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浙沪的实力,在这个朝代就打下了
原创 神威 硬核读书会 收录于话题 #硬核中国史 19个
《三国之见龙卸甲》剧照。
提到“魏晋南北朝”,你最先想到的是否是魏晋的“名士风流”,又或者是三国风云里争霸的群雄?
✎作者 | 神威
✎编辑 | 程迟
文明的柔软与强韧
魏晋南北朝,称其为华夏文明一段浩劫绝不为过。自八王之乱,经五胡十六国,最后隋统一南北,三四百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吕思勉先生更痛言道“魏晋之际,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也。自三国以前,异族恒为我所服,至五胡乱起,而我转为异族所服矣”。
那么中国为何没有像罗马、印加以及历史墓碑上无数个古老文明一样倒在异族铁蹄之下呢?当血与火撕去皮与肉后,平时难以见到的文明的骨骼便昭示人间。魏晋南北朝,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如何在乱世之后延续的关键。
《魏晋南北朝》
[日] 川胜义雄 著,林晓光 译
后浪 | 九州出版社,2022-1
川胜义雄先生是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学第三代学者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魏晋南北朝》年初已然出版,此书被三十年前的日本学界和三十年后的本书译者林晓光教授交相称赞为“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论最高明者”,并无虚誉。
何出此言?因为剥去通史概论类著作必不可少的史实概述,其论辩之角度之方向之内容均大有可采之处,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文明的力量。
文明的发展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而如许富庶的江南地区在汉末三国鼎立时期极大部分地区尚是山越与汉民杂处的蛮荒之地。江南地区的开发实由孙吴始建其功而东晋实享其利。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刻画了吴大帝孙权的形象。
孙吴开辟江南采用了三种主要手段,一为掳民自实:如孙策破皖城迁袁术部曲三万余人入吴;孙权破庐江迁百姓三万余人入吴;孙权破斩黄祖尽徙百姓入吴。如此手段不仅增加了麾下兵力与税源,更是让所统治领域内汉民比例提升,便于文明扩散与农耕生活方式的普及。
二为改制屯田。孙吴初建基业之时受限实力,为网罗豪强相辅采用的是封邑制,即将一片土地划归部下作为封邑,该块土地上官员由部下任命而赋税由部下收取。后孙权在位日久权柄稳固,就改为了屯田制,开发了江南地区极为广大的土地,荒地与未开垦地的减少,意味着文明之光的不断远照。
三为同化山越,同化手段无非一抚二捕。孙权刚刚从逝去兄长手里得到权柄,便“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麾下重将如吕蒙、凌统、贺齐、全琮、诸葛恪等皆以讨山越闻名。孙吴抚捕山越,最大目的还是增加兵力,如诸葛恪任抚越将军兼丹阳太守期间,三年得山越甲士四万。孙吴对山越的这些举措虽然没有扩散文明的主观意图,但在实际上起到了播散华夏文明火种的作用。
《三国之见龙卸甲》剧照。
但可以看出,在三国孙吴时期方成规模文明化的江南地区,其文化发展程度是相对薄弱的,而川胜先生认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并不来源于其超越历史的合理性,而来源于其在特定历史阶段与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优势。
简言之,文化与政治制度不一定需要绝对先进,只需要相对先进即可拥有比较优势,从而形成文化的向心力,像水从高处流低一样自然。
于是早有阴行割据之心的江南豪族顾、陆、朱、张等,在推举陈敏为首领的失败尝试后,敞开胸怀接纳了彼时无兵无权的晋元帝司马睿,因其是名义上天下共主司马家的代表,也因其带来的九品中正制代表当时相对先进的政治制度,更因九品中正制对豪门望族是有着天然满格的吸引力的。司马睿更是对自己何以坐稳龙椅心知肚明,因而在即位之时来了个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王与马共天下”,邀请北来豪门琅琊王氏功臣王导上龙椅来坐坐。
用川胜先生的话来说“华北中原式的乡论主义(即九品中正制观念),对落后的江南社会中的人们而言,正表现为令人不禁在其大旗下脱帽致敬的至高无上价值。”
江南地区的开发从孙吴时期就已经开始。/wiki
吊诡的事情随后发生,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尤以水系疏浚与联结为重中之重,水系一通,交通运输便利,江南商业优势就此形成。实际上在孙吴末期,已有“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的记载,足见商业当时已经处于不可遏制的发展态势。
人民殷富,文化水平随之上升,等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原本在文化层面执天下牛耳的北方荒残破败,衣冠南渡成为惯例,江南地区反而后来者居上,成为了具备文化相对优势一方。川胜先生更是言道:“最晚在梁朝,江南不但在文化水平,而且在经济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华北。”
文明的同化
而在屡遭荼毒、荒凉破败的北方,华夏文明正以令人惊讶的方式以胡人君主及其施政策略为载体重生。如果用大白话表示,就是谁统治这片土地,就会被这片土地的文明所同化。
后赵开国雄主石勒早早设置了君子营,将汉族读书人纳为己用。
在张宾等人协助下,石勒几乎照搬九品中正制设置了官员的擢用与监察制度,还在首都襄国设立太学,建立了一套学校制度,并严禁胡人侮辱汉族士大夫,保障了士人的权威。他自己虽然不识字,但却非常好学,会天天请人给自己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华夏文明经典著作,他听到郦食其建议刘邦封六国之后的经典段子更是脍炙人口。
元·佚名《石勒听讲图》(局部)。
拓跋魏国的汉化众所周知大成于孝文帝拓跋宏,实则即使暴戾雄猜蛮性未除之帝王如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都重用汉族文臣,用川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得到汉族知识人的协力”。
