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策展人:严肃客观对待英国殖民和贸易史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7-06-28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于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个以物件讲述世界历史的系列展览已经在全球巡回了八站,上海是其第九站。
这个展览有其庞大的构想,即以馆藏的100件代表物件来叙述一个过去往往被文字所统治的历史,这一构想的成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大英帝国曾经的殖民史和商贸往来,你也很难否认这一本厚厚的“世界史”仍然带有强烈的英国视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上海站开幕前对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进行了专访,特别谈及她眼中物的客观性以及大英博物馆如何面对其藏品的来源问题,还提到了“乾隆御题诗玉璧”未能来华展出。 

展览现场的刘易斯棋子(海象牙,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

澎湃新闻:经历了九站,展览是一直在变化中还是说基本遵循原来的样貌?

贝琳达:我们尽可能使每个展览都保持一致,因为整个大英展的中心思想是为了展示一种全球性的叙事,所以我们尽量不做过多改动。但是,有几件展品本身非常精细和脆弱,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公开展出,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可能的替代品。当然,唯一一直在变化的就是第101件展品,每次由当地的博物馆选出。而这往往很有趣,看到当地的博物馆将什么作为现代生活的代表。

上博展出的二维码由此次展出的大英百件文物组成,亦是一件艺术品。

澎湃新闻:在巡展过程中,每一次当地的专家有没有提供特别的建议,特别是针对来自他们本土的一些文物?

贝琳达:肯定有,外部专家的见解对我自己以及大英博物馆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或者给我们的展品提出反馈意见,或者让我们更深层地理解此次展览。比如说在某一站中,一位对爪哇皮影戏颇有研究的观众就向我们指出,展品中的一件皮影戏表达的应该是爪哇文化中的某个形象。

爪哇皮影戏偶

澎湃新闻:上博的专家有没有就来自中国的展品提出他们的建议呢?

贝琳达:他们倒是没有给出一些替代性的建议,不过他们在自己的馆藏中找到了一些与展品有对应关系的物件,这在我看来非常有意思。他们不仅收藏有精美的中国艺术品,还有许多亚洲其他地方的物件,因此,许多在上博的藏品可以与此次大英展的展品被一同观看。

六博俑

澎湃新闻:展览脱胎于BBC最初的广播节目和书籍,在这两种媒介中,展品的信息得到了非常丰富的阐释,你是如何转换到更加简练的展览语言?

贝琳达:你说得很对。在广播节目中,每件物品都有将近15分钟的时长对其进行全面阐释,而在展览陈设中这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提供不同层面的信息。比如单元导言展开了宏观的历史背景,而部分展品会有更加深入细致的解释,以挖掘出那个时期最为重要的现象;其他展品也都会有内容丰富的展签。所以说我们会将信息以不同层次来进行呈现,而别的辅助方式,比如影像、语音导览,当然还有图录,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来传递展品蕴含的内容。尽管如此,你说的没错,广播节目和书的信息内容会更加丰富。

展品印加金羊驼后的标注印加帝国鼎盛期的版图

希伯来星盘

澎湃新闻:展览的初衷是希望在文字述史之外提供另一种解释,我的问题是,物质的叙述就一定更加客观吗?或者说,它们足够客观了吗?

贝琳达:你说物质本身可能也没那么客观,这没错,但是它们的存在有时可以讲述事件的另一面。因此,我们为什么没有更加依赖于书写的历史是希望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一视同仁,因为通常来说被叙述最多的总是欧洲和亚洲,而世界的其他角落却可能因为文字的匮乏而不为人重视。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一个绝佳的例子是贝宁饰板中,它描绘的是欧洲商队与西非王国进行交易的场景。我们过去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都是通过欧洲留存的档案,站在欧洲人的视角,他们对于自己的贸易对象往往采用贬损的态度。但是在贝宁饰板中,视角就是截然相反的,展现的是贝宁王国如何看待来自葡萄牙的商人。你大概能感觉到,他们对于来访者的态度其实和对方差不多。而且这块饰板应该是当时很好的宣传工具,将国王描绘成高大威武的形象,而欧洲来访者只是国王后面空洞而渺小的两个头像。

澎湃新闻:可以说这像是对书写历史的补充吗?

贝琳达:是的,是一种平衡吧。

澎湃新闻:这也是为什么你此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曾特别提到,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一种世界史”(a history),而非“世界史”(the history)。

贝琳达:没错。首先这是某种历史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全面的展览,毕竟我们只选取了100件展品。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一件展品都仅仅诉说了它们的历史,而那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面相。

亚述士兵浮雕石板

澎湃新闻:展览最初设置了一个只有一件藏品——佘盆梅海特内棺的序厅,展品本身已经被说得很多了,把这件单列出来是不是表明整个展览的中心思想是关于人类历史从古至今的沟通与交流呢?

