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建筑“微更新”,激活城市的“失落”空间
俞挺发起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已经推进了两年。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建筑师,他一直尝试用理性的建筑学工具表达他对上海的理解,“激活”城市的“失落”空间。
俞挺发现,在细碎繁琐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建筑师不仅要有强大的观念和理想,还要懂得倾听周边嘈杂零碎的声音和欲望,有开放的心态,能容错,会应变,将一切综合起来去执行, 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造。
“建筑学实验”,关照不同阶层的生活
王小姐的家位于滇池路100号。这栋砖木建筑竣工于1908年,具有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殖民地建筑风格,最初为仁记洋行在上海的办公楼。清水红砖立面沿街角弧形展开,爱奥尼柱头上花饰清晰,让人想起租界时代。
王小姐家改造前如今,这栋居住和办公两用的大楼,依然有从小就在这里生活的人,也有来自各个地方的租客,还有一家海运公司的办公室。一楼的大门外挂着“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进门往上走,宽敞而老旧的楼梯间停了几辆自行车。
作为历史保护建筑,滇池路100号的外观不允许变动,内部变更也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但大楼的内部设施非常落后,不少人家至今没有实现煤卫独用,作为公共空间的走道里则堆满杂物,光线昏暗。
滇池路100号2楼的这间房子属于王小姐的父母。房子改造前,王小姐和丈夫、儿子租住在浦东的一个小区里,这里则低价长租给别人。
“之所以要搬回来住,是因为儿子要上幼儿园了,我们想给他更好的教育资源。”王小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改造后第一层的起居空间兼具客厅和卧室功能一家三口想要在这间建筑面积只有29平方米的房子里居住,必须要对房子进行改造。恰巧俞挺当时在推进“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在微信公众号上宣布为条件合适的家庭免费改造居住环境。王小姐在微博上私信俞挺,描述了自己的需求,没想到俞挺“秒回”。经过线上的交流和实地探访,一星期后,俞挺接下了这个老房改造的项目。
“俞老师好像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上海人喜欢的类型,老克勒,对上海有自己执着的偏爱。”王小姐这样描述和建筑师的第一次见面。
“我带着自己对上海的理解去设计,比如上海人的生活,功能细腻、考虑周全。”自称“上海地主”的俞挺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与骄傲一直表现得很直接。“我觉得不必对上海强行定义,然后把这种定义套在建筑上。你是上海人,你做的事情关照了这个城市里不同阶层的人,你听到他们的呼声,用你的工具帮他们改善生活,这就是‘上海地主’的意义。”
通常被视为“中产”的王小姐一家有自己的困难。夫妻俩一直没有购置房产,而是和孩子租住在浦东。几个月前,她的丈夫经历了甲状腺癌手术,目前还在家休养,全家开销很大。“我们并不想和别人说自己过得多苦。只有万不得已,才会去寻求帮助。上海人总是希望自己走出去是漂漂亮亮、神清气爽的。”
俞挺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空间,希望能让王小姐一家居住得更加舒适和体面。外立面不能改动,内部面积也不能随意增加,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对俞挺来说却是有趣而有意义的建筑学实验。
他把空间划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的起居空间兼具客厅和卧室功能,还有一个用来储物的高柜;第二层位于原本房间内的阁楼位置,通过推拉门分割成卧室和儿童游戏区。此外,俞挺还在一层设计了一个有独立卫生间的小房间,未来可以通过Airbnb为业主带来收入。
原来的阁楼被分割成卧室和儿童游戏区微空间复兴,要让城市更有活力
去年,俞挺在徐汇区建成了“一个人的美术馆”,是一个可以容纳展览、讲座,也可以容纳一个人的思考的空间。最近,俞挺的新项目“画家之宅”在浦东建成。通过这些微空间复兴项目,俞挺希望让人看到日常城市生活中的“一道光”。
微空间复兴计划新项目“画家之宅”近期在浦东建成在滇池路的项目改造中,俞挺不仅试图改善户主一家的居住生活,也希望借这样的“微空间”来影响上海的城市生活。
站在王小姐家的楼下,可以看到两顶非常显眼的黄色雨棚,那是俞挺特别设计的。“黄色在灯光或阳光下会显得非常明朗。白天,阳光的光圈会在雨棚的弧线上形成金光,而到了晚上,当整栋楼都显得灰蒙蒙的时候,这家的灯光,因为黄色的反光,显得像一个温暖的孤岛。”
俞挺说,在这个地方加雨棚,既出于遮光挡雨的必需,也表达了作为建筑师的态度,“即便是艰难或衰败之时,只要有一家人或一群人的努力,就会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光辉。”
