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异形》可能是最好的电影高考命题作文题
“异形”系列,如果按照现在流行语来定义,就是大IP,从第一部《异形》(Alien)横空出世到最新一部在大陆上映的《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拍摄的时间跨度长达28年,所涉及的故事中设定的时空跨度则长达286年。
它和“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有点类似的是,第一部的故事是从整个时间线的中间开始拍摄,从而有了“异形1-4”,然后才拍了被称为“前传”的两部《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和《异形:契约》。
故事顺序:
《普罗米修斯》
《异形:契约》
《异形》
《异形2》(Aliens)
《异形3》(Alien³)
《异形4》(Alien: Resurrection)
故事时间线(由于1-3的电影中未提供明确时间,年份参考自影迷考据)“异形”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是“童年阴影”,比起《午夜凶铃》,它更能引起全世界跨文化、地域、年龄、种族的“恐怖共鸣”。
心理学家有过一个理论表示全世界的人对于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能够产生相同的心理不适,是因为这个声音是来自远古人类遇到危险所发出的警告声。这其中隐藏了一个理论就是:人类的部分记忆是可能被遗传的。
有趣的是《异形4》也提到了记忆跟随基因遗传的理论。“异形”所带来的恐惧感正是这样一种植根于整个人类种族的恐惧,甚至于我们抹去翻译让一个丝毫不懂英语的人来观看这个系列,他都能看懂和体会到这种恐惧,除了剪辑和导演技法所营造的气氛之外,“异形”第一部中不明外星生物的繁殖和诞生的基本设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异形幼体从腹部到胸腔破壁而出,将人类对于生育的恐惧也一并带出。比起最近环球试图用木乃伊、化身博士、弗兰肯斯坦等传说怪物一锅乱炖打造的“黑暗宇宙”(Dark Universe),“异形”恐怕才是“黑暗宇宙”最好的代言人。
“异形”系列十分有趣的一点是,经手这个系列的导演在拍完之后都名声大噪:一手把异形带到大银幕的Ridley Scott自然不用说;
《异形2》的导演是James Cameron,《终结者》《泰坦尼克》《阿凡达》的导演你不可能不认识,不仅拿奖拿到手软更是从技术上推动了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异形3》的导演David Fincher,在这部电影之后拍摄的《社交网络》《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每一部都比《异形3》评分高,Netflix冲进亚洲的神作《纸牌屋》更是由他奠定了风格;
《异形4》的导演Jean-Pierre Jeunet,如果不说你大概也是不会把他和《天使爱美丽》联系在一起,是的没错,人见人爱的精灵艾米莉童话就出自他之手;
而第四部的编剧也非等闲之辈,他是如今被中国粉丝们戏称为“尾灯”靠着《复仇者联盟》声名鹊起的Joss Whedon,他还是早期横跨影视两界的导演,神剧《吸血鬼猎人巴菲》、科幻迷最想复活的《萤火虫》和漫威爸爸的《神盾局特工》都出自他之手。
如果你愿意花上差不多一天来看完“异形”系列,你就会发现,相比其他系列电影,“异形”系列更有趣的是,它就好像是一道电影高考的命题作文,拍摄过的4个导演尽管在围绕着同一个怪物“异形”拍摄故事,甚至于1-4部连女主角都是同一个演员来出演,但每一部的风格几乎是跳跃式地在切换,每一部都带有极其强烈的导演风格。
你假使去看导演们的其他作品,就能在电影中发现他们在拍摄自己的那部“异形”时所导入的个人基因,Ridley Scott的冷峻、James Cameron的华丽、David Fincher的神叨、Jean-Pierre Jeunet的浪漫。
甚至于不需要看全片,就看片头和片名的设计,从字体选择、字体样式、片名设定、字形风格上,就不仅能一窥科幻特效和时代审美的变化,还能找到导演们的偏好。
《异形》导演James Cameron的作品《阿凡达》和《异形2》
导演David Fincher的《七宗罪》和《异形3》
导演Jean-Pierre Jeunet的《天使爱美丽》和《异形4》甚至导演还为这部惊悚系列注入了一丝奇怪的幽默感,看这场戏中角色对于异形的模仿。Ridley Scott的《黑鹰坠落》海报和《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的片名“异形”系列围绕着几组关键词来展开,你在每一部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情节、人物设定和台词,导致整个系列看起来就像是四个导演被出了如下电影作文题:
请围绕以下关键词,拍摄一部不少于90分钟的科幻惊悚电影↓↓
Death 死亡,Birth 诞生;
Destroy 毁灭,Creat 创造;
Fear 恐惧,Faith 信仰;
Ego 自我 ,Sacrifice 牺牲;
Run 逃亡,Stay 逗留;
Alien 异性,Humanity 人性;
Man 男性,Woman 女性;
AI 人工智能,Mankind 人类;
正传的6部电影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些主题来展开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同时,尽管风格差异大到像是让女主穿越了N个宇宙,但有一些隐藏线索却贯穿始终。例如三条主线,分别是:
