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5后”六大婚庆消费新浪潮

2022-03-17 16: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论在消费的渠道、形式还是态度上,95后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潮流,这不仅给商家、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相关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技术和媒介环境影响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即 “95后”),其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迁。

如今,95后已是婚庆市场的主力,纵观中国婚庆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以20-30岁的年轻消费者——也就是Z世代为主,占77.9%。

而随着首批“00后”男性已满足法定结婚年龄的门槛,他们甚至开始接棒90后、95后,逐渐加入“被催婚”大潮。很显然,未来10年,“00后”将成为婚嫁市场的中流砥柱。

他们个性鲜明、注重体验,愿意追求尝试新生事物,如今,已逐步成为未来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引领着消费新潮流,还展现出新一代“消费担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

这种态度已然散布至世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投射到Z世代的恋爱、婚姻关系当中,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婚庆行业的发展趋势。

Z世代的婚恋观:

竞争激烈、时代变迁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掌控自身命运、获得自我发展是他们的强烈愿望。Z世代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烙印。

在婚恋观上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爱情与婚姻不是面包,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单身也好,结婚也好,人生不能将就”“有趣的心灵和好看的颜值,缺一不可,宁缺毋滥”“先把自己发展好,不想只为了结婚而四处相亲”……Z世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兴趣和目标,爱情与婚姻对他们来说不是必需品。

他们重视婚姻,也正视婚姻。39.6%的Z世代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爱情,26.6%的Z世代认为对于不合适的婚姻要勇敢放弃。Z世代对婚姻有更多的要求,心动的感受、共同的爱好、年龄、未来规划都在选择婚姻时占据了50%以上的关注。

同时,Z世代对生育的态度没有上一辈积极,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自我的发展和成长。调查显示,仅43.1%的Z世代对生育持有主动态度。

对于Z世代来说,爱情与婚姻是生活,但生活不只是爱情与婚姻。他们依然憧憬着爱情与婚姻,但也会因为自身发展而搁置爱情与婚姻,这种矛盾的行为也是Z世代的独特之处。

Z世代的消费特征:

消费全面线上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Z世代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迁移至网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网民(大多是Z世代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0.4%)。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Z世代网民月均上网时间为174.9小时,比全体网民平均水平多出24.8%。

时刻在线的生活方式带来Z世代消费行为的全面线上化。在消费之前,Z世代习惯先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消费决策建立在充分透明的信息基础之上。

麦肯锡对将近3000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55%的Z世代将品牌官方社交账号作为重要信息来源,44%的Z世代将网络博主、网红的意见作为影响购买的三大因素之一。

婚礼纪潮婚节数据显示,潮婚节的直播间成为95、00后备婚新人新种草机,79%的新人通过直播完成“种草攻略+挑商家+享服务+下单”全链路;而平台的海量婚礼灵感和商家案例依旧是65%的新人找攻略、灵感的重要来源,结婚新人可以在这里获得相应的攻略,评论及发布结婚问题,也能快速对比、挑选和购买心仪之物。

小红书数据表明,整个婚嫁行业在站内的搜索流量呈大幅上涨趋势,同比2019年,搜索量级增长2倍以上。小红书成为越来越多婚嫁需求用户的消费决策入口。

在线上备婚平台,消费者更偏爱在“买”之前先“逛、看、比”,货比三家,寻找丰富的结婚好物种草,辅助决策;在“买”之后“晒”出“爱”的心得,完成从种草到购买再到反馈的全链路结婚体验。

Z世代乐于在线上分享消费体验,形成“电商晒单评价、主动分享、社交网络分享”的行为链。他们贡献了大量的网络评论。

北师大调研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95后”Z世代消费者在收到网购商品后会晒出或者评论商品,有36%的人愿意向朋友分享线上商品和店铺,这比以往代际人群高出10个百分点。

崇尚“悦己”、热衷体验消费

有数据显示,获得乐趣是83.75%的Z世代在消费时考虑的因素,且在所有消费目的中位列第一。这说明Z世代已经不满足于实用目的的基本生活消费,取悦自己成为Z世代消费的第一动力,以消遣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消费迅速成为Z世代消费结构的重要部分。

对于大部分Z世代来说,“结婚花钱取悦自己才最重要”。现在的新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礼,也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精心准备,更看重婚礼当天自己的幸福体验。

Z世代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前卫的时尚感、精致的仪式感是Z世代情有独钟的设计风格,对他们而言,消费收获的快乐和消费代表的意义高于消费品本身的功能效用。

