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日记中的中苏外交

傅錡华 著 张力 译
2017-07-04 14:26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傅秉常(1896-1965)从1943年1月到1949年4月,担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亲历雅尔塔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近日,记录他在莫斯科工作生活的《傅秉常日记(1943-1945)》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节选自该书的序言部分,序言作者傅錡华(Yee Wah Foo)是傅秉常的孙女,译者张力为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发布,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苏联在华北和东北的影响:1945年序曲

从1923年到1926年,苏联在华北和东北的影响看似微小,但事实上甚是巨大,特别是俄国密探曾接触过的东北军阀张作霖,给予苏联若干中东铁路的特权。对此,北京政府外交总长曾向莫斯科提出正式抗议。一年以后,苏联管理人员禁止未预先购票的中国士兵登上火车,引发更多争议。蒋介石也因此陷入困境,因为张作霖无法及时动员军队击退对手郭松龄。当地的日本军队知道苏联支持郭松龄,考虑自己在此区域的安全和利益,日本军队装扮成中国军队来进行干预。之后演变成苏联与日本争夺东北的奇特战争。1925年3月,苏联人宣布将自外蒙古撤军。其实苏联在外蒙古的影响力早已存在,几乎不需要再亮出军队,此一行动是要证明苏联在当地占有优势,即使外蒙古已经“自治”。

1929年以前,中国人长期痛恨苏联意图控制中东铁路。苏联人不仅经营铁路,其影响力扩及铁路两侧地区,利用铁路机关作为宣传和政治活动的基地。中国人还以颜色,攻击几处铁路机关,而且不顾苏联抗议,拘捕苏联居民。凡此种种摩擦,导致了1929年5月的战争。后来在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压力下,大规模的冲突得以避免。最后的解决方式是,1930年订定协议,依照1924年之协议将铁路的组织重整。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售予日本,也就去除了其在东北的特权,但依然保有在新疆和外蒙古的实质影响力。到了1945年中苏进行谈判时,斯大林坚持索回其在华北和东北的利权,身为驻苏大使与代表团一员的傅秉常,就在谈判桌的另一端据理力争。

蒋介石的新政府:傅秉常起草民法

1928年底,国民政府已获国际承认。蒋介石所领导两年的军事行动,使中国脱离军阀割据,国家因此统一在一个政府之下。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力图建设现代国家,并重振国家尊严。1928年初,胡汉民、伍朝枢、孙科暂时辞卸新政府的职务,离开中国到英国和欧洲旅行8个月。傅秉常随同前往,担任翻译,沿途为他们拍了很多照片。他们在英国时,傅秉常加入了皇家摄影学会。会员记录显示他是在1928年加入,但似乎只入会一年。他们回国后,胡汉民出任立法院院长,傅秉常则出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的母校香港大学也于此时颁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28年国民政府施行孙文的五权分立制度,建立了立法院,开始起草新的民法。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派傅秉常为起草中国民法委员会主席,负责国家基本法的拟定,并起草民法。起草委员会中的其他人包括司法院院长王宠惠、司法院与立法院合聘之顾问巴度及夏晋麟教授。1936年通过的宪法,后来称之为“五五宪草”。

傅秉常

日本侵略:傅秉常寻求苏联援助

1937年中苏两国面对日本的侵略,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改变。有关中苏复交的讨论一直在进行,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外交和军事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也是中苏两国结盟,从西方对抗日本的主要因素。然而1937年到1939年的结盟确实有些问题,蒋介石需要且要求大量的金钱和武器,然而他感觉苏联援助的程度达不到中国的需求,或者我们应该说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精神支持相当大。虽然苏联并未对日本禁运,但其国内的经济和商业合同大幅降低。1937年苏联对日出口总值为3902000日元,一年以后跌至380000日元。中苏两国其他的紧张关系,则是蒋介石迫切希望苏联对日本采取直接军事行动(斯大林并未准备冒这个险),以及怀疑苏联在中共的壮大中有所介入。

此时到苏联最成功的财政访问团,是国民政府大佬所称的“立法院秘密访苏团”。团员有3人来自立法院,包括孙科和傅秉常。团员包括孙文之子孙科、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经济委员会主席吴尚鹰及立法委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夏晋麟。访问团于1937年离开中国,1938年1月抵达莫斯科,此次任务完全秘密进行,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苏日龃龉。孙科和斯大林的几次夜间会面,从午夜持续到清晨。访问团其他成员都必须整夜等待,直到疲惫的孙科醉醺醺地回来,大家再把零散的情报拼凑起来,用复杂的密码把电文发回重庆。1亿美元信用贷款购买军事装备的协定就这样签署了,中国可向苏联购买炸弹、战机、坦克和其他装备。访问团后来到了法国和英国,虽然受到很好的接待,却没有得到任何军事贷款。

