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宛平城见证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发自卢沟桥
2017-07-07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民国乱,列强践踏毁家园。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中国人意志坚,重振河山换新天。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

7月5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古城内的宛平人家戏楼里,传出一首童声演唱的歌谣。戏楼的工作人员说,这首歌的名字叫《卢沟谣》。短短8句歌词,却道尽了沉默不语的卢沟桥上深深镌刻着的历史痕迹。

今天(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即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入北京宛平城内外,去打捞沉淀在此处普通民众心底的历史记忆。

86岁的郑福来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后来又成为那段历史的讲述者。本文图片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摄

7月5日上午,北京热得像一个蒸笼。86岁的郑福来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缓步走上卢沟桥,向着稀稀拉拉的游客,开始了他声情并茂的讲述。

郑福来1931年出生于卢沟桥西桥头一带,是“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后来,他又变成那段历史的诉说者。

1937年7月7日,对于郑福来而言,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日军在宛平城掀起的战火硝烟,拉开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占中国的序幕,将中华民族逼至最危险的境地。

“那天晚上,日本人的枪炮声响了一整夜,我当时在梦里被惊醒,还以为又是他们在宛平城外搞演习呢,谁知道,都打进城了。”郑福来当时不到7岁,却永远记住了那些砰砰的枪炮声。

郑福来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不少房子都被震塌了,住在他们家隔壁的小哥哥也被日本人的炮火炸死了。

“我娘带着我往河北那边逃亡,我那么小,一天也要走90多里路,走得脚后跟都是一片血肉模糊,晚上脱鞋,带下来一块肉。”这些故事,郑福来已经讲了无数遍,每次重新讲起来,还是非常激动,脸颊两侧长出的老年斑随着皮肤上下颤动。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逃难归来的郑福来发现,曾经留下他和小伙伴无数欢声笑语的永定河与卢沟桥,都变了样,成了屈辱的见证。

“宛平城墙上留下的弹痕和豁口子都在提醒着日本侵略者做的一切,那是他们侵略的铁证。”郑福来告诉澎湃新闻,此后宛平城墙历经几次大修,他都要求保留下这些累累伤痕,为了是给后人以警示。

郑福来从新中国成立那年就开始讲述在卢沟桥上发生的那些历史烽火。当时,年仅18岁的他还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2年,郑福来当选为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为了更好地讲述“卢沟桥事变”,他还走访宛平城内的街坊邻里,积累更多的历史素材。

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大型诗史话剧《宛平人家》在北京宛平城戏楼公演。

“郑老经常到卢沟桥上给大伙儿讲抗战历史,讲了好多年了,夏天的时候讲得最多,这儿附近的小孩都爱听,游客也围着他听。”北京市丰台区宣传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

郑福来成了见证那段历史的“活标本”。卢沟桥则成了他向年轻人传扬抗战精神的“阵地”。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讲了那么多年’,‘一把年纪了还要坚持讲’,我就跟他们说‘忘记历史就没有根,也没有魂了’,那段历史应该被铭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恶行不能忘,我们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抗战精神不能忘。所以我要一直讲下去。”郑福来说,如果他能活到100岁,就讲到100岁。

当战场的硝烟散尽,当遭受的苦难成为追忆,当最后一批亲历者和见证者渐渐变老,对远去的历史,除了缅怀,还能做些什么?

著名编剧、导演王鹏博创作的大型史诗话剧《宛平人家》里给出了答案。

从今年6月25日起,位于宛平城内的宛平人家戏楼总是座无虚席。《宛平人家》在这里进行公演,平均一天演出两到三场。

7月5日下午,在公演前,该部戏编剧、导演王鹏博告诉澎湃新闻,这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讲述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宛平城内工农商三户人家以及宛平简易师范学校(现在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师生在日寇围困下,与国民党二十九军将士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先锋队奋起抵抗,打响“全民族抗日第一枪”的故事。

这部戏创作于两年前。“2015年正好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年初的时候,丰台区领导就找到我,希望我能结合宛平城、卢沟桥的红色文化创作一部作品。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决定以‘全民族抗日第一枪’为背景去写。”王鹏博说,创作作品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6月16日,一间建于宛平城的、名为“宛平记忆”的悦读馆对外开放,意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

今年已年过花甲的王鹏博是地道的北京人,总是对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情有独钟。王鹏博此前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他担任过40多部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兼导演。2012年,王鹏博还获评话剧界的最高奖“金狮奖”最佳编剧奖。

王鹏博说,在所有作品里,他对《宛平人家》有着最特殊的感情。

“为了写剧本,我到宛平城去体验生活,和‘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聊当年的一幕幕。我在搜集这些资料的时候,说实话,虽然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我哭了好几次,宛平城的老人讲的那些事,比如日本人让我们中国人在烧红了的砖头上走过去,拿杀人取乐,在永定河畔杀了上千人。听到这些,我那眼泪就止不住。”王鹏博向澎湃新闻回忆了《宛平人家》创作的过程。

2015年6月底,《宛平人家》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进行了首演。王鹏博记得,那时还有很多学校的师生参与了演出,“选择在十二中首演,也是因为它的前身宛平简易师范学校就是在1937年7月7日那晚炸毁的。当时的演出效果非常好,好多师生都被剧情打动,当演员高声喊出‘宁愿站着死,也不做亡国奴’时,舞台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鹏博觉得,与其说这是话剧《宛平人家》具有感染力,不如说,是当年军民奋起抗争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依然能鼓舞人心。

