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锐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对白的“镜头”之美及美式政府的虚与实
原创 沈戴宇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作者丨沈戴宇
指导老师丨张慧瑜
【摘要】《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取材于1968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场针对民间反政府组织的审判。导演艾伦·索金巧妙选取了为期五个月的审判中的关键点,将芝加哥暴乱发生的前因后果一一呈现给观众。影片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事件,但同样也是当下的美国社会的一个剪影。本文主要对影片情节进行梳理,分析艾伦·索金电影独有的对白之美,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探究美国民主社会中政府与民众的尖锐冲突。同时,对比电影中人物与真实事件人物性格行为的变化,一窥导演对美式民主所抱的幻想与希冀,并探讨其局限性。
【关键词】电影批评;对白;意识形态
01
导演及影片内容介绍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下简称《芝》)原名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由艾伦·索金自编自导,2020年9月在美国院线上映。作为好莱坞的金牌编剧,艾伦·索金一直以编剧的深厚功力闻名。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他凭借《社交网络》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但他作为导演的职业生涯却开始地很晚。2017年,其导演处女作《茉莉的牌局》上映,是一部改编自回忆录的人物传记电影。可以说,艾伦·索金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锋芒毕露的对白,其真实和残酷夸张往往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1968 年,民主党在芝加哥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异皮士”领导者艾比·霍夫曼、青年学生运动领袖汤姆·海登等7人准备在芝加哥组织一场机会,宣传反战思想,但芝加哥警察局并未批准。一个夜晚,汤姆·海登为了阻碍警察的跟踪,扎破了他们的车轮胎,不幸被捕。六君子带领800多位示威者向警察总局进发,呼吁释放汤姆·海登。人群与前来防暴的警察起了冲突,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用肉身面对催泪瓦斯和坚固的警棍,受到警方单方面的殴打。在之后的夜晚集会,警民冲突再次发生,艾比·霍夫曼、汤姆海登等7人在干草市场酒馆外被警察堵住并且逮捕。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罪,面临着一场决定命运的审判。《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通过庭审与暴乱事件前因后果的穿插讲述,影片逐步向观众展现了一场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民权运动史诗,也深刻揭露了美国政府与民众、白人与黑人之间积重难返的问题。
02
影片本身:虚实镜头剪辑及对白的“镜头感”
影片序幕以一系列对历史真实影像、新闻纪录片和虚构镜头的穿插剪辑组成。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所创造的声音空间此时成为了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空间因素”,将美国总统约翰逊征兵演讲、马丁·路德金演说等历史录像与影片中主要八个人物的出场串联成统一的故事背景,帮助观众梳理了越战征兵——反战——抗议的事件发展顺序,也向观众展示了影片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进步人士为了带领民众反战而组织抗议活动,二是政府在表面上和幕后为了阻止抗议活动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可以说,在影片的一开始,政府与民众的对抗关系就已经建立。