黄色雨棚的设计是俞挺通过“微空间”去关照城市生活的一个小举动。从2015年起,俞挺就和《时代建筑》运营总监、资深编辑戴春联合发起了“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召集建筑师寻找和研究身边的失落空间,用设计去激活它们,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
黄色的雨棚表达着建筑师的态度“本来微空间复兴计划只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后来我们发现,公共空间的改造由于用地属性等问题受到很多限制,推行的复杂性很大。于是,我们开始从室内的角度去关照城市和公共空间。”在滇池路100号的这个项目中,俞挺用黄色雨棚点亮周围的城市空间,还对入口处的公共厨房进行改造,对邻里空间的更新做了示范。
或许受到俞挺这一改造项目的影响,王小姐的邻居也开始对自己的房子进行翻新。不过,楼道上的场景依然让王小姐的家显得格格不入。从王小姐家通往楼梯另一边几户人家的楼道上,一位阿姨正在水槽边洗菜,周围有不少杂物,身后则是从另一户人家投来的昏黄灯光。
“为什么要格格而入呢?”俞挺反问记者。他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那些想要生活得更好的人们改善居住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重要的是通过积极改变,你自己居住得舒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追求,我也无法为他做些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心去改变自己的环境,他也会把身边的公共空间经营好。”
用“微空间复兴计划”来改善城市空间,用实践去影响环境,建筑是俞挺对于城市生活的关照,也是他为自己和那些有心经营生活的个体所搭建的堡垒。
如今的厨房才是主人想要的“容错”,常有意外之喜
即使是对微空间进行改造,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周围人的干涉。俞挺表示,在做每一个项目时,都会有人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旁人的说法,有正面也有负面,根基是源于他们自己的欲望和诉求。你忽略它,设计就不好玩了,你必须尊重它,消化它,在设计中懂得应变。”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做到现在,俞挺认为,想要成功推进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容错”。在他看来,容错的重点在于,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预判,在设计和计划上要有足够的应变性。“对所有的东西都要容错。你要去试探、应变,在必要时作出退步,从而让项目得以继续。容错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因为容错,所以有弹性,很多有趣的东西会不按你预先设定的出现。”
俞挺告诉记者,编程有“容错”一说,“如果出现问题,在这个问题区间里,编程可以进行容错处理,继续往前走。”他认为,城市发展同样如此。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一种生态,城市需要有生态多样性,规划得越紧密,越容易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复杂系统,执行原则要相对简单,但是每个子系统之间要有容错机制,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它的尺度作出调整,这样才是好的城市建设。”
俞挺认为,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改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但根本在于坚守对这个城市历史发展延续性的态度。“当你把上海看成一个连续发展的城市,你就知道对城市里不同价值、风格、年代的房子都要有非常精细的面对和处理方式。建筑师要尊重人、城市以及历史的延续性,你会发现,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做旧的,态度和用力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新设计的小间可通过Airbnb出租带来收入根据俞挺的观点,城市作为复杂系统,需要根据其尺度和产业结构等进行大的规划,但不必急于对城市发展的走向做出判断,“城市自己会发展下去。”
像滇池路100号这样的居住空间同样被俞挺视为复杂系统,“改造完以后,我不会再涉足其间了。接下来是这个家庭自己的事情。只要他们有兴趣去打理维持,我觉得就可以了。”
经过八个月的改造,王小姐一家已经搬进了滇池路100号居住。安顿下来后,他们正在着手规划用以短租的小房间,“我们希望对这个小房间进行周全的规划,放到Airbnb上出租。”
为了儿子的教育而搬回滇池路,她希望儿子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儿子喜欢这里的装修,觉得很酷,但是他说,以前小区里有空地,可以玩滑板车,现在这里只有来往的车辆。”不管怎样,王小姐希望能在这里安居,“房子里有很多记忆,我希望它可以一直保留下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