五胡十六国最成功(至少前期最成功)的前秦苻坚,即位后立刻以魏晋为蓝本改用汉法,采用春秋时晋国魏绛的和戎之策。还大力提倡儒学,广立学校,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来加强民族融合。苻坚在八岁时就深受儒家思想浸润,后“广修学官”,召令郡国学生通一经以充之。还要求太子、公侯、百官及其子孙学习儒家经典。他专门在后宫设立典学,嫔妃们都得每天学习。
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画中记录了文宣帝命樊逊等人勘校五经诸史的故事。
上述三事是胡人君主潜心汉化并倚仗汉文明辅助得有所成的好例子,这很充分地说明了华夏文明极其强大的同化作用。吕思勉先生《两晋南北朝史》更自豪言道:“不特慕容廆、苻坚、元宏,即刘聪、石虎,号称淫暴,亦特其一身之不饬,其立法行政,亦未尝不效法中国”。
更有趣的一个例子来自于播乱天下、将梁武帝饿死台城的羯族将军侯景。此人先反高欢后叛萧衍,流毒江南赤地千里,淫略妃主残暴绝伦,这样一个无恶不作无所顾忌的人渣,在篡位自称皇帝后,被谋主王伟用帝王的起居方式所桎梏,不能干他最爱的射猎了,这厮郁郁不乐口出抱怨道:“吾无事为帝,与受摈不殊。”他郁闷成这样,居然也没有再任性!
从这一例子足以看出,文明是如何给野兽戴上缰绳的。
文明的扩散
华夏文明生命力之顽强,不止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式的看似毁灭随即立刻重生,更在于面对毁灭式的重击,文明如被迸散的水珠,四溅飞射然后落地生根,反而有了“鱼跃此间海,花开彼岸天”式的意外效果。
川胜先生总结道,在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华夏文明绝非仅有衣冠南渡避难南方一条路,汉人越过长城涌入东北辽宁等慕容鲜卑地区,在当地开拓农耕,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开发拓荒与同化,在西北方则经甘肃一路向西,在吐鲁番绿洲中建立了阚氏高昌,类似的汉人政权还有张氏前凉等。川胜先生断言:在六朝时代,华夏文明圈切切实实地扩散起来了。
前凉的文化成就极高,其都城姑臧的营造,遵循《周礼》,取法天象,融合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观念,被称为东亚都城模范,后来北魏都城平城、洛阳,北齐邺城、南朝建康、隋唐长安的营造,都是取法于姑臧城之风韵和格局。甚至后来日本奈良的建城规划,也是从唐朝间接学到的姑臧遗风。
莫高窟中段第96窟外的窟檐。/wiki
凉州身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枢纽之地咽喉要道,有莫高窟这一人类文明瑰宝,而据川胜先生见解,在东方异族各国将华夏文明作为唯一共通的世界文明加以吸收的过程中,佛教更是扮演了伟大的润滑剂作用。
而华夏文明则更是来者不拒地汲取消化了佛教,创造出了特点鲜明的中国佛教,成为了东亚佛教的中心。川胜先生以为,佛教不仅有着润滑的助力作用,更是在形成东亚政治秩序与东亚世界文化圈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明的保存
此书中川胜先生最有挑战性的立论,莫过于对文人贵族阶层与骈文的价值判断。先生认为,文学艺术并非一种单纯富于审美价值的玩物,而是承担着文明、知识与自我认同代代传承重大使命的存在。
中世纪地中海文明这一同样有统一帝国作为基础的统一文化,在帝国崩溃进入混乱分裂时代后文明就此溃散,中世纪知识分子几乎都不能正确地用拉丁文写作,而对比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更近的新文化运动,都没有彻底地使中国人忘却以古典文言为载体的阅读与写作。
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
在政治分裂与大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可以确立最华丽、最富有韵律的完善文章体式—“骈俪体”,如实地反映出了中国知识人的强韧精神与其主体努力的坚忍不拔。而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六朝骈文这种极度重视学习古典、重视文体形式传承稳定形态的文体,恰恰正是这一时期文明承担者们面对文化冲击,努力维系其文明生命的表现。
上述有关文明的重要论断,很可能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不符。文人贵族阶级长期以来在我国价值判断中地位不高,而骈文的审美价值虽高但熟练使用门槛高,且实用价值低,同样类似于一种艺术品,此二者骤然被赋予存亡续绝式的重要意义,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而骈文究其本质,是一种精英化文体。入门与精通俱难,与古希腊古罗马有闲阶层酷爱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本非可普及之事。
熟练运用骈文必须具备古典文献阅读积累深厚、熟练运用典故、文学写作技巧高明等前提,这种奢侈的艺术让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事先精通华夏文明的相当一部分,在知识高度集中化精英化而文明自身遭遇严峻挑战的六朝时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清·禹之鼎《竹林七贤图》(局部)。
所以若今天我们抛开历史大背景孤立片面地看文人贵族阶层与骈文,会有失轻佻地做出不严谨的判断,而川胜先生的观点,不失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另一种声音。
即使在近四百年的可怕动乱时期,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元素化入己身,一边切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文明圈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也正是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强韧的证明。
原标题:《江浙沪的实力,在这个朝代就打下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