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名人迁居地图、汉代图像信息库:数字人文平台助力学术研究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2-03-18 14:3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清明上河图中“行走”并推广自己学派的《宋元学案》中的人物、基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所做的“中国古代名人迁居地图”、可以看到画像砖清晰细节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

3月17日,这些最新的数字人文平台亮相于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该展览于北京大学举办,展览持续至4月10日,展览开幕当天,一场关于数字与人文的分享会也在现场举办。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作品展共展出数字人文作品近60项,类型有可视化交互作品、视频短片、彩印海报等;创作者分别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法学院、人口研究所、信息管理系等全校20多个文科、理科和工科院系所;研究的主题涉及古籍智能、人文可视化、网络文学、智慧法治、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社会计算、课程创新等跨学科方向。

其中多件作品为最新研发的数据库,如“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介绍,汉画作为拓印石刻的一种,国家文物局出台政策于2022年开始严格限制碑刻石刻文物拓片制作和销售,因而数字化显得非常必要。

 

“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

“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将存世汉画逐个著录、整理,储存数据,传布网上。这些数据的图像用三种方式记录:照相以存其貌,拓片以显其图,线描以辨其形。各项基本信息揭示原始记载和原画的位置关系,对图像的描述尽量吸收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文献均示出处。朱青生也介绍了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作为中国汉画的科研教学机构,该研究所目前从事汉画的基础整理工作,编有汉代古文献全文数据库,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正在与各汉画机构合作进行汉画图像数据库和汉画编目,200卷本《汉画总录》的编撰。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教授演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分析系统”,显示出古典诗词分析系统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助力古代文学的研究,通过该系统,可以对标注四声、判别句式、校勘异文等,并能极大地助力于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介绍,“光影绵长数字平台”(https://movie.yingshinet.com/#/)是从年谱学与影人年谱的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收录了百余位著名影人的作品、文献记载、影像资料等,并建立了影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李道新认为,影人年谱不仅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社会历史面貌和体认影人生命轨迹,而且能够为中国的电影史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并为重述中国电影史以及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奠定学术基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影人年谱研究带来了范式创新的可能,“并渴望寻求一种从‘人机交互’到新的人际交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新路径”。治史者在扎实的传统史学基础上强化利用数字资源梳理和专研史料的能力,才能以宽广的视野、通达的学识和考信的功力。

 

平台可线上播放部分老电影

现场的多个数字平台均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制作,这是北京大学的校级跨学科研究虚体,于2020年5月经北京大学批准成立,2022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立数字人文中心。中心致力于为人文社科学者与理工科专家提供交流与协作渠道,推动大数据、智能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该中心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古籍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建设有“《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吾与点古籍整理平台”等数字人文平台,对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础平台建设进行了持续探索。

其中“《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http://vis.pku.edu.cn/songyuanxuean/)以《宋元学案》为数据库,这是一部由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撰写宋元时期的思想史。设计者通过可视化处理,通过中国传统绘画卷轴风格的形式,以接近《千里江山图》的山水绘画作为背景,借用宋式房屋建筑隐喻宋元时期的学派;而建筑之间交通的道路蹊径,隐喻学派之间的思想传承关系。

 

现场展示的中国古代名人迁居地图 http://vis.pku.edu.cn/migrationmap/基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所做的“中国古代名人迁居地图”,可动态显示历史中名人因政治、战争等因素的集体迁徙行为。

 

 

据了解,本次作品展中,许多人文学科已经广泛应用了统计、深度学习等数据挖掘的方法,例如,基于网媒、微博和公众号的房地产市场情绪指数构建和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冠患者阶段挖掘与预后分析,媒体注意力与欧美国家极化媒体研究等;有许多在各种数据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友好的人机交互可视化界面的系统,例如,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的一系列古籍可视化作品,智能学院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团队的可视化作品,中古诗歌声律分析系统,以及巴赫作品的可视化分析等;也形成了许多产品级的数据库与平台,例如,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及应用平台,燕园文物数字博物馆等。

另外,现场也展示了应用这些数据平台做研究时完成的论文和找到的新的研究方向。

 

 

分享环节,北京大学郝平校长肯定本次作品展将文理交叉成果以可触摸、可感知、可交互的方式予以生动展示,为跨院系交流和跨学科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作品展的成功举办对于北京大学在智能时代的学科发展和通才培养意义重大。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认为,用数字的手段对传统典籍、传统载体的内容进行新的展示意义深远。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提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取得颠覆性的进展与应用,为我们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工具,比如说,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人文领域的数字分析工具等。数字人文必将成为人文学科新的增长点。当前数字学术生存的环境,也决定人文学科的发展需要依靠数据库资源的建设,综合研究平台的搭建,数字技术的应用。因此必将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悉,本次作品展是北京大学2022年“数字与人文”年的首秀活动。当今智能技术引领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北京大学首倡“数字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将2022年确定为“数字与人文”年,作为贯穿全年的主题,引领文理医工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学科交叉创新机制。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