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轧钢状元荣彦明:立足本职工作 传承冬奥精神

2022-03-16 1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中心“鸟巢”完美上演。国旗入场环节,小号声嘹亮,一曲悠扬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现场回荡。176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分列两排,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他们手手相传的托举中,向着旗杆稳稳前进。升国旗奏国歌,祖国的五星红旗在世界面前尽情飘扬。这一刻,全场沸腾,世界沸腾。

参与国旗传递的每一位身后都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他们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来自曹妃甸的全国劳模、轧钢状元荣彦明便是176名国旗传递者之一。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时候,我仰望着在旗杆上飘扬的国旗,感到心底有阵阵暖流涌过。”尽管在开幕式之前已有过排练,可现场传递的那一刻,依然令人激动到难以形容。荣彦明说:“作为一名一线钢铁工人,我很荣幸能够以一名演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双手接过五星红旗时,我内心无比的激动,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暗暗下定决心: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脚踏实地,以工作室为平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用科技创新点燃首钢高质量发展引擎,为把京唐公司建设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钢铁厂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为首钢京唐一名精轧操作工,轧最好的钢,以自己的技能报国,是荣彦明矢志不渝的追求。

01

从夏奥开始,在冬奥升华

14年前的2008年,一场精彩绝伦的夏季奥运会让中国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这时的荣彦明,还是一个刚入职首钢京唐的新人,手里捧着笔记本,恭恭敬敬地站在控制室一旁,认真看、仔细记……

七八十平方米的控制室里,十几台显示屏悬在半空。显示屏上一片热火朝天:钢坯从轧机一端送入,在滚滚烈焰中变薄变实,转眼间成为相应规格的带钢产品。

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被镜头捕获,传送到控制室里,任何细微异常都逃不过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他们目不转睛盯着电脑,时不时抬头看看屏幕,低头按下台面上的按钮,偶尔小声交流几句。在他们的蓝色工作服上,左胸口处红色的“首钢京唐”几个字格外打眼。

对刚刚21岁、初出茅庐的荣彦明来说,小小的按钮上,有太多的疑惑和未知,他为此着迷,又有些恐慌。

14年的时光转瞬而过,当时的年轻人变成了坐在操控台前的“老师傅”。与轧机生产线朝夕相伴的时光,淡去了最初的兴奋与惶恐,化成一座座奖杯、一项项荣誉——

22岁被评为首钢京唐公司“青年创新标兵”;

25岁获得“首钢技术能手”称号;

27岁当上“首钢劳动模范”;

28岁成了“北京市劳动模范”;

33岁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35岁代表钢铁人站在了北京国家体育场的中央......

十多年前,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首钢搬迁到曹妃甸,荣彦明的职业生涯也从夏奥的2008年开始。春去秋来,他与轧机生产线朝夕相伴,从2250热轧产线到MCCR多模式全连续连铸连轧产线,划出了一道明亮有型的轨迹。

直到冬奥,荣彦明代表钢铁人,代表首钢京唐,代表曹妃甸人,在冬奥会的开幕式现场,在实现人生成长的一个又一个跨越中,仍未停步。

面对光灿灿却又沉甸甸的荣誉,荣彦明深有感触:“毕业参加工作,恰逢其时,正赶上首钢搬迁调整、走出北京,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首钢京唐公司是渤海湾的一颗明珠,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梦工厂。在这里体现人生价值,岗位圆梦,就要苦心志、劳筋骨,长本领、精操作,赶先进、超先进,轧出最好的钢。”

02

轧最好的钢,挑最重的担

懂行的人都知道,浇铸好的钢坯通常有230毫米厚,通过粗轧轧到29到60毫米,精轧工要将粗轧后的钢进一步轧制到25.4毫米以下的厚度。基于此,业内人士有个共识,热轧生产有两难:一厚一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轧厚板材,表层和中部金属结构组织难均匀;轧薄板材,板型难控易轧废。

中石油中俄东线X80管线钢,厚度为21.4毫米,技术参数十分苛刻,需要在-30℃以下的环境里进行落锤冲击实验,要求冲击力为4500吨时不发生脆裂。生产操作中,荣彦明严格控制精轧入口板坯温度,细致调整,使轧制力、电流等达到设备设计的最佳极限值,轧制的板材内外部金属结构组织均匀,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某薄规格防爆钢,厚度仅1.6毫米,宽度却达到1175毫米——宽厚比越大,轧制时板坯越容易跑偏,轧制的精准度越难控制。荣彦明和团队成员通过控制板坯头、板坯尾温度,采用快冷技术、增大变形抗力等组合拳,避免了板材轧制跑偏、起浪、甩尾和堆钢等问题,轧制实验一举成功,填补了国内同型号热轧产品生产的空白。

