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获得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资深财经媒体人、《横越未知》一书的作者周建功,曾访问过一些城市,包括《福布斯》中文版做过论坛的城市,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书记、市长们最关心的话题都是创新,都恨不得像招商引资那样,搞一个“硅谷”出来。
但是周建功认为,他们首先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创新,尤其是可持续的创新。政府首先要区分做创新与做产业之间的区别。
从科技史上看,创新,尤其是可持续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的结果。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中提出,世界不存在伟大的设计者,而是通过小的随机变化前进的。
科学的发明中充满了偶然和运气。
比如,宇宙大爆炸理论源自贝尔实验室的两名射电天文学家,原本是为了降低噪声而去清除天线上的鸟粪,结果却听到了来自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再比如,青霉素是偶然发现的,伟哥本来是治疗高血压的药品。许多技术和工具的应用,都是意料之外的。
创新的随机性,意味着创新需要反复尝试,经历失败,承担风险,付出代价。美国就是为全世界承担风险的地方,这正是它具有创新力的原因。
全球互联网最成功、规模最大的公司,以及新的技术、商业模式都产生在美国,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表明,美国在创新方面经历了巨大失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才有了门户、搜索、社交、移动互联、云计算,才有了硅谷一批伟大的高科技公司。
不过,正是因为美国已经承担了全球性创新的风险,这些创新的成果才能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所模仿和学习,从而产生更多本土的创新。
硅谷两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维克多·黄和格雷格·霍洛维茨写了《硅谷生态圈》这本书,把硅谷比作一座不断产生和进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雨林。
典型的热带雨林富含原生的碳、氮、氢、氧原子,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动植物群落。对于这些新物种,雨林只是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以培养意外的进化,而最有希望的生命形态,总是出人意料地崭露于异常肥沃的环境中。
因此,热带雨林模式并不试图迫使个体产生创新,而是设计与营造合适的环境,培养创新自主地生成并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总是预先设定目标,譬如创建一个苹果公司,或者拍一部角逐奥斯卡的大片,其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
创新来自于“热带雨林”而不是“庄稼地”,并不是说播种之后一定会收获。
《硅谷生态圈》认为,最大的价值产生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人们的专业多样性越强,交流的价值潜力就越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能让陌生人之间结成一个互相信任的“部落”,并且对新产品和技术进行实验,人才、技术、思想、资本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低。
硅谷祟尚个人主义,但同时个人也会积极参与到围绕新产品的开发或者新想法的形成的社群中去。
所有这些,对于想复制硅谷意味着什么呢?要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提供创新的环境,而不是事先计划具体的技术和产品。
创新行为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行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应该是专业背景多样性的个体之间充分交流与交易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或者人际关系网,让人才、思想和资本更加自由地流动,创新就可以持续。所以,创新并不是有了人才(通常是拿了博士学位的海归)、资金(往往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买单)、土地(政府建立园区并提供各种设施)之后,政府“种庄稼”一样“种”出来的,而是需要“热带雨林”。
如果政府陷入招商引资的思维,而不去改变人们的行为,肯定会创新失败。如果在文化上不去培育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共生关系,政府对风险资本的补贴也不会产生效果。
创新最根本的是大学制度。
当政府急着从海外挖回1000个钱学森时,也不要忘记钱学森著名的发问: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当各级官员都在着急中国出不来乔布斯时,不要忘记出现乔布斯的文化与制度环境背景。
注:以上内容来自《横越未知》
《横越未知》是资深财经媒体人、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周健工先生对中国经济的近距离观察、思考与预见。书中讨论了许多值得人们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涉及创新与监管、新旧经济转型、媒体革命、金融危机、世界财富与权力转移、未来智能时代等。
作者以一种财经媒体人所特有的敏锐和沉着,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伟大的时代,从危机出发,在创新中前行,横越未知,迈向未来。
原标题:《如何获得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