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空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生活在郊区
5月12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的《同舟共济》的演出刚刚开始,有一波学生才陆陆续续走进大礼堂摸黑找座位。这些学生刚刚从33公里以外的嘉定校区坐校车赶过来看演出。
这一天的校车在17点25分从嘉定校区出发,到达四平路校区时已经18点55分。看完演出是晚上21点15分,与慢悠悠的在本部生活的同学不同,嘉定校区的同学急匆匆地走出大礼堂,赶去上车地点,回到嘉定校区时已是晚上10点15分。去四平路校区看一场演出来回路上要花费至少3个小时。然而这只是嘉定校区同学进城所需最少的时间:有校车直达,不用换乘,而且路上几乎没遇到堵车。
所以,在同济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其实应该叫做“黄渡理工大学”。而嘉定校区的同学们都会戏谑说,四平路校区是“别人家的同济”。然而,在外来参观人的眼中,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景色优美,环境优雅的学校。为什么每天在其中生活的同学会和偶尔来参观的人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当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跟一个空间发生紧密联系的时候,很多关乎生活的空间品质的不足就会显现出来。
出门不便,进城不易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市西北的嘉定区,距离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广场29.4公里,据高德地图估计,需要公交1个小时30分钟以上。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59公里,需要公交2个小时30分钟以上。所以,一般嘉定校区的同学出行都是预计单程2个小时,往返4个小时。
这意味着,当同学想要走出校园跟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就需要同时承担往返4个小时左右的交通成本。
同济嘉定校区到四平路校区的路线图。本文图片均来自作者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到四平路校区的交通路线。可供选择的路线一般有:定班车(校车的一种类型)、北安跨线、短驳车+地铁,三种交通方式中定班车最为方便,不用换乘,用时较少,但是时间较为固定,一天只有三班,周末缩减到两班。北安跨线时间较短驳车换地铁快,但是同样发车间隔大,一小时一班。
或许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可以依靠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解决,但是文化艺术等讲座却不得不去市中心。当然学校有时也会适当把一些活动放在嘉定校区,但是活动的频率和种类远少于四平路校区。当然更不必说,四平路校区的同学可以轻松获取到学校周边的其他文化资源。
连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和四平路校区有校车和公交——北安跨线。连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和上海市区的公交有北安线。两条线路都是普通公交,但是由于普通公交受到地面交通情况影响,时间可靠性较低,同时各个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也不方便,所以大部分学生出行会优先选择地铁。
然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到地铁站之间的距离让人头疼。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周边地铁站有两个:上海汽车城(距离校园3公里左右)和昌吉东路(距离校园2公里左右)。在这个距离尺度下,步行回学校一定不是首选。在上海汽车城,可以选择坐学校的短驳校车(平均1小时一班,周末和节假日会有缩减),或者选择坐公交车北安线。但是由于这两种方式的运营时间固定且频率少,地铁站附近的黑车就应运而生。
各个接驳方式对比从以上图表的对比来看,短驳车是接驳的最好选择:免费且花费时间短。但是,短驳车的发车频率却不如人意。
校车发车频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早上7:00和晚上18:00-20:00,校车在9:00-17:00时段,几乎是两个小时一班。公交车与校车情况相似,发车频率低且不稳定。此时,出发时间受约束较小的自行车成为同学的备选方案之一。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后,很多学生会选择骑共享单车到昌吉东路地铁站(单程需要10分钟左右)。这种交通方式,出发时间较为灵活,同时弥补了步行到地铁站时间太长的缺点。但遗憾的是,目前共享单车在同济嘉定校区内并不是很普及,经常会遇到找不到车的情况。
同时,郊区骑行在空间品质也差强人意,从上海汽车城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主要在曹安公路骑行,机动车道上时常有大货车通过,同时非机动车道以电动自行车为主,还需要上坡下坡途经曹安公路23号桥。从昌吉东路回到学校的骑行环境也相差不多,但道路两边的绿化覆盖率高,不用骑车上下坡。
左图:昌吉东路,原本学生骑车去昌吉东路地铁站的小门,从5月初开始被封锁,目前需要绕道更远的距离进出校园,平均骑行时间增加5-7分钟左右。右图:曹安公路,从同济大学到上海汽车城地铁站中间要经过曹安公路24号桥,需要骑车爬坡当然,最后迫不得已还可以选择便捷又快捷的“黑车”,只是费用较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内部,也有一种“保安车”服务。因为学生的外出需求,促生了学校里有车的保安师傅会提供随叫随到的类似于“出租车”的服务。这种服务已有约定俗成的价格,一般到虹桥火车站单程80元(一个车可以坐4-6个人),到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上海汽车城单程15元。
空间尺度大,无法交流
对于公共空间的尺度,扬·盖尔的建议是:城市需要小一点的空间(always make space smaller)。然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却是竭尽可能地提供大的公共空间。曾经有学生之间流传着无从考证的段子,嘉定校区的土地是“买一送一”得来的。