同时,他们也愿意追求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愿意为获得“不同的体验”而买单。

在他们的整体消费支出中,体验消费显然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或者说,体验式消费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Z世代已经成为重视体验多于拥有物品的一代人。

追求极致便利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Z世代对此早已习惯,普遍追求极致便利的消费体验。

追求极致便利在时间上体现为要求更快的速度,其次也体现为付出更少的体力和精力,轻松享受生活。

当下,95、00后备婚新人的结婚消费需求痛点是完成从结婚小白快速扫盲、识别并满足自己的需求,到实现一场幸福感的婚礼的全链路结婚体验,新人希望更方便高效地完成“一站式备婚”。

婚礼纪平台大数据显示,“极速备婚攻略”、“婚礼发言模版”等关键词,用户搜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快节奏也催生了结婚统筹师这一新兴职业,2019年结婚统筹师预约量同比增长高达218%。

他们通过为新人提供一站式贴心专业服务,越来越受到新人的追捧,成为新时代“结婚包办专业户” 。

越来越多婚嫁企业也开始在转型升级,一站式婚礼堂正在婚庆行业发展中不断涌现。

追求“质价比”

在商品选择上,Z世代重视创意和美感,同时也强调功能和质量。他们追求“质价比”,消费决策受“创意”与“质量”双重影响。

美观不是Z世代衡量商品的唯一准则,在影响Z世代消费的所有因素中,商品功能和质量以85.74%的比例位居第一。这说明商品本身的功能性和高质量仍然是留住Z世代消费者的最根本保证。

也就是说,Z世代是个性鲜明又聪明理智的消费者,因循守旧的商品不会获得Z世代的青睐,只讲“新意”却不真诚的商品也会被Z世代淘汰。

随着他们加入备婚行列,个性化、品质化成为结婚新趋势,准新人对品牌和产品的选择更细致。有商家表示,现在的新人由追求“性价比”转变为更注重“质价比”,他们知道自己婚礼的诉求,促使商家不断在婚礼模式上进行创新。

《结婚产业观察》创始人郑荣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曾提到:通过近几年的分析来看,质价比成为新的关注点!95后的婚礼筹备更加个性时尚、更加多元,价格已经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体验感、个性化、高品质才更重要。

偏好国货国潮

国际品牌曾经是舒适、现代化、高品质生活的标志,但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改变。Z世代对国货国潮的偏好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Z世代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是他们偏好国货国潮的心理基础。更丰富的资讯、更开阔的眼界让Z世代不容易对国货产生偏见,更少地盲目追求国外大牌。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将属于我们「中国式的浪漫」挥洒得淋漓尽至,无论是以二十四节气和古诗词结合的倒计时,还是迎客松的开场对应折柳送别的闭幕,无一不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底蕴。

纯中式婚礼也不再是对长辈们的妥协。在婚礼类型的选择上,中式传统婚礼成为人们的首选,有数据显示,41.5%消费者会选择中式传统婚礼,95后新人更加偏向中式嫁衣。

同时,势头正盛的国潮风兴起,婚礼形式也展现出多元化局面,涌现出民族特色等等其他风格。

注重品牌人设

Z世代在在消费中也看重品牌的人设。对于他们来说,品牌不只是商品品质的担保,更是拥有特定“人格”的主体。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影响Z世代选择商品的因素中,品牌的气质和理念以43.92%的比例占据第二位,仅低于产品本身质量和设计。可以看到,Z世代不仅消费品牌的产品与服务,也消费品牌代表的气质和生活方式。

在品牌行为方面,85.64%的Z世代认为品牌的道德行为会影响自己对其的选择。也就是说,言论与行为符合Z世代道德价值观念的品牌才容易被认可。

尽管对品牌的考察更加严格,但Z世代的品牌参与度也更高。Z世代乐于帮助自己认可的品牌进行宣传,甚至主动维护品牌利益。调查数据显示,37.63%的Z世代愿意为自己支持的品牌发声。用品牌消费表达个性和态度,是Z世代独特的消费观。

总结

不论在消费的渠道、形式还是态度上,Z世代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潮流,这不仅给商家、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相关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理解Z世代的人生态度,尊重Z世代的消费习惯,以良性消费引导Z世代,是顺应时代浪潮的必由之路。

根据z世代的消费特征,结婚商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个性化、多元化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2、注重消费体验,发展体验经济

3、消费便利化的趋势将持续强化、“一站式”更受青睐

4、注重国潮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5、加强品牌培育,持续提升产品品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