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如果你是文物古迹爱好者,可能会知道网上活跃着一支叫“华古”的团队。他们的网站“华夏古迹图”,以及同名的手机应用和小程序,标注了全国近400个地市的国保和省保文物地点,几年来帮助了无数爱好者寻找古迹和共享资料,也使得他们找到了更多的同好。
就在今年3月,华古团队刚刚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本书《寻迹南京》,用他们多年来寻访遍南京文物古迹的成果,做出了一本漂亮、实用的南京文保手册。
作为六朝古都和明朝故都,南京诚然拥有许多古迹,有些大名鼎鼎,但有些就在你身边却不被发现。而本书便以它的39条旅行线路所串联的200多处文保地点(算上规划中的有300多处),用简明详实的介绍、清晰完整的图片,以及开放时间、导览等攻略式信息,不仅呈现出南京作为古都的全貌,也让人“蠢蠢欲动”,想要一一造访。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采访了《寻迹南京》的主编王腾。作为南京人和华古的早期成员,他与我们分享了成书过程背后的故事。
寻迹南京:南京重点文保导览手册华古南京团队/著;南京出版社;2021-12
澎湃新闻: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华古团队和你们的工作吗?
王腾:华古的全称是“华夏古迹图”,它是一个“互联网+文物古迹”的数据平台。2014年时,因为我们在南京的几个朋友都有去野外看文保的爱好,而我们又都有共同的精神导师:八十年前朱偰先生和他写作的“金陵考古三种”——《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用了两年时间,几乎利用所有的周末,把南京和周边地区的文保,像普查一样,一个个地看过来。
朱偰先生
就这样,我们手头就有了许多文保的地点信息和图片资料。因为南京很多文保地点散落在郊区,不大好找,所以我们就想,如果日后有其他爱好者去看,我们可以共享这些资料。团队里正好有学计算机的,比如创始人邵世海,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我们就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叫“金陵文化遗产”的的网站和手机应用,这是华古的最初形式。大家都觉得很好,推广开后,各地的朋友都来问我们,是否可以开个端口让他们也可以做?就这样,慢慢推广到了全国。
2014年,华古成员在测量南朝陵墓石刻
目前,我们华古平台有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和小程序,大家可以用它“按图索迹”地导航、打卡、分享图片和资料。它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点,一是它非常适合发现你身边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普通市民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小区或上班地点附近,居然就有一些他们很多年以来经常路过,但不知道的文保单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希望大家去保护和关注身边的文物,更了解我们身边的城市,做好本地化的文物普及。
此外,如果你去外地短暂出差,可能会有一个半天到一天的空闲时间,也可以打开华古,看看酒店附近有些什么,迅速做一个行程规划。
手机应用上有很详细的古迹介绍
澎湃新闻:《寻迹南京》应该是华古团队推出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使你们想要做一本书呢?书的内容和手机应用有何区别?
王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古受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退休了,有时间可以到处走走。但他们中有些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希望能有一些纸质媒介。
此外,由于我们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贡献内容的共创平台,经过七、八年积累后,数据平台的内部资料已经非常丰富。比如华古有一个功能叫“足迹”,等于是一个文物古迹的朋友圈,大家去到某个文物点,可以留下照片和当时的想法。慢慢的,我们发现这个功能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这个文物的变化,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影像,以及文字上的一些资料积累。我们就想把这个好好利用起来,系统性地整理,归纳总结,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城市的文物古迹。所以,我们就开始做寻迹城市系列,因为华古的大本营在南京,所以第一本就选了南京,实验一下这个方式是否可行。
“足迹”提供了时光机功能
澎湃新闻:南京是六朝古都,有非常多的文保资源,那它的文保分布和保护情况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吗?