孙科访问团获得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十分重要。1938年3月于鲁南爆发的台儿庄会战,就是用苏联提供的枪支和T-26型坦克作战,这种武器在中国抗战期间此一首次战胜日本、消灭其两个师团的战役中确有帮助。另外,1939年12月的桂南会战,15辆来自苏联的T-26型坦克也扮演了重要的防卫角色。傅秉常协助此一访问团,使他有了在苏联的宝贵经验,并证明了中国若是无法得到其他主要国家的援助,在适当的情况下会得到苏联援助。1941年珍珠港事变爆发后,日本加入轴心国,情况急速改变。中国官员终于可以越来越期待同盟国的支持。傅秉常在日记中写道:“国际条件之发展对我们很有利,我们的敌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濒临破裂,因此我们的未来不会像以前那样暗淡。”一个月后,他又记道:“罗斯福总统在前天的广播演说中提到,中国向美国请求援助,美国已明白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傅秉常与治外法权的交涉

1941年8月,傅秉常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负责治外法权的谈判,一如他1928年担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以来的任务。许多年来,傅秉常和他的同仁致力于旧条约体系的废除。他在前一个职务任内起草民法时,研读法律,因而在进行谈判时,已是一名法律专家。“也因此他曾会见并与英国知名人士共事,包括后来的英国驻苏大使卡尔及驻华大使薛穆。蒋介石决定派他使苏,无疑就是因为他和这些杰出英国政治人物的关系,因为他到莫斯科还会遇到这些人。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平等新约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标志着不平等条约的结束。傅秉常在日记中写道:“我国自不平等条约之初订,至今适一百年。在此一百年中,我国所受不自由、不独立种种之痛苦……现始废除……觉甚快慰者也。”

傅秉常大使在莫斯科工作

最初,傅秉常一点都不想接任驻苏联大使,他在1943年的元旦特别强调此点,指出是因战时他对国家深厚的责任感说服了他,才接受指派。他的迟疑除了是因离开挚爱的亲人和好友而难过,其实也担心远在苏联,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他早就知道在莫斯科推动任何工作,绝大部分要靠和李惟果领导的外交部总务司密切合作,这一点他认为自己办不到。1941年12月宋子文继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部长,蒋介石派李惟果为总务司司长。李是蒋的智囊之一,这些智囊比外交部更能决定外交政策。李惟果曾是傅秉常的部属,但是两人的关系紧张。从1月9日的日记得知,虽然宋子文指示李惟果提供汽油给傅秉常的用车,以便晋见蒋介石,但李惟果拒绝,因此傅秉常在日记中写道:“我有强烈预感,因为我无法期待外交部的支持,我在莫斯科将一事无成。”

外交与情报搜集

傅秉常动身前往莫斯科之前,曾在1943年2月4日晋见蒋介石。傅秉常的日记指出,在那次会面时,蒋介石要他提升中国使馆的位阶,在接待外国宾客时,要与英美使馆举办的社交活动“等级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有意借由驻苏使馆的表现,恢复中国的主权完整,并建立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因此,傅秉常重整大使馆和人事管理,以及他有能力用合宜的方式,招待世界级的政治人物及其夫人,这些考虑都是蒋介石认为得以赢得外人对中国真正的尊敬和认识的必要方法。我们可以从傅秉常1943年的日记看出,在他的领导下,招待与社交活动,纳进大使馆的组织、功能与情报搜集之中。和盟国外交人员打成一片、建立正确的关系,对傅秉常和他的团队非常重要。组织社交活动使傅秉常更能接触专业、活跃人士。对中国关系和国际外交有特殊兴趣和影响力的宾客,以及苏联知识分子与有名的艺术家,经常受邀到中国使馆参加宴会。虽然这并不是正式的互动,但在这种场合中的政治互动很常见,且经常发生影响,即使不总是像正式政治互动那样透明有系统。傅秉常非常清楚,和外交人员的友谊与公开对话,对中国及其盟邦都有利。

莫斯科宣言

1943年傅秉常参与了莫斯科宣言的签署,中国代表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正式赋予中国往后在联合国拥有否决权,且成为四强之一。傅秉常是中国在莫斯科位阶最高的代表,故而在宣言上签字。日记中有关于此事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宣言纳入由傅秉常代表中国签字,是在签字时间截止前几分钟才决定的。傅秉常和美国国务卿赫尔与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在筹备阶段的讨论,是日记中很有趣的一段。莫斯科宣言无疑是中国重要的成功。当时美国的政策是要让中国加入战后的合作,如果这次努力失败,如果苏联拒绝对日宣战,如果中国瓦解了,那么美国对未来的构想就没有前景可言。傅秉常因为就在现场,所以他的角色重要,在他有限的位置上发挥力量,呈报他的长官,并极力主张中国对苏联和盟国采正面态度。

