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米科技难为无“米”之炊

2022-03-24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小米入局造车,将其重心转移至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后,其原本以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业务为纽带的生态链企业,也沉寂已久。不过,这或许也是这类企业“去小米化”的最佳时机。

在“去小米化”上,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羽翼渐丰、独立上市的石头科技、华米科技。不过,该两家小米生态链企业在大喊“去小米化”口号的同时,业绩表现都有一些差强人意。

普遍的现象是,营收增长放缓,利润直线下滑,实际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尤其是头顶“小米生态链第一股”光环荣耀上市的华米,在资本市场已经显现出颓势。2018年上市之时,其股票首发价为11美元,如今却跌至3美元左右,跌幅超过70%,出道即巅峰的惨淡局面,可谓不堪。

因此,业内人士也曾发表这样的意见:小米生态链模式对于生态企业所施加的,将是“双刃剑”一般的影响。而华米这类企业想要短期内“去小米化”,还要保持高速增长,恐怕并非易事。

“去小米化”的代价

华米之外,靠智能扫地机器人等快速占据市场的石头科技,近日发布了2021年业绩快报。财报显示,公司去年营收58.37亿元,同比增长28.84%;归母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1.89亿元,同比减少1.52%。尽管核心数据仍在增长,但是却远不及市场预期。

无独有偶,随后华米科技也通过官微发布了2021年业绩报告,核心数据更是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华米科技2021全年营收为62.5亿元,2020年同期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2.8%;净利润为1.37亿元,2020年同期为2.3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下降39.76%,而2020年为2.29亿元。

这也意味着,在疫情逐步得以控制的2021年年份,国内整机经济在复苏,但是华米的营收与利润不升反降。

由此,一份并不出彩的财报,也再一次把华米的尴尬,暴露无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石头科技的表现不及预期一样,华米核心数据的滑坡,也与其“去小米化”的策略有关。

要知道,华为作为早年依托小米而成立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之一,也曾有过光鲜的时刻。

据公开数据显示,华米自2016年至2020年以来,营收及净利润一路攀升,利润率甚至一度逼近10%。然而,时至2020年,其利润率与净利润却出现了拐点,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不过,即便是其辉煌时刻,其面临的问题也是肉眼可见。

首先,其营收来源过于单一,70%的营收来自小米。而客户资源主要依赖小米的结局是,毛利空间有限,而且业务的延展空间,缺少想象力,因此也广遭投资者诟病。

其次,不及10%的净利润率,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因此,在美股资本市场上,华米似乎并不受待见。这通过其在股市的核心指标就可以窥见一斑。

例如,美国电子行业平均市盈率是14.4倍,而华米的PE值却只有5.5倍,即使将对比范围放宽至美国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更是达到15.6倍,其整体估值之低,不言而喻。

不过,华米科技的财报也并非毫无亮点。例如,华米过去一直被嘲笑为小米身旁的“犀牛鸟”,但是最新财报显示,其自主品牌产品贡献了46.5%的营收和超过一半的毛利润。很显然,这是其“去小米化”策略有所进展的信号。

只是,相比其整体营收及利润的下滑,自主品牌产品的营收及利润贡献,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甚至相比华米“去小米化”后所做的牺牲,或许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华米高举“去小米化”的大旗,并非只是想实现资源独立,不再受到小米的束缚,而是借此壮大自己。

但是,不难看出,其实际的市场表现,却远不及其华米当初试图去小米化的心理预期。如此,如果去小米化不能给华米的大盘发展加分,华米去小米化又有何实际意义呢?

库存严重,或资不抵债

华米的财报,还凸显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与风险。那就是长期难消除的库存。据华米历史财报数据,截至2020年第1季度,该公司的库存金额为7.19亿元,而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其库存金额已飙至12.71亿元。

如此大幅增长的库存积压,很显然会导致华米的现金流受困,甚至不堪重负。

按照常人的理解,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对小米的出货,是倒逼式的库存管理方式,理应不会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

回归到其与小米合作的初衷,也是类似互联网分销的模式,通过“轻资产”的模式,快速进行商业化变现。然而,在主张去小米化后,其最初想绕道回避的重资产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鉴于其营收构成中,小米贡献的营收占比正在下降,也不难推测,或许库存量过高的问题,是因为华米的自有品牌产品滞销或生产过量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其现金流风险也不容忽视。例如,在2020年净利润不到2.3亿元的情况下,2021年第三季度的短期银行借款就有4.58亿,总流动负债更是超过21.25亿。