序幕以真实影像片段开始,也以真实影像片段结束,电影人物的逐个出场被包裹其中。八个人物(七君子及黑豹党首领)性格各异,前往芝加哥进行抗议演讲的初衷和抗议主张也各异,但通过紧凑快速的剪辑,八个人物被拼接到一起,正如其命运也因抗议活动而被捆绑在一起。通过剪辑与音乐的配合,影片开头便展现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嬉皮士、青年民主党领袖、和平抗议者组成联盟,其中暗潮涌动,暗示温和的、非暴力的进行革命的斗争与政策往往会屈服于强权政治。在真实与虚构间,在严肃与笑料间,导演尖锐地展现了美国内部反战和外部深陷越战泥潭的历史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激化了本就严重的警暴和种族歧视问题。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情截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艾伦·索金的电影是将“对白化”风格化的电影。在《芝》中,几乎每一秒都有人物在说话。人物的性格、主张、倾向、态度在对白的用词、口音、内容中得到了清楚的展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契机不仅仅在于画面和剧情,也在于对白。导演将不同人物的话语进行剪切并拼接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流畅而奇妙独特的表现方式。
以序幕的人物出场介绍为例,从汤姆·海登到艾比·霍夫曼的镜头过渡以一句话为契机。汤姆·海登在演讲中说到:“但最重要的是……”,这句未完成的话由艾比·霍夫曼接上:“……去跟你刚认识的人上床。”二人此时并不在同一个画面里,甚至更可能并不在同一个时间点。观众无法得知前者的下一句,也不能得知后者的上一句,但是通过上下文却能够猜测二者的本意,并且明白二者的本意一定是背道而驰的。同样,从艾比·霍夫曼到大卫·德林杰的镜头转换也是一句首尾相连的话。前者强调:“我们要去芝加哥,带着和平而去,但是如果我们在那里遭受暴力,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们回应暴力的方式会是……”,下一个镜头中则是大卫·德林杰的“……非暴力,永远都要用非暴力的方式,绝不能破例。”对白的切换带来了语句情境的矛盾,但同时,这也是导演在用一种突兀感去刺激观众思考与探究。汤姆·海登、艾比·霍夫曼、大卫·德林杰的本意究竟为何?这需要观众更为聚精会神地去关注他们的话。在这样一部几乎是靠对话推进剧情的电影中,这样一种专注和独立思考尤为珍贵。
镜头切换与对白挂钩,并在对白衔接中不知不觉完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时间、空间、人物转换所带来的生硬感。对白的转折实际上是镜头的转折,镜头的转折实际上是人物性格和政治主张的转折。艾伦·索金作为一位优秀的编剧,同样也是一位新锐的导演,将对白“镜头化”,突破了对白拘束于画面和场景的限制,赋予其“镜头感”。
03
事件本身:意识形态冲突中的荒谬与现实
影片以审判命名,不言而喻,整个故事的核心就在于这场发生在美国北伊利诺伊洲南部联邦法院东区法庭上的案件。随着案件的发展,观众似乎能逐渐看到七君子脱罪的曙光,但是法官的偏见、司法部长爪牙的暗中操作等等,都给审判的结果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
七君子能否被定罪,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是谁引发了这场暴乱,是警察?还是示威集会的民众?如果答案是七君子,那么结果不言而喻,七君子将因为煽动暴乱而被检方以制造炸弹、通谋罪以及煽动暴动罪判处十年刑期;但如果冲突的开始者是警察,那么政府和警方就会成为暴乱的问责对象,其公信力和权威就会大大下降。
庭审开始,一个长镜头就将双方的不对等显著地表现了出来:公诉方西装革履,七君子则衣着怪异,性格迥异。但最重要的还是主审大法官朱利叶·霍夫曼的态度,他的决定能很大程度上决定案情的走向。然而,导演似乎一开始就想塑造一个僵硬、愚蠢的保守派法官的形象,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情,都展现了这位法官骨子里的“偏见”。刚一开庭,法官就频频打断检方的话,强调自己与被告艾比·霍夫曼并无亲缘关系。在辩方律师威廉·昆斯特勒盘问市长的行政官员斯塔尔时,针针见血的问题很快使得游行前不批准报备导致伤情的责任落到了政府的头上,然而法官却要求删除了这段宝贵的证词。此外,朱利叶法官多次无视辩方律师和被告的动议,反而判处其蔑视法庭罪,甚至最终要求隔离陪审团与外界的接触,彻底断绝七君子通过外部方面获得陪审团支持的途径。在法庭这个空间里,镜头总是在被告方的右边,被告方的视线朝右;而法官的视线则大多朝左。在镜头的切换中,两方形成一个对立的姿态,暗示立场的不和。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情截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除去法官本人立场与七君子的对立,这场示威活动的参与者自进入芝加哥起就遭到了严密的监视。芝加哥警察局、美国联邦调查局都各自派出人员接近示威者和领导团队,进行卧底。影片中,七君子之一李·维纳甚至戏言道:“有没有可能在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有七个示威者带领了一万个卧底警察进行抗议?”
