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见“大白”:数说防护服下的汗水与付出
协助核酸检测中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图源:受访者提供
“6巷21号505你的奶茶没收了啊,发霉了过期了!”3月10日,一位穿白色防护服的防疫工作者,举着喇叭朝楼上喊,隔离小区中多了一份轻松。
在疫情中,穿着防护服的防疫工作者们被人们亲切称为“大白”。2022年3月,部分地区疫情防控态势再度严峻,越来越多的“大白”再次出现在我们身边。
哪些人会成为“大白”?人们在如何诉说大白,大白又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们以“大白”为题,在慧科数据库中检索人民日报、搜狐新闻和微信公众号上的相关文章,发现“大白”的语义随时间发生着变化,如今不仅仅指医务人员,也有基层工作者、物流人员和学生等。
通过分析微博、小红书、丁香园论坛等平台上与“大白”相关的发言,我们发现“谢谢”是人们最想向“大白”表达的语言,而“大白”的自述中则更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经历的身体、心理双重考验。
“大白”不止医务工作者
2015年2月28日,《超能陆战队》首映,那个治愈人身体也治愈人心的暖萌“大白”,成为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大白”可以指身边暖萌的朋友,在2019与2020年之交,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则让“大白”成为防疫人员的代名词。
从小男孩口中穿着白色防护服“像‘大白’”的医生妈妈,到像“大白”一样守护着大家的专业医护人员,再到如今,只要是穿着白色或蓝色隔离防护服,站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人们,都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大白”[1]。他(她)们来自不同的岗位,肩负不同的责任,穿梭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但共享着“大白”这同一个名字。
核酸检测现场,民警、消防救援支队与基层干部在维持秩序,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扫码登记、核查信息、解答疑问,医生和护士一次又一次熟练地重复采样动作,电信应急人员保障着网络信号。
采集完毕,疾控中心工作者清点、核对好样品,有时会在出租车司机的配合下转运至各个医院检验科的PCR实验室,医生们有条不紊地开始检验任务。
各个国际机场、港口中,海关卫生检疫关员严阵以待,对境外旅客进行登记并转运至隔离点。
在封控区里,要做的工作更为琐碎而繁重。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忙上忙下,穿梭在楼梯之间,统计居民信息、配送物资、摸排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清扫收集并处理垃圾……
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危重症医学中心的刘建军医生所说:“我们作为医生,可能只是环节上的一个点。但整个防疫工作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部门必须严丝合缝,大家都得听指挥。”
去年初至今,“大白”16次登上热搜
“大白”们忙碌在医院里,奔波在社区中,坚守在防疫一线。
“大白”这两个字也成为疫情下的热词,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6日期间,“大白”相关的话题累计登上微博热搜榜16次。网友们以各种方式向“大白”表达自己的谢意:一个爱心,一个点赞,或是简单的一句“谢谢!”、“辛苦你们!”,近千条热门微博及评论共同汇成了一片特别的“词海”。
感谢之外,有网友记录下“大白”嘶哑的嗓音,也有人为他们彻夜的工作感到心酸。人们希望“大白”们能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可以换位思考,体谅“大白”。
“大白”说:“很辛苦”,但“都值得”
人们在社交平台表达着对“大白”的感谢与体谅,“大白”们也和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故事。我们选取了2021年4月25日-2022年3月15日期间,微博、小红书、丁香园论坛上44篇较为完整的“大白”自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今天是当‘大白’的一天”“有生之年”“值得纪念”……随着疫情不断反复,很多人记录下了自己第一次成为“大白”的经历。在2022年3月这一轮上海疫情中,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盒同学也是首次上岗。“想去做一些微小的贡献。”在被问及为何主动报名加入“大白”队伍时,她如此说道 。
穿上防护服亲身体验之后,许多临时“大白”们表示,自己“更能体会当‘大白’的不容易”。“真的真的非常闷,(完全)喘不动气。”临时“大白”盒同学如此回忆自己在防护服里的几个小时。
而作为一名医生“大白”,刘建军医生表示,在防护服里的时间“真的很漫长”。“前几天去做核酸的时候,中午气温有29度,(我)穿着防护服在太阳下面是好热好热,一直在出汗,人非常煎熬。”虽然穿着防护服工作体力消耗很大,但为了避免去厕所,“在穿隔离服之前,大家吃得都非常少,水(也)几乎不喝。”
在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深护士的胡女士的记忆中,自己曾经最长有“十七八个小时”都在外采样。而在2022年3月这一轮疫情中,由于核酸检测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出去采样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老小区(没有电梯)。(我们)爬五楼、六楼,就是穿着‘大白’上去、下来,上去、下来。”
长时间封闭在防护服里,“大白”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穿着防护服的日常并不轻松,“大白”们有时也不可避免地感到焦虑。在他们自述的文本里,“暴脾气的群众”“插队争吵”“无休无止的‘怎么那么慢’的抱怨”总是难免。尽管如此,对“大白”们而言,“听到一句暖心的谢谢阿姨”,收到小女孩拎来的“一大袋子暖宝宝”或是“居民们自发买的大蛋糕”,便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刘建军医生说,在他往社区进行核酸采样的过程中,许多居民在完成采样之后都会主动说一声谢谢。“这个时候我是非常感动的,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眼,但是他是在认可我们这个工作,认可我们是为大家好。(所以)虽然付出(会有辛苦),但是为大家的付出是值得的。”而相互体谅,尽力优化工作流程,为群众带来更大方便,也是他(她)们的心愿。
除了对工作经历的记录之外,“大白”们也在讲述着各自作为父母、子女、疫情中的一个普通人对未来的期待。
“再相逢,已是春花烂漫时。”一位“大白”在自述中写道。
参考资料:
[1] 在报道中,媒体将穿着白色和蓝色防护服的防疫工作者都称为“大白”。例如《翻看上海闵行这群“大白”的朋友圈,只言片语就让人动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64686),《“大白”力量》(http://weifang.sdnews.com.cn/wfxw/202203/t20220321_4002896.htm)。
陈杨,林珺瑶,卢洁,汪洋,余璇,温瑞琪,张淑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本科生)、《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硕士生)课程专栏
指导老师:周葆华、徐笛、崔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