贝琳达:部分是吧,其实把佘盆梅海特内棺放在序厅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时序,而是为了展现从实物中获取信息的不同方式。那么佘盆梅海特内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外部裹覆的文字和象征性图像可以显示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棺木主人的信息。除此以外,现代的分析方法,比如CT,扫描过馆藏的木乃伊之后,甚至能让我们看到死者的身体纤维位置,从而推断出她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这里真正要说明的是知识如何进步,以及如何通过这些遗留物找到理解过去的新方式。

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内棺

澎湃新闻:大英博物馆能够以一己之力形成这样一个宏伟的以物述史的展览,壮观之余,其实和大英帝国曾经的殖民历史是不无关系的。而关于那段历史和文物归属的问题至今仍是十分敏感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贝琳达:我想这个问题是过去几十年间,大英博物馆和世界上许多其他的博物馆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即它们的馆藏是从何而来的。对于大英博物馆来说,这是建立于大英帝国和海外殖民时代的一个机构,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

密特拉屠牛像

对于这个展览的展品来说,其中的多数,特别是来自亚洲的展品都是在19世纪欧洲对东方艺术痴迷的那段时间通过贸易得来的,但是也有一些展品有可能是通过一些其他手段获得,对于这些展品,我们馆会引起特别的重视。这其中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藏品,还有澳洲的、非洲的。我们鼓励一些机构和我们接洽,告诉我们藏品的出处和起源。这是我们致力于在做的事情。

唐代刘廷荀墓的文官俑

澎湃新闻:这种敏感性对于展览叙述是一种局限吗?

贝琳达:我们在这个展览中没有包含任何有敏感性的藏品,我们在选择物件的时候会非常审慎注意它的正当性,不去触及文化敏感的地方。大英博物馆非常幸运能够拥有百科全书式的馆藏,这当然绕不过大英帝国的拓展和英国商人在探索世界时,不断将各地的物件收集带回伦敦,这些行为可能在当时稀疏平常但在今日却没那么容易被接受,而我们要面对和接受的是这种文化的变化和敏感性。确实,这对大英博物馆以及世界各地很多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机构来说都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它了。

阿拔斯王朝后宫壁画残片

澎湃新闻:有没有哪件广播节目里的藏品因为这一问题没有来到中国的?

贝琳达:是有一件乾隆皇帝题诗的玉璧没有来,它确有出处,但是这件藏品是大英博物馆在颐和园被毁时入藏的,我们认为如果来展出的话可能会引起,怎么说呢,负面的宣传。尽管并不能肯定这件物品就是从颐和园掠夺而来的,但是因为它来自于那个时间段,也很有可能曾经属于颐和园。这是我们需要与中国政府和中国博物馆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但是暂时它还不能够过来展出。

乾隆御题诗玉璧 图片来源:BBC大英百物介绍页面

澎湃新闻:展览的下一站在哪儿?

贝琳达:在上海展览之后,会回到大英博物馆进行维护并更新文字标签,然后在2018年到法国展览。

【展览信息】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时间:2017年6月29日-2017年10月8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厅地形图

【延伸阅读】九个单元的浓缩历史

展览连同序言部分在内共分九个单元:

序言

序言部分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第一单元:开端(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250万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在非洲制作出来,从此与我们建立起联系。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之一。人类的祖先利用这些工具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动物望尘莫及。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愈来愈发达。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大约1万年前,在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人。定居生活需要各种不同的物品,工具使农业成为可能,也让生存更容易。公元前6000年的鸟形石杵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如何通过加工有毒食物从而拓展了食谱范围,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

奥杜威石质砍砸器

鸟形石杵

这一部分中的许多物品既精美又实用。很明显,人们很早就渴望制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时代,就已经开始绘画和雕刻。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人们为制作美观而实用的器物绞尽脑汁,尤其青睐玉石这类珍稀物质。本单元中的部分展品,将揭示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并共同讲述人类及其创造物深邃复杂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丰饶的河谷地带,人们第一次以超过几百人的规模聚居在一起。进而,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器物的革新。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文字应运而生。早期文字多书写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机物质上;而在中东地区,文字则被印在泥板上,许多得以保留。文字不仅用于记录,很快又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公元前7世纪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而时代则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许多遗物发现于新城市中心,表明商业网络已经连接起城市与国家。金属冶铸这门新技术使人们最终创造出复杂的青铜和黄金制品。伊拉克南部乌尔王陵出土的王后竖琴上,就镶嵌着青铜和黄金装饰。