由此可见,华米负债率过高,而且因为库存长期积压,也将直接影响其现金流的流转。多方面因素所带来的,也将是华米有资不抵债的经营风险。

很显然,这也是精明的二级资本市场投资者,所十分忌讳的。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自上市以来,其股价表现十分惨淡,从登陆美股资本市场开始,就“跌跌不休”了。

进退两难,难以根除的内忧外患

早年,华米定位的赛道可谓炙手可热。无论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是物联网的概念大行其道,都让华米吃尽了红利。加上小米在产品供应、品牌赋能等方面的加持,华米可谓春风得意。

只不过,热门赛道往往也最拥挤。在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领衔主演的同时,华米与小米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因此,其无论是为小米开拓销售渠道,还是研发自主品牌产品,都是进退两难。

首先,在华米瞄准的海外市场,原本很有发展潜力,无奈因为疫情,2021年多个欧洲关键市场因为加强封禁措施,而严重受挫,因此华米也应声下调其营收预期,下调幅度为1.5亿元。

受此消息影响,华米在调整预期的消息发布当日,股价即出现了4%的下挫震荡。

其次,在巨头争霸国内市场的局面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量市场空间越发狭窄,华米不仅面临巨头的挤压,也将面临众多腰部、尾部品牌的四面夹击,华米欲保持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2021年Q3为例,苹果市场占有率21.8%,三星占比14.4%,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份额都不超过6%,由此可见,华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何其艰难。

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外,华米的内忧也挥之不去。其去小米化的这张牌,就是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并不断提升其营收贡献占比来落地的,但是其自主品牌的发展,却有些差强人意。

据了解,华米科技主要包括两大块业务:其一是以小米的智能手环和体重秤为主的小米生态链业务;其二是以Amazfit和Zepp为主的两个自主品牌业务,主要产品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但是二者的产品与用户定位,并无多大差异。

过去,华米过度依赖小米的风险显而易见,这种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自身的脆弱性,风险也与小米的发展高度绑定。

华米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断奶”也成了华米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过,没有太多品牌与市场积淀的华米,想要发展自主品牌,也是举步维艰。

据了解,在华米科技的自主品牌严重滞销的同时,Amazfit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仍然不到6%,这样的的尴尬现状,也让华米急切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21年,华米科技也相继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新品、大健康等领域全新布局,先后推出“黄山2S”芯片及智能手表操作系统Zepp OS等。

与此同时,也对外发布了30秒测血压的Pump Beats血压引擎,以及便携式MRI核磁共振技术。

尽管大健康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广阔赛道,但是鉴于国人在健康方面的消费观念,尚未被充分教育、而相关技术的应用等也并不成熟,因此,其大规模的推广销售,也将面临可以预见的难题。

而且,纵观目前瞄准大健康赛道的智能软硬件玩家,更是不计其数。

例如,早在2014年,苹果就从飞利浦的研究机构请来了一位睡眠研究专家 Roy J.E.M Raymann,这是一位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非药物改善睡眠疗法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而这位专家的研究范围,正是包括了非药物疗法的睡眠模式监控和调节。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后,苹果也将其触角伸向了这个更加细分的健康赛道。

2020年5月初,根据外媒报道,Apple Watch Series 6可能搭载睡眠跟踪器,而且能检测心理焦虑程度,不仅进行传感器扩展,还可以检测出佩戴者血液含氧量。

由此可见,华米科技即使布局大健康赛道,通过软硬件同时为其加码助力,也将在未来的某一天,与国际国内的科技巨头,狭路相逢。而缺少品牌力、产品力的华米科技,也显然缺少胜算。

结语

华米科技的诞生,是因为有小米做铺垫,虽然说其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些夸张,但是有小米的呵护,至少比一般企业的起点更高、基础更牢。只不过,经过数年的发展,在其羽翼渐丰之时,依然难以“断奶”。时至今日,其营收、利润依然过度依赖小米便是最佳的印证。

而即便其布局自主品牌,有望实现真正“独立”,但是无奈其目前所在的赛道空间,逼近天花板,而且一直难以摆脱小米的“阴影”。而在其全新布局的自主产品与大健康赛道上,又是强敌林立,短板十分明显。因此,新业务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命运如同浮萍,难以自我掌控。

所幸的是,华米很早就意识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因此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华米能够坚持其当前的锐气,奋起直追、补齐短板,有朝一日成长为新型赛道的庞然大物,也并非没有可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