作为一名剧作家,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王鹏博感到欣慰。“我们搞创作的,我觉得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作品要能引领观众,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王鹏博希望《宛平人家》能够成为经典剧目,一直演下去。

走出戏楼,沿着宛平城城内街一直往西走,大概200米左右,在街南一侧能看到一间装修别致的书屋。书屋的名字也很特别,叫“宛平记忆”。

今年6月16日,这间“宛平记忆”悦读馆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馆长王海洲对澎湃新闻说,之所以命名为“宛平记忆”,其意义就是“想让青年人和孩子们铭记宛平城曾遭受过的磨难,铭记‘卢沟桥事变’那段历史,让他们在如今的美好生活中学会感恩,努力变强大,为民族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也加入到纪念活动中,为游访宛平城的游客作向导。

1992年出生的刘旭最近经常来到“宛平记忆”悦读馆。刘旭是宛平城居民,在宛平社区青年会工作。她真实地触摸过宛平城墙上那些弹痕。“当你离历史那么贴近过,再去学习课本上介绍那段历史的课文,感受是不一样的。”刘旭对澎湃新闻说,她很高兴地看到,宛平城不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重视普及和传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王海洲目前负责管理这间悦读馆。据他介绍,目前馆里藏书近3000册。“我们还特别辟出一格‘抗战文化’的藏书分类,架子上的书都是介绍抗日战争和中共崛起的,希望来到这里的市民和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王海洲说。

今年54岁的王海洲虽然没有亲历抗日战争,但是从小就听祖辈和父辈讲述过日本侵略者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

王海洲回忆说,他的老家在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父亲是“走西口”的时候去到了河北的张家口。“我记得我父亲说过,他很看不惯日本侵略者张牙舞爪的样子,还参加过民兵组织,打过日军。”

王海洲是2012年才到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工作的。在此之前,他在一家电影公司工作。王海洲喜欢看抗战类的影视作品,如果电视播放这类题材的剧作,他就会看上一阵子。

王海洲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抗战历史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能在宛平城建起一个社区图书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这类书籍和阅读空间,他觉得非常有意义。

“有时候能看到家长带着小孩子来这里,家长拿本书给孩子读一段,再带孩子去对面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一下,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王海洲对澎湃新闻说。

沿着“宛平记忆”悦读馆再往西走,穿过宛平城的西城门,再过一条马路,就走到了卢沟桥。

卢沟桥是静寂和肃然的,其南边不远处的卢沟桥南路上则是车水马龙。

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场从这座古桥桥头燃起的战争,化身为一个纪念符号。

今年6月,北京市民毛荣鸾才第一次走上卢沟桥,去仔细端详那些挺立在桥头栏杆上的石狮子。

今年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末,大批游客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

毛荣鸾不是以游客身份来的。她现在是一名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负责在宛平城东城门入口处“站岗”。如果有游客问路,毛荣鸾会热心地告诉他们怎么去到目的地。

在北京街头,有一道“黄色风景”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在几乎每个公交候车区、地铁站台上,人们总能见到穿着黄色T恤、黑色裤子,手举小红旗的公共文明引导员。他们的任务是疏导乘客排队乘车,以及引导公交车规范进出站。

今年适逢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北京市丰台区文明办安排了4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到宛平城,为游客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毛荣鸾今年54岁,4年前从北京市公交系统退休。她是今年3月份申请加入北京公共文明引导员之列的。

这次宛平城内“站岗”的活动,是她成为公共文明引导员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北京持续高温。像站军姿一样“站岗”,对54岁的毛荣鸾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她觉得,既然选择参加,无论遇到什么难处,都要坚持下去。

4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分成两批,一批值上午班,从早上8点半到11点半,另一批值下午班,从下午1点半到3点半。

如果赶上早班,家住在北京市丰台区新村社区的毛荣鸾就要早早起来,“早上6点40分就要出家门去坐地铁,我们得在7点之前赶到丰台南路地铁站集合,然后再一起坐公交车到宛平城。”

“我觉得能参与这样的活动很光荣,我也借这个机会去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那段历史。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忘历史,然后做好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再发挥一下自己的余热。”毛荣鸾对澎湃新闻说。

一批批游客从宛平城东城门进来,从毛荣鸾身前走过,走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7月4日下午,来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楚水小学的近170名师生也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

楚水小学副校长房定东向澎湃新闻透露,这次共有16名老师和153名学生代表来到北京。“我们是7月1号晚上8点左右从兴化坐火车出发的,第二天上午10点多到了北京。”房定东说,在来到宛平城之前,师生们先去了国家博物馆还有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参观。

7月7日,官方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的仪式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举行。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夏令营。房定东说,这是楚水小学第一次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研学旅行。

去年12月中旬,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我们从今年初就开始酝酿策划这次研学旅行,正好今年是‘卢沟桥事变’发生80周年,我们就安排了参观宛平城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房定东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就叫《卢沟桥烽火》,里面讲述了卢沟桥的部分历史,“这次学生们能跳出课本,走出校园,去触摸和感受真实的卢沟桥,对他们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也是有帮助的,也能够让学生们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房定东也透露,从与部分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们对于研学旅行兴趣都很高,认为能够有机会到历史事件真实发生的地方看一看,是一种更为直观的熏陶。

“我想,以后这样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肯定会形成常态。”房定东最后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