但事实上,不管七君子是否有罪,他们在政府的立场上就是有罪的。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政府亟需找到一些替罪羊来转移民众的仇恨和注意力,而七君子就是最好的选择。社会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和虚幻性的内在矛盾在此时显露无余。“任何阶级在实施自己的思想统治的时候,都会有相似的路径,即首先要取得经济上的支配地位,其次,要夺取政权,再次,支配社会的精神生产,实施思想上的支配力。”一方面,意识形态确实象征着相应阶级和人们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总是扮演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角色。公共利益在此时看似是全社会的稳定,但实际上早已被偷换成了掌权人的利益。在国家领导人更迭的重要时期,七君子只是政治博弈的棋子。为了保证自身政权的稳定,美国政府选择将他们塑造成阴谋煽动暴乱的罪犯,不惜违反法律的程序正当性也要将这些人送进监狱。在社会心理层面,双方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产生着剧烈冲突。朱利叶法官的一系列行为看似荒诞,却是在此意识形态下正常的反应和做法。但在七君子看来,他就是“法西斯狗”“蠢猪”和“种族主义者”。艾伦·索金通过对双方的细致刻画,抓住了冲突的重点。回观历史,现实往往比虚构更荒谬。
04
社会意识形态的“铭文”:以古鉴今
《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中指出,对任何个别的文本的考察,都可以在两个面向上展开:一方面要考察它和总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另一方面要考察这个总的历史文本和特殊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作为涉及美国社会两大重要问题——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的电影,《芝》的上映将1968年的这场审判再次带回了公众的视野。
1966年,修伊·牛顿和鲍比·西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了黑豹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黑人社区免受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奥克兰警察的迫害。与马丁·路德·金所提倡的非暴力原则不同,黑豹党支持武装自卫,并且断然拒绝了主流运动的非暴力方式和更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提出的“回到非洲”的教义。在影片中,鲍比·西尔因为在芝加哥公园的集会上发表了《释放修伊·牛顿》的演讲而被捕,和七君子一道被指控犯有阴谋和煽动暴乱罪。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游行示威中去。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60年代以前, 黑人更大程度上希望通过政府立法来得到自身的权利,在此阶段他 们更多的是诉诸法庭来解决侵犯黑人权利的问题。而从60年代以后, 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走向社会, 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在不懈的斗争中,黑人逐渐认识到,仅仅改变法律对黑人的态度是不够的,改变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歧视才是问题的最优解。从法律到社会,从上层建筑到社会基础,黑豹党的创立是黑人民权运动的一次突破,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挑战也与日俱增,鲍比·西尔就是其中最生动的例子。
《芝》上映的时间正值美国新冠疫情流行。特朗普的4年任期也即将结束,在年底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大选。时年5月,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惨死而引发的抗议和骚乱蔓延到全美上百个城市,“黑人的命也是命“成为凝聚民众的口号之一,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由此展开。5月30日晚,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抗议者面戴写有“我无法呼吸”的口罩参加抗议活动,在防暴警察施放的催泪瓦斯中与警察对峙。对黑人人权的轻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和现代人来说,所面临的问题竟然惊人的一致。旧的问题没有根治,新的问题却在产生,影片中,鲍比·西尔在法庭上一直面临着无人为自己辩护的困境。他多次反对自己被归类于七君子这个团体,但却法官认为是在扰乱庭审而失去效用,甚至受到了惩罚。当鲍比·西尔实在受不了被剥夺话语权的痛苦而做出了过激行为之后,他遭到了殴打,并且被法警捆绑,塞住了嘴巴。回观现实,比殴打更恶劣的事件频频发生。鲍比·西尔以及他之后的黑人受的苦难并没有因为他的反抗而消失。《芝》上映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评价和反思,正是这一颗“石头”投入水中时所带起的涟漪。无论历史是否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至少有人在思考,有人在努力。
