,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支付渠道;另一方面,是孩子们没有支付需求,4399纯粹白玩,QQ还没推出钻石和会员等功能。
孩子们当时主要的烦恼就是玩电脑目标太大,一看就是在打游戏,家长不让玩太久。
而第一次话费支付浪潮的兴起,始于2003年。
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2562.6万,移动电话用户2214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即将追平赶超固话。
手机这一新奇的玩意儿,迅速成了当时的热门产物。
不同于玩电脑的吸引火力,玩手机隐蔽性强,迷惑性大,因为在家长的认知里,手机最多也就玩玩贪吃蛇之类的游戏。
但小孩开发出了新的游戏天地——动感地带。
上面有《大唐双龙传》《轩辕剑》等游戏,跟电脑上一样好玩,但是过完第一章就会提示你“免费体验已结束,请发送短信到******进行游戏购买”。
胆子大的小孩会直接发短信购买,胆子小的,在游戏的诱惑下也会铤而走险。
更悲惨的是有厂商骗你,发短信购买完提示你购买失败,但钱却扣了。
跟今天《王者荣耀》动辄消费上万不同,当时“熊孩子5分钟扣98元话费”是能上新闻头条的。
而这些一时爽的消费,最后都会指向一个结果:挨揍。
家长发现战略物资被偷,勃然大怒,不把孩子屁股打肿誓不罢休。
但孩子们已经尝到了话费带来的数字消费甜头,压抑不住的好奇心盖过了挨揍的恐惧,并愈演愈烈。
2004年左右,《梦幻西游》横空出世,看着班里的弄潮儿已经开玩,没玩到的自然按捺不住。
但问题来了,想玩《梦幻西游》要充点卡,但当时的现金牢牢掌握在家长手中,你可支配的零花钱买奥特曼卡片还不够,唯一能动用的资产,就是手机话费。
所以当时不少小孩口口相传:“话费能玩《梦幻西游》。”
而第二次话费支付浪潮的兴起,始于2008年。
话费最广泛的用途——充Q币被开发出来。
2008年,QQ推出了黄钻、红钻等钻石业务,想自称音乐达人,绿钻必须8级朝上,想让旁人对自己的潮流审美顶礼膜拜,红钻得按年买。
与此同时,当时关于QQ等级,还有各种传说:“在太阳之上,有一个只有大人才能到达的等级,皇冠。”
当时的小年轻们还不懂高考赛道的残酷,但他们认为,班里考试第一的,不如QQ等级第一的。
而用短信定25块钱每月的超级会员,你就能最快速度拥有传说中的皇冠。
曾经的小孩成了少年,一些人在第二次话费浪潮中已经会用话费表达爱意了。
九键手机时代,人人都掌握着一项后天技能“桌下盲打发短信”。
可情话太多,话费太少,一次打一长段,课上又不方便看,更别说碰见讲究的,一个“。”号也要单独发一次,1角/条的资费,不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
所以如何证明我爱你呢?
