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漫步|一次对“重访皋兰路”的重构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子杰
字号
本文根据“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第一期“重访皋兰路”而作,作者对btr儿时的记忆和生活风貌进行了“重构”。正如btr在“导览”时所说,“我们在这里说的不一定都是客观真实的”,却无疑包含了真实的个体经验和记忆在其中。
1.漫步的路线总是参杂着一些回忆和想象。btr对街口这家烟纸店记忆犹新。2.走进里弄,朝南一间带窗户的房间就是他儿时的卧室。弄堂到了尽头是围墙,足球经常踢飞到对面的邻居家,只好绕街过去捡。
3.在btr陈诉里弄琐事的档口,我透过门缝往屋里走廊看。 4.恍惚间好像看到一个黑色的人影一晃而过。 5.我问btr有没发现有个小黑影跟随着我们一行,他表情复杂似真似假地讲起了躲猫猫的故事: 6.“这几个街道当时只有两个公用电话,我们小孩儿一般只聚在街这一边玩。” 7.“我从1数到50后,开始以5为增量从55,60数到65……来加快进度;到80后直接念90和100。避免他们藏得太深。” 8.“‘你在这呀!’” 9.“另一个小伙伴的藏身之处也很容易发现。” 10.“剩下最后一个家伙,始终找不到——但我感觉他在暗处正望着我们。” 11.“为了翻他出来,我们登山越岭、长途跋涉。他似就在某处,可就是找不到,追不上。”
12.“这时天淅沥沥下起雨来。”
13.“‘我们去躲雨吧!’没有选择高处的凉亭,是觉得下面的洞里更容易有些什么。” 14.“呀真的下起雨了。”我觉得他可能要编不下去;雨停了我们也没法捕捉到这个影子。 15.管他呢,我们在雨中继续边走边聊,踩碎了几个水坑,猜那些窗户后面的人。
关于“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
继去年澎湃新闻·市政厅与瑞象馆共同发起的“城市漫步:发现与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动之后,今年澎湃新闻·市政厅将继续召集对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经验有独到感受和见解的“在地者”、“创作者”与“观察者”一起“再生产”。我们需要追溯地方历史,感受空间经验如何影响人,并重新建构地方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50年前就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30年前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现在才刚刚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同一条路,同一爿店,也会有不同的私人经验和身体记忆。曾经这里有一条河,这里有坡,这里是戏院,这里是二手书市……如今不一定还在,但我们还有开放的感官和理性的头脑,双脚能量地,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双手可以创作。
这些关于地方的个体经验,构成了一个场所的精神。通过这些不同于书本的生动经验,我们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故事讲得饱满,让人意识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是有独到价值的。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