王腾:南京在六朝、明朝和民国时期的文物留存最丰富,来南京要么看城墙,要么看六朝石刻,要么看民国建筑,这些基本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了。而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也非常好。在文物局网站上,可以查到大部分文物的资料和位置。
不过,有一些郊区的文物,特别是古遗迹,地表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痕迹。它要么就是回填了,要么是一些土丘。要找到这些文保就有点困难,可能需要问当地的人,这些地方也是我们规划的重点,用我们的导航功能都可以找到。虽然很多地方最后100米是土路、小路,但根据我们的标注都能找到。
澎湃新闻:书中还设计了39条旅游线路,可以介绍一下设计思路吗?
王腾:《寻迹南京》不仅是本精美的图册,我们也希望它是一本工具书,可以让人带着它走访,所以我们在规划时就在想,怎么把南京的线路组好。南京有5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就用它们来串联,把南京划成40个片区,用每个片区的国保(六合区没有国保,我们就加了一件省保)来带它周边地区的省保、市保、县保。每个片区可以用半天到两天时间刷完。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把整个南京覆盖掉。
书中设计的区域平面图
澎湃新闻:对拍摄的图片有什么要求?如角度,季节等。更注重全景还是细节的呈现?
王腾:很多喜欢文保的人都是摄影高手。我们当时征集这个图的时候,投稿可能有一万多张,最终选图六百多张。其实这个过程也比较头疼,有的人技术不是很好,或是像素低,或是手机摄影没法用。最后我们就想了好几种方式,其一是所有文保必须有航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大量地补了很多航拍,让大家对文物有一个“上帝视角”的整体认知。
航拍阳山碑材,可以提供平时看不到的全景角度
而小细节如何体现呢?我们采取了夜拍的方式,通过闪光灯把周围环境变暗,突出主体,效果就像是把文物挪到摄影棚里去拍,可以看到平时白天去现场,因为光线原因看不清楚的许多细节。
夜拍的方式可以展现更多细节
我们还大量地选取了不同时间段的照片,好比说下雪、红枫、朝霞晚霞……因为大多数人受制于条件,很少有机会在不同的时间看这些文物。
方旗庙失考墓石刻
澎湃新闻:从策划到成书,遇到过哪些挑战?
王腾:最开始的时候,对整本书的定位,它的受众是什么,大家没有统一的意见。比如最早我们想给那些刚刚对文物古迹有点感兴趣,但是还没有地方入手的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小小的入口。但很多朋友觉得这个太浅显,不太能体现“时光的沉淀”这个想法。但最后我们还是排除万难,统一意见,觉得本书的受众不该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的成果,最终目标是让更多人喜欢它,更多人了解它。所以还是选择了相对浅显,类似科普的模式,希望大家看到美丽图片的同时,可以喜欢上文物古迹,并对文物保护有更深了解,一步步进入这个圈子。
澎湃新闻:书里出现的文物,有在你们走访时和成书时,保护状态发生变化的吗?
王腾:对,我们对此也非常留意,即便是到了马上要付印的时候,还更换了几张图。因为南京的这个城市的拓展也是蛮快的,对很多文物的保护,文保部门也是在尽心尽力。好比说六朝石刻,有二三十件。其中有几个正好在我们出书期间抬升了,就是本来半埋在土中,后来挖出来,还做成一个小公园,于是我们就把它之前和现在的样子都放在了书里,让大家通过本书,看到多年来的逐步变化,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左图:抬升前的萧暎墓石柱,右图:抬升后的萧暎墓石柱
澎湃新闻:接下来还会推出新的城市系列书籍吗?
王腾:地区系列里,我们今年是一定会出《寻迹北京》的,西安的也马上准备开始。华古有六十多位“领主”,每位领主负责一片地区,编辑工作也会由他们来牵头,带动当地的爱好者来共创,这样也是非常良性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会推出第二个专题系列,比如帝王陵墓、城墙、石刻石窟等。今年我们的重点可能放在陵墓上,会从寻迹帝王陵中的汉代、唐代、宋代陵墓这些做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