下课俩人你侬我侬,在校门口小卖部买一张20块钱的话费储值卡,随着话费充值的到账,二人的爱情火花也变得滚烫。
而一些充满冒险精神的少年,也会用父母的手机拨打《故事会》插页上的电话,试图给自己补充一些“迷魂大法”“透视眼”等特异功能。
话费这一巨大的利益盘口,吸引了当时不少商人逐利,但这群熟稔于赚大家现金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榨取话费,数字消费对于所有人都是个新命题。
但猜谜类电视广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如今的孩子难以想象算星座要付费的昨天。
谈笑间,话费灰飞烟灭
在《家有儿女》第二季第97集《家有信息台》里,讲述了这么一个事,小雨因为和女孩朵朵赌气,一直在打信息台的电话,一个月花了1300元话费。
所谓信息台,就是电视上的答题频道,在2007年左右,国内很多地方台搞起了猜谜语的广告。
简单的字谜和动辄上万的大奖让我一度以为他们是搞慈善的。
但智商洼地往往孕育着财富奇迹,这些电话只要打了,就会有温柔的女生提示您:“电话繁忙,您正在排队,还有***个人就到您了。”
不知不觉十分钟过去,还是占线,很多人就把电话挂了,但一分钟扣你两块钱是实打实的。
同样是榨取话费,点播台的套路比猜谜高级得多,点播台是观众打电话付费选择节目的电视形式。各种各样的日漫,《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火影忍者》《数码宝贝》……随便看。
骗取话费的另一个套路是彩铃。
你可能已经记不清很多动画的细节,但是你对一男一女互相依偎的彩铃广告一定记忆犹新。
一旦听得心潮澎湃想下载铃声,轻则血本无归,重则被父母轮流暴打。
话费作为那个时代犹如货币一样的硬通货,实际上跟比特币是有点相似的。
今天的比特币能让哈萨克斯坦断电,昨天的电话费能让网瘾小伙铤而走险。
2007年,黑龙江鸡东县一小伙,多次在半夜掐断别人家的电话线,接上自己拿来的电话机,用别人的电话为游戏充值。在累积充值了900元后,被警方抓获,治安拘留15天。
这些故事放到今天,不免让人觉得荒诞,这是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让虚拟消费的神圣感丧失了。
那些在骗父母和被电视骗之间摇摆的少年已经成了数字消费的主力军。那个短暂出现在童年夹缝的话费纪元,也随之结束了。
可为什么话费这种本不应该当成支付媒介的东西充当了支付属性呢?
其实话费纪元,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史上,巨头间博弈的产物。
话费纪元的陨灭
大部人对移动支付的印象始于2008年的支付宝, 但早在1999年,中国出现了初代移动支付,但是仅限于银行线下交易。
真正的移动支付出现在2002年,银联推出第一代手机支付模式,通过短信互动完成交易,可实现手机话费查询和缴纳等多种服务。
而短信消费这一产物,实际上钻了当年移动支付技术之争的空子,是折中的结果。
2005年,中国银联就已经开始研究今天流行的NFC了。但因为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之间的技术标准存在分歧而进度缓慢。
NFC的工作频率存在银联的13.56MHz和中国移动的2.4GHz两种标准,两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分歧才结束。
而这段时间移动支付的空白,恰好被短信支付填补,麦当劳到了中国,也得按照短信——话费的支付方式来。
2011年,是移动支付史的重要节点。我国这一年3G用户总数已达1.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9.64亿户,移动支付的市场成熟了。
同年6月,央行下发了第一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银联、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等获得许可证。
人们在网上消费不需要额外中转,货币支付取代了话费支付。
早年话费形形色色的应用,带动了运营商产业的繁荣,有人恼于没跟上时代痛失钱财,有人过于超越时代,发起歪门财锒铛入狱。
而这其实也是普罗大众在移动支付兴起时,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化尝鲜试错的代价。
那为啥现在我们再也没遇见过这事儿了?
因为人人都知道螃蟹能吃了,还很好吃。话费消费,不过是利用信息差和好奇心挣点钱。
现在别说移动支付,就连曾经科幻片里的指纹识别、面部识别也跟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
但这份尝鲜的成本,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比如我们都学过,晚清人们觉得相机会摄取魂魄,法国摄影师纳达尔曾这样描述摄影术普及之初的场景:
“照相有如妖术,与怪力乱神沦为一谈。人们觉得摄影师如同巫师,借助鬼神的力量,用相机摄取他们的魂魄……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面对相机,都会瑟瑟发抖。”
慈禧修条铁路,因为怕吵到皇陵,用马拉火车。
而用话费消费,也是真金白银数字化的初体验。
发条短信扣两块钱,跟手里攥着两块钱去买东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移动支付的便捷,会给人一种错觉,在数字状态下,仿佛钱已经不是钱了。
至于这种错觉是好是坏,谁也拿不准。
曾经利用话费偷偷摸摸充Q币办黄钻的少年,如今的确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一旦进入数字时代,“市场”自然会给你做好安排,看似是你选择了支付方式,实则是支付方式选择了你。
个人移动支付的涓流,将汇聚成消费时代的洪流。除了商业区里一声声的“支付成功”,再无旁物。
设计/视觉 Elaine
原标题:《有多少人用话费打开了童年“暗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