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布鲁斯·瑙曼:不可绕开的先锋艺术家 | 艺术客·现场

2022-03-15 1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并且我在工作室里,那么无论我在工作室里做了什么,都一定是艺术。”

——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掀开门帘,进入狭窄且幽暗的长廊,视觉暂时失效,只有"OK OK OK......" "NO NO NO......" "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略带偏执的声音急促地裹挟着短暂词语,扑面而来,不安又震撼。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这是木木美术馆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合作,呈现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机构个展“OK OK OK”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王宗孚介绍:“布鲁斯·瑙曼是艺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门类,而且以其充满精神品质的创作实践,启发了数代中国和国际上的艺术家。”不同于艺术家以往的研究型展览,本次展览在回溯其逾50年艺术实践的同时,着重探讨和梳理了他的行为表演艺术、霓虹灯“标识”以及基于声音和移动影像艺术的创作。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有声的词语与词语的游戏 

展览序曲《原材料》(泰特美术馆馆藏)是一件由21个声道(声源)组成的声音装置。每个声频播放着一条声音片段,这些片段均选取自瑙曼艺术生涯中的声音和移动影像作品,它们汇集成为对艺术家过往创作的声音性回顾。瑙曼营造了一种序列性的听觉体验,每段声音都被无声区域间隔开来。21个声音装置依循木木美术馆的空间构造,在展览入口长廊、楼梯间和负一层展厅依次呈现。

空间里循环播放着“Get Out of My Mind,Get Out of The Room”,观者进入艺术家的“大脑”,进入他的作品与房间。拒绝、驱赶的语言,与观者置身其中的事实,构成颇有意趣的悖论。语言的暴力与行为的背离,瑙曼曾说,“当语言开始破裂,刺激就来了。”

《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的真理理来帮助世界[窗或墙标志]》

1967

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创作于1967年的《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的真理来帮助世界[窗户或墙面标识]》是布鲁斯·瑙曼第一件霓虹灯作品。作为最早尝试这一媒介的艺术家之一。当他开始使用霓虹灯做作品时,霓虹灯仅仅是街头巷尾的商业招牌。受到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启发,瑙曼把对语言的研究和解构带入作品中,做了很多“文字游戏”。当被问及他自己是否相信作品中的这个表述时,他回答道:“一方面,这是一个极为愚蠢的想法。然而,另一方面,我相信它。它同时是真的,却又不是真的。这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它,以及你有多把自己当回事儿。”

《一百遍生存和毁灭》

1984

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布鲁斯·瑙曼运用广告宣传和消费主义的视觉语言来探索语言和光的潜质。其中,《一百遍生存和毁灭》是最为复杂的一件,它汇集了100个大写的英文短语:爱和死、恨和死、骗和死、哭和生、吻和生、怒和生、笑和生,等等。这些短语在各种颜色组合的霓虹灯中或闪烁或熄灭,作品随之成为一首实时流动变化的诗,无声地诉说着艺术家对生命和情感的理解。当词语全部点亮时,生的绚烂与壮观,让人忍不住惊呼。在熄灭的几秒里,沉默寂静。随后,新一轮的闪烁再度开启,周而复始。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单调”的工作室与“逼仄”的走廊 

《以夸张的姿势围绕一个正方形的边缘行走》(1967-8)、《以对立平衡的姿势行走》(1968)和《⻆落弹起1号》(1968)作为瑙曼最早期的作品,创作于他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艺术硕士项目毕业后不久。它们呈现了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内表演重复、单调的动作。作品表现了他对“耐力”和“重复”概念的创新性实验,同时体现了艺术家对身体的运用——他视之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媒介,以及1960年代通过影片(其后,录像)来记录行为表演艺术的日益普及。

