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演艺新空间”看城市更新如何顺应市场规律

2022-03-23 16: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年来,黄浦区环人民广场一带的“演艺大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周边大小专业剧场、演艺新空间上百个,2021年各类演出超过一万场,在上海及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寸土寸金”的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还是那几家老牌的专业剧场,如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根本没有地方建什么新的演出场所,那么,这些爆发式增长的演出场次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原来,黄浦区有大量各式各样的老建筑,包括老办公楼、老商场、老厂房、老影剧院等,这些老建筑在鳞次栉比的城市核心区中,往往都属于不显眼的“丑小鸭”,要说商务竞争力,明显不如那些既外形靓丽光鲜,又具备停车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新建筑。不过,这些存量资源也有长处,如果在其中导入演出场所,其性价比高的优势(同地段中的租金洼地)反而凸显出来了。

最典型的是位于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这幢1.8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在黄浦区实属“相貌平平”,好在与它相连的还有一座“人民大舞台”具有演出功能,当年建造时两者同属一个房产项目,共约2.5万平方米。

亚洲大厦  © 青春上海

这个项目建设过程颇为坎坷曲折,负责运营的公司阮总虽然是位85后的年轻人,但却已经在演艺行业历练十多年,极具市场眼光和嗅觉。他看到疫情后大剧场演出市场下滑严重,而办公楼又空置率居高不下,便于2020年8月果断在亚洲大厦尝试引进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驻场演出。果然一炮打响、场场爆满、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公司接连在亚洲大厦辟出一个又一个“演艺新空间”,这种空间的使用面积大都在100-300平方米左右,有音乐剧、脱口秀、环境舞蹈、话剧等等,票价则在300-500多元不等。就这样,到2021年底,亚洲大厦内的“演艺新空间”猛然增至16个,全年演出高达2418场,荣登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演艺场所榜首,一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新地标和演艺界的一匹“黑马”。

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海报

亚洲大厦转型为垂直演艺新空间的现象,看似偶然引发,其实有必然性在起作用,从中既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能引发出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即:为什么亚洲大厦现象会在黄浦区“开花结果”呢?城市更新如何服务于城市的功能更新?政府应该怎样顺应市场规律、支持和尊重企业创新?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与这些问题密切相关的

第一、顺应全球城市核心区域成为演艺中心的大趋势

以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纽约为例,它不仅以曼哈顿闻名于世,百老汇的演艺产业更是吸引着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除了在“内百老汇”有40多家传统的大型剧院外,在“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也分布着大约600多家各式中小型演艺场所。换言之,全球城市的核心区域往往也是各类文化设施,诸如博物馆、美术馆,尤其是演艺场所的集聚地。黄浦区作为上海的“钻石”地段,除了商务、商业功能外,文化的集聚也在所必然。而环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的形成、乃至于“亚洲大厦”现象的出现,正是这种趋势和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此外,所谓“中心辐射”的前提是什么?它要具备哪些功能?当金融、商务、商业和文化等功能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其辐射作用自然就会释放出来,由此,文化应该成为“中心辐射”很重要的一种功能。

百老汇

第二、注重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和演进规律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概念逐渐家喻户晓,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关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大有益处。不过,在实际推进中,有两种倾向也需要注意防止:一是偏重于建筑形态的更新,忽视内容、尤其功能的更新,一些老建筑通过改造的确“焕然一新”,但内容缺失,功能没有更新;二是热衷于“制造”打卡网红地,追求一时效应,钱花了不少,虽然内容形态的确也新了,但不接地气,昙花一现,缺乏可持续性;这两种偏向究其根源,在于对城市空间功能的演进规律还缺乏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从上海城市空间的功能更新看,有以下规律值得把握:一是区域功能正从单一转向融合,传统的商务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正在走向功能混合与复合;二是城市空间逐步从生产功能转向消费功能,尤其是中心城区,已从单纯办公为主(生产功能)的集聚,大量地转为消费空间;三是从以私域空间为主(固定机构、人群使用)不断转向公共空间(流动人群和变化的内容、功能)。

像这种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演艺新空间”,正是符合城市空间功能更新转变特点的。所以,它不仅正逢其时,而且还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它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要人们顺势而为,就能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第三、要顺应市场规律尊重和支持企业创新

这几年,环人民广场的“演艺大世界”以及亚洲大厦“演艺新空间”的快速生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呵护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定规划和出政策,更多体现在“无形之手”的有情操作和日常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方面。

如:政府在眼光和定位上颇有格局,顺应全球城市中心区域发展规律,提前布局谋篇,使土地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孕育出“重磅之力”;在城市更新方面注重功能更新,亚洲大厦至今其外表仍“不显山露水”,但功能和内涵却在国内外同行中成为翘楚和样板,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张力由此得到提升,并带动了周边“夜间经济”的繁荣,这就是功能更新的力量;在支持企业探索创新上,政府更是既包容又担当,保护和尊重企业的首创精神。如在写字楼里改造“演艺新空间”是一件既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文件可依的事,它还涉及大量诸如性质认定、消防审批、改造报批、环保、行业准入等一大串难题。可以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某些地方,估计一开始就会“歇”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浦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敢于作为、敢于担当,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道道难题。所以,城市更新也是政府自身的理念更新、方法更新和服务更新。政府到位了,企业才能有所作为,城市的形态更新、功能更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首发于“上海城市更新”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