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救助管理站多手段助流浪者返乡,人脸识别、互联网+……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2017-07-04 10:5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今年6月22日,已走失20多年的七旬老人梁某某,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与女儿相认,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7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各类身份信息不明的疑难受助人员近千名,由家属领回、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或护送返乡的高达95%以上。

面对迷途老人茫然的表情、走失儿童无助地眼神、智障人员几近空白的记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建立甄别查寻机制,充分运用人脸识别、DNA比对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受助人员回归家庭。

亲人离散20余年终相见

今年4月21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70岁左右的老人,老人自称叫孙建方,浙江台州路桥区人,家庭住址、家中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一概不知。工作人员根据老人提供的情况,未能在台州查找到相关信息。

紧接着,救助管理站又通过“今日头条”,利用弹窗将信息精准推送到路桥地区头条用户的手机上,结果当天就得到了用户的反馈,称该老人可能是当地一名走失了20多年的老人。

几乎就在同时,工作人员又接到了自称可能是老人女儿的梁女士的电话,说老人相貌变化太大,不敢确认,而且其父亲叫梁某某,而不是叫孙建方。经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梁女士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来到市救助管理站,在与老人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老人坚称自己叫孙建方,也不承认有女儿。

在此情况下,工作人员决定采用DNA方法进行鉴定。一个多月后,检验报告显示,老人与梁女士存在血缘关系。

原来,早在梁女士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梁某某因患上精神疾病经常外出乱走,在她20岁的时候父亲走失,从此杳无音信,其间多方查找无果,20多年过去了,家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了。说到父亲“失而复得”,梁女士十分激动,她说,我奶奶已经95岁了,真没想到在她的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我的父亲,我要把父亲接回家,尽好女儿的赡养义务。

6月22日,梁某某终于可以回家了,市救助管理站派专人护送他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开发“受助人员图像甄别与指纹比对”系统

据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作为市民政局设立的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临时性救助保护的机构,一直把救助人员的“甄别寻亲”工作作为救助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国家和上海的有关规定,上海进一步规范了本市的救助管理甄别工作,制定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甄别工作规定》,明确了甄别寻亲的工作规范和具体要求,对入站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规定在24小时内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开展寻亲;与公安部门建立甄别查寻机制,7个工作日内仍无法确认身份的,必须采集DNA血样,送公安部门进行比对,并持续跟踪比对结果。

与此同时,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还与网络媒体建立了常态化寻亲合作机制,借助网络媒体的海量用户,通过弹窗技术向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精准推送,及时发布寻亲启示,开启“互联网+寻亲”的新模式。

在甄别过程中,上海民政救助部门还自主创新开发了“受助人员图像甄别与指纹比对”系统,利用公安“人脸识别”技术探索甄别寻亲新方法,梳理归纳出“口音辨识、情理感化、实地寻踪、物品寻迹、资料查找、公安协查、站际合作、媒体关注、头条推送、人脸比对、血样比对”等11种甄别方法。

“受助人员情况复杂,其中因年老、年幼或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而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情况更加复杂。”上述负责人称,只有尽快查实疑难受助人员的身份,帮助他们回归家庭,才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最近,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还举办了救助管理甄别工作培训会,全市17个救助管理机构参加,旨在提高工作人员的甄别水平,促进救助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救助管理服务意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