王后竖琴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在辛纳克里布国王统治时期,亚述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元前700左右的亚述浮雕,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与此同时,征服了埃及的古实王国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包括建筑、宗教和丧葬习俗。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表现了这一主题。

亚述士兵浮雕石板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纵观世界与历史,不同的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这一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

萨珊国王狩猎盘,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

仪式性球赛腰带,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

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西欧的器物上开始装饰新的宗教符号,曾经流行整个帝国的旧信仰开始衰落。与此类似,在中东地区,新宗教的出现导致了地方信仰的消失。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终改变整个地区宗教版图的伊斯兰教的到来,阿拉伯半岛上曾存在的数百本土神灵被遗忘了。公元2至3世纪的阿拉伯铭文青铜手,展现了伊斯兰教到来前也门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

阿拉伯铭文青铜手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丝路上流通。因为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续高涨,这类贸易活动在中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公元4世纪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贵的材质和奢华的装饰,表明香料在中世纪西方有着怎样的价值。

霍克森胡椒瓶

同时,另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也兴盛起来,即以印度洋为中心,依靠季风和众多港口,将数千英里内的不同国家联系起来的海洋贸易网。无论在陆路丝绸之路还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货物的流通并无限制。

在西欧,野蛮入侵与和平联盟改变着政治版图。借助这两个策略,查理曼大帝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第一次统一了大部分欧洲,并引领了一场匹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复兴。在欧洲其他地区,凭借土地和白银,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变得富有。维京人既是作为广为人知的入侵者,也是干练的商人,他们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东到撒马尔罕的贸易网络。

第六单元 变革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本单元探讨一组中世纪的文物,有的体现了新理念;有的则通过对旧器物与旧技术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丢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

这一部分中的许多器物表明:人们需要制作美丽的器物以表达宗教信仰。在西欧,基督徒们制作装饰繁复的鎏金圣像,作为通向天堂的窗口。在墨西哥,一件神秘的女神雕像讲述了宗教的变化,也揭示了阿兹特克人与其邻人瓦斯特克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中世纪也是一个巨大创新的时代。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

元青花瓷盘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

探险通常导致对资源和人力的攫取。从此,欧洲人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帝国主义带来贸易和经济的扩张,还导致了空前规模的奴役和掠夺。本单元的一些展品讲述殖民压迫下的悲惨故事,介绍发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动,这些活动使西班牙成为现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国,却毁灭了当地社会。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欧洲的科学家和探险家,比如约瑟夫·班克斯和詹姆斯·库克,推动了文化转型,并永久改变太平洋地区的生活方式。环球纪念章,就是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对于夏威夷等海岛的居民来说,欧洲人是数百年来登陆的首批陌生人。他们到达海外也使基督教通过传教士和皈依者传播开来,并带来一种新的洲际贸易,其商品是宗教用品,用各地贵重原料制成,例如印度的象牙。

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冲突。在贝宁(现在的尼日利亚),奥巴(贝宁的国王和精神领袖)和他的臣民从与葡萄牙人的贸易中获利;而在北美洲,欧洲人与土著社会之间的友好贸易却迅速让位给争夺土地和资源的暴力战争。在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版图的改变,或促成妥协和融合,或引发分裂和战争。在爪哇,新宗教兴起的同时,旧传统仍在延续;而在欧洲,宗教矛盾和教派分歧则导致了数十年的激烈冲突。

环球航行纪念章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9世纪,一场工业革命席卷了欧洲和美国,其标志是工厂及大规模生产的诞生。历史上第一次,从茶具到徽章,大多数物品都能以较低成本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并为个人所有。为满足新兴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并导致新兴经济、政治强国的出现。这是一个欧洲帝国的时代,殖民统治遍及全球。

20世纪是一个矛盾冲突和社会变革空前激烈的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反抗殖民统治,欧洲战争引发了两次前所未见的世界大战。对冲突的体验深刻影响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尤其反映在艺术家和工匠制作的物品中,它们试图清晰地讲述战争或和解。在俄国,一场革命带来了贫弱和饥荒,情感强烈的艺术随之被用于苏维埃的宣传。在阿富汗,一件传统手工编织挂毯适时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入侵;而内战结束之后,在莫桑比克工作的艺术家利用废弃武器创作雕塑——母亲,表达从血腥中觉醒后的强烈希望。

如今,得益于塑料和其他廉价材料的使用,人类正制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对环境和全球资源的影响,并通过制造品表达和应对这些焦虑。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我们继续环绕于传达希望、忧患与独创性的物品中——这些创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撑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与未来紧密相连。

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

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展览中,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这100件(组)展品的组合,则构成了一部绚烂多彩的世界历史。这个展览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肩负着通过解读过去而创造未来的使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