《墙-地板姿势》

1968

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正如瑙曼曾提出的,“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并且我在工作室里,那么无论我在工作室里做了什么,都一定是艺术。”作为对这一概念的延伸,瑙曼的行为表演由各种重复、日常的动作构成,诸如在工作室里走、跳、拉小提琴、弹球等。在2001年创作的《绘制工作室II色彩变化与图像跳跃版(约翰·凯奇没戏)》中,艺术家在数周的时间里使用红外线摄像机从不同的⻆度记录了他新墨哥州工作室的夜间场景。7个大型录像投影占据展厅墙壁,随机摆放的几把座椅,试图还原其工作室的场景。一片静寂,偶有老鼠、猫、飞蛾等动物出没,替代不在场的艺术家成为在场的行为表演者。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对空间的迷恋与创造性应用,也是瑙曼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1970年代初期创作的“走廊”装置,其中对空间和身体的另类阐释和摆设也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限启发。展览现场的巨大装置作品《光线变化的带房间的走廊》(1971),是由一条长长的走廊和两间侧室构成。随着观众穿过逼仄的通道,房间内的灯光间歇性地闪烁着。它试图探索物理空间对人们及其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家所建构的环境如何引起观者的不适并改变他们的情绪。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前沿的身体表演与“去熟悉化”的监控 

布鲁斯·瑙曼的艺术实践大致见证了移动影像艺术过去五十年的发展轨迹:从他早期的16毫米胶片短片,到使用届时新兴的便携式摄像机拍摄场录像,再到对三维成像技术的尝试,他一直处于影像技术应用的前沿。在创作早期,瑙曼的行为表演多是将简单的动作通过高度的专注力来进行艺术表达。探索身体与空间之间的联系,测试地心引力的效果,研究协调性与平衡性等。早期行为艺术视频时长为六十分钟,每次表演完都精疲力竭。而这些高度忍耐力和纪律性的作品也成为了瑙曼标志性作品。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创作于1993年的《泼洒的咖啡与气球狗》,由两个影像组成,分别在两台叠放的立方体显示器上播放。艺术家先用胶片拍摄,继而再放慢速度,其中,一件影像展现的是杯子掉落,里面的咖啡泼洒到桌子上的画面。物体的不稳固性与日常失误的普世主题通过慢动作和失真的声音被有力地彰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咖啡杯的摔落是艺术家的“放手”,似乎也回应了此后艺术家不再自己进行表演,而是起用专业演员作为其影像创作的主体。镜头下的人物是对“人的抽象概念”的一种象征,反映了艺术家“对整体社会状况的沮丧和愤怒”。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有表演团队选择瑙曼的影像作品进行表演:绕着正方形边缘的行走;与影像同步,有节奏地用身体撞击墙壁角落;环绕墙壁行走,等等。《在即时和录制监控下走过⻆落》(1970)要求观者不仅仅观看,也需参与其中。作品呈现为一睹独立的墙体,墙两侧头尾两端的地板上各放置着一台显示器。一台监控设备安装在入口处头顶上方的墙上。沿着一侧走进第一台显示器,观者会看到预先录制好的空无一人的过道画面。艺术家预先录制监控录像的目的是被观测对象在监控环境内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此种技术手段,瑙曼为观众呈现了他们自身的形象。这种“去熟悉化”的过程迫使个体思考他人视角下的自身存在和视觉形象。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现场

艺术史学家凯西·哈尔布莱曾高度评价布鲁斯·瑙曼“为艺术开启了如此之多的可能性”。从1960年代晚期布鲁斯·瑙曼在工作室进行的早期表演和实验,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图像捕捉技术的运用。逾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得以呈现在不同的语境和多元的观众群体面前。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寄语,“非常高兴泰特能够促成他的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展出,其中包括了来自英国国家收藏以及众多其他美术馆和私人藏家的藏品。”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王宗孚寄语,“瑙曼提醒着我们,心灵和身体是通过情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同时,被唤起的瞬间失控感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体验。”

 

布鲁斯·瑙曼

1941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自1979年至今生活和工作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瑙曼曾在国际权威机构举办过众多重要的展览,其中包括: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汉堡车站美术馆、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海沃德美术馆、巴黎蓬皮杜中心、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和巴塞尔美术馆。他参加过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他的作品曾至少六次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并两次被授予金狮奖。

图片:木木美术馆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2022年3月11日 — 2022年6月12日

木木美术馆 (钱粮胡同馆)

- end -

往期回顾

5.03亿的雷内·马格利特、年轻一代受青睐、奈良美智个展开幕…| 艺术客 · 一周

伦敦春拍周将启、青年艺术家群展活跃草场地... | 艺术客 · 一周

西海岸淘“艺”热、方力钧NFT作品首发...| 艺术客 · 一周

回溯现实,诠释创造未来的行动| 艺术客 · 一周

谁是靠近艺术家的那个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