工作越久,荣彦明在同事间的名声越响亮,哪里有难轧的钢,哪里就有荣彦明的身影。他的技能也越来越精湛,高强度汽车用钢、集装箱板、汽车外板……多种规格产品的首次亮相,都经自他的手,有的产品还拿下中国冶金钢铁企业特优质量奖。

在荣彦明的信念里,不仅要轧出最好的钢,还要轧好每一块钢,挑好每一个重担。

马口铁冷轧板薄如蝉翼,用于制作可口可乐等饮料易拉罐,被世界冶金业内人士誉为“钢铁之花”。该产品对板面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哪怕出现针尖大的细眼,厂家都要退货罚款。这个任务交到了2250热轧生产线上,几经努力,生产团队将成材率逐步稳定在了98%左右。

成材率攀升到98%,已是国内先进水平,再往上提升,就像在优秀运动员100米冲刺成绩上再提高0.1秒,难度可想而知。在荣彦明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轧制薄规格马口铁冷轧基料的操作日渐精进,成品卷轧废率、质量缺陷率、客户不满度等锐减,成材率再次爬坡上升0.29%,每年可增加效益1260万元,制造成本降低到每吨178元,达到国内钢厂领先水平。

2018年,荣彦明迎来了新挑战。

首钢京唐公司建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MCCR。困难和挑战显而易见。

其300多万个零部件全部刚性连接,哪怕一个螺栓松了、0.01毫米的操作误差都会导致生产事故,全线停产。由于是世界首条,毫无经验可借鉴,调试过程异常艰辛。荣彦明成为拓荒队成员之一,“干了这么多年,轧了好几万吨钢,依然碰到很多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许多解题方法需要突破性的思考。”

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日子里,为了吃透每一个技术细节,荣彦明与同事们夜以继日扑在生产线上,研究摸索,反复尝试。白天盯在现场,保证设备稳定,晚上对调试方案反复斟酌甚至推倒重来,24小时连轴转更是家常便饭。最终快速变厚控制、负荷分配等一系列外方专家都难以破解的技术难题,被他们逐一攻克,生产线运行趋于稳定。

2020年6月,MCCR生产线完成达产目标,7月全面盈利,8月实现产量、效益双突破。

03

让一个荣彦明,变成许多个荣彦明

干精轧不易,干好就更难了,时间的磨砺和经验的积累,让人才培养越发紧迫。

因为懂得多,实战经验丰富,荣彦明身边的同事一有拿不准的问题就找他询问。为了更好的帮助职工解决问题,他经过6个月的总结、提炼、验证,编写出热轧板带轧钢操作法应用于职工培训,大幅缩短了新职工操作技术培养的周期,实现职工快速上岗,被公司命名为《荣彦明最佳轧钢操作法》,获得公司职工最佳操作法一等奖。

不过,一花独放不是春,荣彦明想发挥引领作用,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

2019年MCCR产线建成投产,急迫需要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轧钢工。可MCCR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4岁,大都是近两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探索厚度1.0毫米以下的设计极限规格,开发更多新品种的过程中屡遭失败。每次失败过后的分析会,大家都无精打采,沮丧失落。

“没关系,又长了一次经验,都会有这个过程的。”荣彦明深知,团队整体技术实力的提升对于完全驾驭新产线至关重要。他默默下决心:一定要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操作团队。

编规程、定制度,班上练操作,班下补功课。为了加快MCCR轧钢人才培养,荣彦明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同事,培养了11名优秀的轧钢工。

2020年荣彦明创新工作室落成。多媒体教学设备、3D虚拟操作、3D全景模型展示......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帮助荣彦明在人才培养和经验传承上更加快速,更加有效。

如今,荣彦明的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支撑产线调试和生产的能力,在解决提拉速等技术难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扎实的操作,红锈、塔形等质量缺陷也得到有效控制。

钢铁人需要荣彦明,可他自己深知,钢铁人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荣彦明。所以,为了一个更好的首钢京唐,他情愿把自己变成了大家。

十四年如一日,荣彦明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就像他在冬奥开幕式中做的那样,在追逐用科技创新点燃首钢高质量发展引擎的钢铁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一定有他手中传递出去的一份力量。

记者:刘叶

原标题:《轧钢状元荣彦明:立足本职工作 传承冬奥精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