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好声音 | 姜希猛代表:大力推广应用气凝胶绝热节能新材料

2022-03-15 19: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我国100多亿吨碳排放总量中,工业占比超过70%,发电热力、能源化工、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高热耗产业在工业能耗中的占比超过70%,仅工业热能损耗就远超过建筑能耗和交通能耗。

通过高效的绝热节能来降低生产中的热能损耗占比,是提升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但绝热节能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去年就建议推广并发挥气凝胶材料的节能作用。经过一年的调研和思考,今年全国两会上,姜希猛再次呼吁社会关注绝热节能、大力推广应用气凝胶新材料。

提高节能要求 加强第三方监管

姜希猛说,至少10%的工业高温热能损耗是可以通过应用新型气凝胶绝热材料而实现节约的,但肯为节能多投入的企业并不多。

高温管道和设备的热能损失占工业能耗的15%以上,至少占国民总能耗10%以上。而选用气凝胶绝热毡,管道绝热层厚度减为原来的1/4~1/3,大大降低绝热层蓄热量,使管道散热面积减少35%~40%,散热量至少降低50%。保守估算,气凝胶绝热材料的全面使用可以降低40%~50%的工业高温输送热能损失,节能量占工业整体能耗的8%~10%、降低全国能源消耗5%以上。

虽然气凝胶绝热材料能带来可观的节能减排效益,但在市场中的接受度不高,150℃以上适合使用气凝胶的高温装备和部位实际使用率不足1‰。一是气凝胶绝热材料虽然具有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但价格较高,对以“最低价中标”的工程环境来说推广较为困难;二是为了低价中标,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非标产品开始占据市场,不但限制了产品的应用也影响了用户评价;三是现有节能评价验收标准较低,对高效节能材料的应用动力不足。

姜希猛建议,一是提高工业设备及管道的设计和验收标准。如GB 50264—2013《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尚不能满足当前发电、热力、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的节能降碳要求,需要增加更高的节能要求,对现行的绝热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加紧提升修订或增补编制;二是应对能源、热电、化工等重点行业的高温设备和管道实行5年以上的长周期热损监控和第三方监管核查,完善项目建设能耗后评价机制;三是加大对工业绝热节能的科普宣传力度,正确认识绝热节能的重要性;四是做好气凝胶绝热材料的应用示范、评价和推广工作;五是尝试在检测和计量标准完善的时候,对绝热节能增加的投入和收益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如使用气凝胶材料降低管道热能损耗,材料投入和产生的节能量可用来给企业抵税,引导企业主动增加节能投入。

完善行业标准 打造产业生态

姜希猛说,中央有关文件鼓励和支持气凝胶产业发展,足以显示国家对产业发展的重视,但气凝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亟待引起从业者的重视。

气凝胶纳米绝热材料因其有益的理化特性,被公认为最佳的绝热材料,而且气凝胶材料的推广和使用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着重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通知中第21条明确,推动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通知第七部分第4条中指出,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的研发。12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第六部分第1条,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

但从产业发展现状看,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市场端鱼龙混杂,2021年市场上不合格产品较多,严重影响气凝胶产业合理有序发展;行业标准亟待完善,原材料、行业准入、工厂建设、环保、应用验收诸多标准缺失,造成行业鱼龙混杂;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大大小小的气凝胶企业几十家,80%以上都是小规模,生产粗放、自动化水平低、供应链掌控能力差、企业竞争力不足时只能靠低价抢市场;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特别绝热工程设计和验收普遍采用经济性导向而不是节能导向,好材料不如低价格,而企业采用低价中标采购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节能降耗,应增加项目的绝热节能投资预算、完善项目后的绝热节能后评价。

姜希猛建议,一是完善行业标准,打造产业生态。“十四五”期间加紧气凝胶产业各环节的标准制定和补充,如原材料、行业准入、工厂规模、环保排放、用人用能、职业健康、项目设计验收、节能计量、寿命跟踪等。真正实现气凝胶产业评价有科学依据,使气凝胶产业真正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产业生态。二是实现产业数据共享,加强市场监管。气凝胶企业的生产、采购、能耗、销售等数据的不真实、不透明,管理部门“灯下黑”不利于气凝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希望建立工商、税务、经信等部门的行业数据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适当公开,便于加强行业监管沟通。三是提高准入标准,加速行业整合。小规模、分散、粗放发展都是不利于行业健康的,应当明确行业规模化以上企业的准入标准,应鼓励优势企业进行产业整合,落后产能退出。四是加大示范推广,长期评价跟踪。投入专项资金在发电、热力、冶金、能源、化工等高热耗领域的气凝胶绝热节能示范。

气凝胶在锂电池安全防护领域大有可为

姜希猛说,锂电池存在一定的热失控安全风险,需要提高电池安全标准、充分发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作用,提高锂电池的使用安全。

依据国家“双碳”战略布局,电动汽车的发展是发展绿色交通的必由之路。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每年新车上市约330万辆,到2025年将达1000多万辆,到2040年每年产销将接近3亿辆。虽然发展新能源锂电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但截至目前,还无法完全解决锂电池热失控的安全问题。据2019年和2020年的不完全统计,每年电动汽车发生起火安全事故超过100起,其中7、8、9月占比最高。

姜希猛建议,一是继续提高《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301)中“电池系统发生热事件报警到热失控发生”的时间要求,从现在的5分钟提升到15分钟以上。同时,加紧制定高标准的“化学电能存储用锂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强制标准;二是充分发挥气凝胶的隔热防火功能,加速气凝胶在锂电池安全防护领域的推广应用。气凝胶兼具阻燃性能高、体积轻及用量少的特点,成为动力电池电芯隔热材料的最佳选择,目前已经被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厂家所采用。自2020年气凝胶电池隔热片在动力电池领域逐渐推广应用以来,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事故得到有效降低。但截至目前,气凝胶在此领域还没有做到全面覆盖,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推广力度,让高性能的气凝胶材料提高锂电池安全热防护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3月14日11版

中国建材报记者:吴跃

责编: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韩凤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