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指导员所在单位面临调整“心里没底”,妻子来电迟迟不敢接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脖子以下”改革的推进,不仅重塑了人民军队的编制体制,更重塑了每名军人的思想。面对重大变革,官兵不可避免地会犹豫、徘徊、等待、观望……而这些因真实而闪耀的思想火花,在苦痛之后的思想升华,恰恰成为改革进程里中国军人思想的生动写照。从即日起,本版推出“‘脖子以下’改革一线见闻·解析官兵‘活思想’”系列策划,感悟改革当口部队官兵的担当与情怀。
“丁零零……”
时针指向晚上10点,5月底的一个静谧夜晚,第77集团军某旅指导员尹德健看到妻子的来电显示。每晚定时的热线私聊,是他俩缓解长时间两地分居相思之苦的唯一手段。
然而,看着手机屏幕上闪动的来电提醒,尹德健却迟迟没有摁下通话键。他知道,两人的聊天话题必然涉及妻子长久以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你去哪儿,定了吗?”
究竟去哪里,尹德健自己心里也没底。随着“脖子以下”改革全面铺开,尹德健所在单位面临撤并转改等实际情况,从确定单位移防的那天起,他的耳畔便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
更重要的原因是,尹德健不知该如何开口。2年前,小两口就将买车纳入奋斗计划,目的就是方便她来队探营。为尽快实现这个“小目标”,妻子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省吃俭用不说还主动加班,就是希望能够多挣一些……然而,尹德健能够预料,他的“越走越远”势必会让这个目标落空。在没有找到恰当方式让家人平和接受现实之前,他宁愿选择闭口不谈。
电话铃声骤然断掉,在手机屏幕上留下未接来电4个小字。回过神来的尹德健立即拨了回去。电话接通,尹德健早就听不进妻子嘴里的琐屑小事,只是机械地应和着,心里琢磨的却是在妻子问及去向问题时,如何能够再一次用谎话“蒙混过关”。
“有些事情,不知道要比知道的好,晚知道要比早知道的好。”挂断电话,尹德健长舒一口气,向记者吐露内心的真实心声:于他个人而言,改革带来的阵痛算不了啥,不管怎么改他都会好好干。而让尹德健矛盾与痛苦的,恰恰是他不知道在改革尘埃落定后,如何将结果告知身后的家人。他太害怕这个新组建不久的温馨港湾会因此产生变故,也太害怕因家庭的压力而提前结束军旅生涯……
采访中,与尹德健一样面临相同纠结的官兵不在少数,特别是在连队主官这一群体中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事业的爬坡期,改革所带来的更多机会、更大舞台让他们不愿轻易转身离去;而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刚刚结婚生子,正是需要费心巩固关系、经营家庭的时候。两头的相互“撕扯”不得不让他们编造一个又一个善意的谎言。
前些天,尹德健得到消息,有孕在身的妻子有流产迹象,已被送往医院。他赶紧请假踏上归途,在短暂的团聚时光里,尹德健使出浑身解数弥补作为丈夫的亏欠。不同于热线私聊,当尹德健第一次以面对面的方式去回答那个让他一直“难以启齿”的问题时,知冷知热的妻子紧紧地拉着他的手,撂下一句话:“别怕,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扛……”
此后,妻子的电话里没了“你去哪儿”的追问。细细想来,尹德健也豁然了:改革征程中充满未知,可不论走向何方,只要心中珍藏着对彼此的爱,就定会在不确定的漫漫征程上平添几分前行的勇气。
记者手记
“如果是你,你忍心将自己最爱的人的美好愿景亲手撕碎吗?”这是采访中,尹德健反问记者的一句话。
2008年,当时还是战士的尹德健与战友们奉命执行抗冰保电任务。在架设电网开辟通道过程中,一棵30多米高的大树挡住去路,按施工要求需立即砍断。就在砍伐过半大树即将倾倒之际,突然,大树倒下的方向走来一位70多岁的侗族老乡。危急关头,尹德健一个箭步把老人推开,自己却倒在了大树之下。就在当年,他被原成都军区授予“舍己为民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一个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钢铁战士,为何面对家人心生胆怯?
军人自有军人的担当,当阵痛来临之时,他们本能地选择自己一个人扛。然而,改革洪流所裹挟的不仅是每一个军人个体,还有其背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
我们期待着尹德健能够带着家人的祝福,在改革征途中走得更加踏实、更加坚定。我们也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有关部门能够助其一臂之力,可以是致亲人的一封公开信、一通电话、一句问候等等,让他们在面对家人时多一些温暖和底气。
(原标题为《 妻子来电他却迟迟不敢接起——第77集团军某旅指导员尹德健的内心纠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