05
混乱中的希望
法律和政权的倾轧并没能完全阻隔民众对真相的洞察,也不能磨灭人民的良知。这是艾伦·索金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的观点。在对人物的塑造方面,他对代表政府的公诉人理查德·舒尔茨的性格改编给了观众一个很重要的暗示,即体制内也存在着有原则有信念的人。事实上,真正历史上的理查德·舒尔茨是一个非常有攻击性的人物,甚至被称作是“政府的斗牛犬”。但在影片中,“公正”和“同情心”可以说是这个人物吸引人眼球的一大亮点。在鲍比·西尔由于干扰庭审被捆绑束缚的时候,他向法官提出协商,提议对鲍比·西尔的审判无效,将他从捆绑中释放出来。结局念战死者名单的时候,理查德也站起来表达自己对遇难士兵的尊重。
影片中,理查德和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前的一番对话看似多余,却是原告被告双方在私下的第一次会面。理查德在二人面前展现了与法庭上的咄咄逼人不同的一面。这是导演为了完善人物画像而做出的尝试。可以看出,内心认同进步理念的理查德和学生运动领袖海登其实是一类人。二者都是体制内的精英,只是一个为学生运动奋斗,一个在政府体系内践行法律的正义。他们和艾比·霍夫曼等人无法完全同路,因为他们内心是认同体制的,是顺服于体制的,只不过内心都渴望着一个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一个更民主、更保障民权的法律规章。“但我是政府的代表律师,不带强烈情感,也没有偏见。”是他对霍夫曼疑问的一个解释。艾伦·索金选择颠覆理查德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格,其实是在发出疑问:体制内的人能否和霍夫曼等人对体制产生相同影响力的撼动?不可否认,这是艾伦·索金的一个设想,是他对美国社会混乱中抱有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理查德成为了政府与7君子立场的过渡,但是这种中立过于微弱,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矛盾。艾伦·索金的这番改编,与其说是对美国未来寄予希冀,不如说是对美国顽疾的粉饰和理想化。理想主义无法真正改变现实,因为现实已经发生。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6
总 结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一部台词看似冗长但仍能吸引人反复观看的作品。作为一个此前对美国民权运动并无很多了解的人来说,观看这部影片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艾伦·索金将自己深厚的编剧功力运用到了电影的拍摄之中,电影拍摄技巧的不足被对白之美弥补。对白的“镜头感”割舍了大段大段的长篇大论给人带来的视觉疲劳,在韵律感十足和紧凑的对白中,这场人权运动的斗争不给人任何松懈与退缩的机会。审判在艾伦·索金独有的幽默和讽刺的方式下落下帷幕,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冲突的不可解决。此外,《芝》的上映激起了人们对美国社会现状的反思,以电影为檄文,批判止步不前的警暴和种族歧视问题。但同时,对具体人物的改编也反应出艾伦·索金本人的意识形态局限性,在对美国本身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上,他仍留有余力。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邱柏生:《试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8卷,第35-39页。
3. 王为:《试析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载《外交学院学报》,1992年第3卷,第72-75+83页。
4. 王禹童:《从黑人角度看待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载《西部学刊》2020年第24卷,第29-34页。
5. 肖慧婷:《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关系——以刑事诉讼法价值选择的对立统一性为视角》,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7卷,第122-124页。
6. 朱萍: 《影片<十二怒汉>意识形态的隐性运作》,载《电影文学 》2015年第8卷,第49页。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1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1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魏仪贞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0年,新青年网站电影夜航船出发,那是盗版DVD、电影BBS的时代。
2019年,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再度出发,期待用电影来思考人生与社会。
电影不是特殊的文化趣味,也不是喂养观众的廉价鸡汤。电影是一份邀请,一次聚集,一次分享,一种无名的大众对未来的探险。欢迎朋友们重新登船!
原标题:《锐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对白的“镜头”之美及美式政府的虚与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