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林青:追求真理的勇气与精神的力量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2022-03-30 10:40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专题,邀请2020-2021年度当选“上海社科新人”的14位青年学者进行专访。本篇请到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林青。林青的学术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

林青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理论研究,尤其关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前沿问题、生命政治学的批判性研究,就全球化、国家、阶级、马克思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理论、现代性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生命政治学展开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第二届高清海学术基金学术论文一等奖。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林青:我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大的领域,尤其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理论和法国左翼理论。近5年来,我的研究兴趣主要聚焦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研读,并就全球化、国家、阶级和社会主义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尝试做一些返本开新的工作。第二个方面是对生命政治学话题的理解和反思。生命政治学是经由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并主题化的理论范式,经由阿甘本、哈特、奈格里和埃斯波西托的发展,如今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本人较早地关注和研究该话题,并一开始就注重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勘定生命政治学的理论地位、学术价值及其存在的缺陷。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理论层面的研究,从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所开创的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色彩的“空间理论”来解读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网络社会空间的研究。

澎湃新闻: 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林青:我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2007年保送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选择了硕博连读,2013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我以选调生的身份到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工作了半年多,2014年2月重新回到复旦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讲师,2017年被聘为副教授。重返校园以来,我在《哲学研究》、《学术原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了省部级项目2项,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还同时兼任了中国马哲史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会理事。

学术的成长,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终归在于个人的艰辛付出。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基础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并相信精神的力量。

澎湃新闻: 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林青:我想,没有哪个人的学术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学术研究本就是一件艰苦探索的事情。青年学者的成长,就像地里的庄稼,既要有外部环境的营养,也要自身潜能的发挥。在学科化的学术时代,学科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专业化、规范化的学科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基本前提。得益于学习经历中专业的学科培养,我充分吮吸了其中的营养,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然,自身潜能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所有的潜能,都需要那一时的触动和萌发。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影响是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我从本科开始就向我的导师邹诗鹏教授请教问题,到后来跟着读硕士、博士,可以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邹诗鹏教授尤其在学科意识、理论视野、为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上对我影响深刻。虽然我毕业后在福建省委办公厅只工作了半年,但这半年的工作经历,对于我了解中国社会制度、政府运行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助益良多,也对我的理论工作带来了更多的现实素材和考量。

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林青:学术氛围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影响要素。我身边的80后学者,大多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这有助于整个学术共同体拓宽研究论域和紧跟理论前沿。就我本人所处的学术圈而言,我们能够经常在线上、线下进行理论研讨,有专门的论坛和对话会来举办各种主题的学术活动,思维碰撞、气氛活跃。这对于我来讲,既是一场共同的思想之旅,也是一场“竞争”的游戏,需要倍加努力,才能共同对话。

澎湃新闻:本市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林青:上海对于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是不少的,就我自己来说,我获得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的“启明星”计划、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的中青年理论骨干班。这些扶持政策,基本都有经费的支持,这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些扶持政策,通过项目的形式,我可以进行一些之前无法展开的专题化研究,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澎湃新闻: 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取得成果,对您成功当选上海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林青:就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觉得我的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主题相对聚焦,在一些专门的领域,比如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生命政治学话题,展开了具体和深入的研究;第二是理论研究有明确的现实导向,比如我对社会主义论题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有很好的基础性作用,我本人也有意识地将其联系起来;第三是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比如新冠疫情以来,我通过生命政治学视域来讨论新冠疫情,以求解释新冠防疫的措施等。当然,这些还只是刚刚起步的微小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去夯实。

澎湃新闻: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上海社科新人”称号的获得,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林青:“上海社科新人”称号,既是对我过去学术研究的认同,更是对我未来研究的鼓励和鞭策。“新”的意义,在于要求快速成长,同时带有一定的模范价值。我希望以此“称号”所赋予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深化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开出新的研究领域和主题,尤其是在未来中长期研究规划中,增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比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希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中来回应、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论题。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对加快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林青:哲学社会科学是个大系统、大领域,每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合适的位置。我的基本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语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维度。我所从事的研究,一方面是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论题,力求正本清源,在基础理论中挖掘新的理论资源;一方面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些研究话题可以说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有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这些研究,在宏观的意义上,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参考,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

林青: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自我理解。无论是对社会的研究,还是对历史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自我理解。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无论是对过去、现在的研究,还是对未来的谋划,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要看她的制度、法制、文化、道德及其之上的社会治理,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措施和秩序。如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并且将这些理论成果大众化,那么城市与市民之间就能良性的互动。

澎湃新闻: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林青:最近几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社会主义话题和生命政治学。如果要将这些研究跟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联系在一起,我想大概有两个大方向的关联。一个是社会主义话题的研究如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讨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关键还是要如何理解好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仅仅是理解社会主义本身,还要求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社会主义的讨论都是以对资本主义的讨论为参照系。因此,社会主义论题,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另一个是生命政治学的话题。新冠疫情以来,无论是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活动,还是在课堂和讲座中,我一直有意识地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来解释新冠疫情及其社会防治措施。生命政治学对人口健康、健康政治、共同体安全等的讨论,为我们理解今天的城市防疫措施,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可知性框架,为身处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达到一定程度自我理解的视角。当然,我的这些研究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期待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