保有新疆

从1944年的傅秉常日记中可以看出,苏联控制新疆省,而蒋介石试图恢复中国失去的主权,致使中国在苏联的声望下跌。1941年,苏联已经明确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实行控制,新疆省主席盛世才接受自己是苏联代理人的角色。但是1941年夏天德国入侵苏联时,新疆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向苏联提出军事需求,此举显示盛世才不能期望“受到强大压力”的苏联可以提供物资援助。斯大林无法维持其在新疆的影响力,被迫调回新疆省的苏军,转派到欧洲战场。此时正是蒋介石收回新疆的机会。1942年他靠着盛世才的协助,快速行动,而盛世才也看出,站在国民政府这一边是有利的。过去苏援经由新疆北部运抵内地,现在苏联自己的物资已不够了,蒋介石抓住这个机会取得新疆的资源。傅秉常在莫斯科处理新疆事务,最重要的是他能用和平与最小冲突的方式,努力平衡与调和中苏双方领导人的歧见。从日记中可以看出,1944年傅秉常在莫斯科的工作并不轻松。

雅尔塔会议与中苏条约

1945年的日记内容大多是傅秉常关注雅尔塔会议中的远东协定。在雅尔塔讨论时,美国和英国给予苏联一些在中国的特权,那是俄国在历史上有过的利益,作为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并保证和中国签订友好同盟条约,所得到的报偿。当时蒋介石未获告知。1945年的傅秉常日记所指出的问题是,中国在莫斯科的官员是在何时得知密约的内容?他们是如何得知的?这很重要,因为这两点可能影响到1945年6月中苏条约谈判时中国的策略,也可能影响到当时和以后的中美关系。傅秉常对雅尔塔协定签订的察觉、角色、观点、理解,和对雅尔塔协定的解读,以及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有一些相当详细的记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终未能改变中共赢得中国的结局,但很清楚的是,国民政府在条约中重新划定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国界,也是中共后来能够接管和治理的国土。莫斯科宣言、恢复中国在新疆的主权,以及中苏好友好同盟条约,都是蒋介石为中国筹思的大战略的部分,傅秉常则是站在推动朝向这些目标的关键位置,尽管有很多约束和局限,但他一直在做,这些努力都显现在他的日记中。

雅尔塔会议

傅秉常的记录

先祖父在日记中每天写些新鲜事,记录他对于人物、活动、关系与他自身感觉的思考。他使用的笔是一种很好的Esterbrook(或是一般德国制)铁制笔尖的木质沾水笔,不是写在装订好的日记本上,而是写在13×18公分灰色单页厚纸上。每一张纸的右上角,以红色凸印他的英文姓名。每年年终,他就把所有记录的纸张用细绳装订,外覆以皮雕或布质封面。虽然日记中有很多内容描述了他在莫斯科的每日生活,例如他在剧院观赏歌剧、到乡间踏青,还有各种各样的琐事,其他部分则都是有关大使馆事务、全球新闻、国际外交、世界大事等的精彩记录。除了书写的记录,傅秉常也有令人惊讶的生活影像记录。他是一位天生的业余摄影家,照片中捕捉他所认识或共事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1949年春天傅秉常辞卸大使职的几周前,他预测蒋介石的政府将无法支撑,于是提前准备运送一箱物品,其中有他的日记、照片和个人物品,交给陈定公使保管。陈定过去在莫斯科是傅秉常的部属,退休以后住在巴黎郊区的St Cloud。令人难过的是傅秉常当时就知道他再也无法回到祖国的家乡了。他在苏联最后一天的日记这样写道:

1949年3月10日

今日为余呈递国书任驻苏大使之六周年,正忙于捡拾行李,准备去职,往事真不堪回首记也。又接培儿函,广州小屋已落成,但恐余现已有家归未得耳。

同年夏天,他和家人定居在巴黎附近的Sartrouville庄园,继续记日记,直到1957年他决定回台湾。他在蒋介石的政府中担任“司法院”副院长,1965年去世,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几年之后,他的儿子傅仲熊从陈定那里取回父亲的遗物,将之存放在英国Lincolnshire的家中。身为他的后人,我们知道傅秉常希望他的记录能够公之于世,因为他在台湾退休之后,曾告诉女儿傅锦涂,希望他的回忆录能在“五十年后”出版。2004年傅锦涂在电话中告诉笔者。虽然这段时程漫长,但我们很高兴傅秉常大使的历史遗产和最后的愿望得到尊重。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