据官方数据,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成后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仍有部分规划建筑未建成),不足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除了学生日常活动的图书馆、食堂、教学楼、学院楼、宿舍区、体育活动场馆外,很多地方都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在嘉定校区的农业园,不知道路的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一路上每遇到一个新地方就忍不住感叹:原来这里也属于校园。
左图:校园中一片废弃的广场,处于远离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学校东南部分,广场上洒满了食堂剩下的米饭,有很多鸟会在一旁啄食。右图:四平路校区的广场,上面坐了休息的人和玩耍的小朋友学校内部的空间尺度大,带来的烦恼是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穿梭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居住在学校较为中心的15号学生公寓为例,从宿舍到教学楼最近需要5分钟。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主要是研究生学习工作的地方)到嘉实生活广场(主要的商业区)13分钟。所以,自行车在校园里很受欢迎。
空间尺度大带来的另一个烦恼是,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可能性降低,很少有擦肩而过的机会。
嘉定校区校内的道路一般宽度在5-7米左右,依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著作 《隐匿的尺度》中提到的理论,这是一个可以打招呼却较难正常对话的距离。所以还有一个学生之间流传的笑话是:在嘉定校区偶遇你喜欢的女生的几率几乎为零。
左图:嘉定校区:校园中的道路,一般都在5-7米,图中为教学楼前的校内道路,路两旁停满了车,依旧显得比较空旷。右图:四平路校区:校园中道路较窄,主要路权归还给了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大的空间尺度弱化了街道本来提供的人与人产生交流和联系的功能,只留下了一个个骑着车或者快速在校园里赶路的身影。
刻板的功能分区,缺乏混合功能
嘉定校区除了空间尺度大,还有一大特点是各个空间之间功能分区过于清楚。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官方网站上的学校功能分区虽然学校看起来很规整,但使用时非常麻烦。在面积很大的生活区和科研区,却没有合适的食品售卖商店,去食堂那边需要走至少10-15分钟。有商家注意到这一缺陷,瞄准了这个商机。
甘其食(同济校友开在学校里主营包子和豆浆等饮品的包子店)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它的选址是在学校比较核心的地段,靠近教学区,在主要的教学楼诚楼前。每天可以顺路买到热乎乎的早饭,这让匆忙赶路的学生有了一丝家的温暖感。
位于联通学生宿舍和教学口的道路上的包子店:甘其食
同样的案例还有在学生公寓朋园前的朋园粥店。这家粥店是在校园东南角的一片学生公寓外围楼的一个小店面。经营粥店的叔叔阿姨,现点现做,可以煮粥也可以煮方便面。主要靠微信群经营,至少有两个200人左右的微信群,可以在微信群里点粥,在约定的时间去取。如果恰好住在朋园,不想去很远的食堂吃饭时,就可以在附近取粥回宿舍。
然而,这个让学生感受到烟火气的小店,在今年初新学期开学时宣布关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爱心慈善屋(目前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关店的原因不得而知,只是得知这一消息时,大家在群里纷纷表示惋惜。
位于学生宿舍区的朋园粥店旧址,现在改为爱心慈善屋郊区校园,提供生存还是生活?
同济大学共有41个学院以及研究所,其中11个学院(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汽车学院、软件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嘉定校区,而且理工科院系居多。除了软件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外,其他学院大一以上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和博士都在嘉定校区。根据2017年各学院公布的就业人数,可大致估算出嘉定校区各个学院及年级的人数,可推测出嘉定校区约有学生1万名,其中本科生约占55%,研究生约占36%,博士约占9%。
远离市中心就将学生和外界社会隔离开了,这种隔离可能也有好的一面:可以提供更加清静的学习环境;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比如清晨可以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黄昏傍晚可以在湖边静坐看落日,晴朗的夜晚可以在操场上看星星。不同于市区寸土寸金的校园面积限制,嘉定的同学没有缺乏篮球场地的困扰,跑步时也不用担心操场人太多。
尤其对于汽车学院的学生来说,嘉定校区靠近上海汽车城,好几个汽车学院的实习单位都在嘉定,让他们的实习十分方便。这也算是一种小范围的“产学融合”吧。但是,对于其他学院的人来说,就很难与周边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
嘉定校区图书馆但是,依据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人满足了底层的生存需求外,还有社会需求,即期望与别人产生联系,因为这种联系会让人有归属感。所以,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可能在于:空间设计者如何看待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是将每个人看做只有固定基本需求的个体,还是将每个人看作有血有肉需要生活气息滋润的人。
无论是走出郊区,走进市中心,还是在学校里跟同学偶遇聊天,或者仅仅是在图书馆门口买到一份热乎乎的简餐,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他人有联系,自己是在校园里生活并成长,而不是勉强生存。
看完《同舟共济》的演出,从到达学校的班车上下来,已经是晚上10点15左右,想着自己还有科研任务要做,我不禁觉得自己花费5个小时看的舞台剧非常奢侈,只能跟身边的小伙伴打趣说:我们又回到了毫无生气的村里,像做了一场梦。
(作者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