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评杭州保姆纵火案:考验了太多的常识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7-06-27 14:58
舆论场 >
字号

一场不忍卒读的惨剧,如今在微博上阅读量已经过亿。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有些时日了,越来越多的细节浮现,将该案一览无余却又锥心刺骨地展现了出来。

仅在微博,就有过亿的阅读量,其他平台的传播更是多到难以计数,如此的传播力是惊人的。极端个案形成了现象级的关注,必然是传递了某种一致的社会认知与情绪。那么具体到该案,传递出的大概是常识难以应对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慌。

首先是对“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常识的冲击。从事件细节来看,雇主待保姆似乎并不苛刻:对她客客气气、送保姆童装、借钱给保姆买房等等。即便有人以现代契约精神来认定这种混肴雇佣与依附的相处模式并不可取,但无论如何,这种抱有善意的态度也谈不上“坏”。与传统极端案件发生“有果必有因”的逻辑链条不同,纵火并非是保姆遭受恶劣对待后的应激反应。那么,该案发生后,也必然和众多诸如“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一样,为“好人做不得”的“新常识”再涂抹上一笔。

其次是对阶层上行之后,安全必然提升的常识的否定。受害者家庭,是做生意起家,几十年打拼之后跻身富人阶层。他们的居所,是价值3000万的豪宅,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改变命运”的时代寓言。他们生活在富庶城市的高端小区,理论上来说,这里应当有防火的材料、保安的巡视、提醒的警铃、完备的消防。然而事后回看,这一切似乎都是想当然了。从调查来看,物业没有尽责,种种预警似乎没有发生作用;消防近2个小时才扑灭大火,据当事人回忆救火中途还发生了“破门要请示领导”的一幕;消防车水到不了18楼,业主质疑小区的消防审批……个体如何努力改变命运,却也难以脱离社会整体的治理水位,有漏洞的机制,随时可以摧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认知。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极端个案为何能成为广泛共鸣,因为它对我们太多的常识构成了挑战。人情温暖应当是将心比心的,然而换来了付诸一炬;财富应当可以让人自在安稳,然而“安全感”依然是有市无价的奢侈品;城市发展至今天,基础服务应当是日益缜密完善的,然而依然有那么多“无可奈何”……

我们心里的“应当”,最后变成了“然而”。其实也不难想见,不少人在看了这则新闻,或许心里想的是,富裕阶层尚且如此,何况是我呢?不难想象,该案中所有的漏洞,都没有特殊到只有在“高端小区”才会出现,具体每个人的情境里,倘若发生类似情况,是更好还是更糟,恐怕不少人心里都是忐忑的。

不难发现,在今天的舆论场上,“焦虑”是一个高频词汇。所谓焦虑,大概是一种对前途未定的恐慌。具体到这个案例则体现得十分明显,即便可以掌握大量财富,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原来身边有那么多关乎身家性命的信息是难以掌握的,面对突发情况是否能遇到专业应对是难以预计的。所谓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并不是确定明天是否刮风下雨,而是一个社会能够在今天就根据明确的规则,将所有的应对准备好,任狂风暴雨,也不担心大难临头。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总是让常识屈服。

(原题为《保姆纵火案考验了太多的常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