① 正向的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明线——女主和异形的搏斗逃亡苦旅,第3部中David Fincher不仅让女主剃了板寸上演了一场监狱风云,更是让她与异形同归于尽,简直为第4部续写的导演出了一个大难题。
《异形3》的结局“同归于尽”
② 暗线1——异形的进化,从最早的蛇形虫到最后具有感情的杂交品种,尤其是第4部新的混合体异形宝宝把具有人形外形和异形基因的Ripley认作母亲,最后却被“母亲”抽干了身体中的一切飞向了太空,整个过程既“爽”又残酷,最后其绝望不解的眼神是对人性本身的一种反问。
③ 暗线2——机器人(生化人、仿生人,剧中也用了多个词汇Robot,Synthetic)世界观的展开和变化,而这种变化如果以不同的时间线来切入则会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果按照故事顺序发展从第一代《普罗米修斯》中的David到《异形4》中的Call,机器人从完全的反人类转变为了人类的一员。
而从电影的拍摄顺序上,在第一部《异形》中的生化人Ash只是一架简单执行任务的机器,《异形2》中的Bishop整体都沿袭了导演的“终结者老爹”的风格,《异形4》的设定上已经明显受到了《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影响,Winona Ryder饰演的Call比人类更具道德感和仁慈心;但Ridley Scott接手前的《异形》2-4其实关注点都在人类本身。
尤其是第4部,最后地球被人类和异形种族混合体的8号Ripley以及机器人Call联手拯救了,人类尽管几乎只是起到了当血袋和辅助作用,但Ripley和Call还是赞叹和肯定了地球的美。但到了《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Ridley导演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真实的世界观,跳出了剧情本身,在更大的视野下去讨论他自己的哲学三问:我(人类)是谁?我(人类)从哪里来?我(人类)要到哪里去?
《普罗米修斯》Michael Fassbender饰演的David能几乎抢去所有人类角色的光芒,显然是刻意为之,显露了导演的存在主义视角,跳出人类的第一视角去回溯和尽力想象。
更妙的是在《异形:契约》中安排了和David同一型号但意识价值观完全相反的Walter登场,这一出仿佛是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二重身”戏份。
通过两个样貌完全相同的机器人,一个是“自由的、被自主意识唤醒的”David,一个是“被束缚的、被抹去自主的”Walter之间的对比,让他们在关于生命、人类、艺术、创造、纯粹、善恶上做了一番表达、选择和争斗来打破人本角度。
《普罗米修斯》中的伊丽莎白·肖和David《契约》中的丹尼尔斯和Walter有趣的是和David这个具有宗教意味的名字相对应的Walter,这个名字来源于日耳曼语人名,含义是“统治+军队”(rule+army)。
只消稍微仔细一点便可以发现,在Ridley Scott导演自己制作的《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异形》中的“套路”。
例如:第一个死亡的一定是男性、第一个被寄宿的也一定是男性、女主的伴侣都是被火烧死且不会活到结尾、合成生化机器人一定会尸首分离、生化机器人对于女主的依恋,其中有些设定在其他三个导演的故事中也被略微修改后使用。
凡是导演会重复的套路其实就如歌手会回旋的主旋律一样,其中潜藏的是导演本身的思考,男性为第一个宿主的设定仿似是对亚当的暗喻,而整体逃亡和回家的主题本身就是基于“伊甸园”式的。
此外,Ridley Scott的两部前传都用了飞船名来作为片名,同时片名中又点出了故事主线,值得回味。
“异形”被认为是纯粹的众所周知,“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制造了男人并为人类盗取了生命之火而受到惩罚的神,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主线就是去探寻人类的起源,在看这部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以为主角们口中的Engineer对应的正是“普罗米修斯”,但在看完《异形:契约》后或许你会和我一样对此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变化。
在《普罗米修斯》的最后Shaw博士和David开着Engineer的飞船踏上了找寻我们眼中的“神”的老家的旅途。《异形:契约》与其上一部的故事之间跳跃了10年,在这10年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完全揭示。
但David以“救世主”一般的形象在电影中出现,同时他对于异形一族明显的“父亲”般的角色,也让《普罗米修斯》中他所持有的“创世言论”以及对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的引用焕发了新的意义。David的创世言论与《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相同的台词《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对于种族的讨论尽管有着很强的西方视角,但不失深刻和真实,David这个角色从形象和语言上都对其做了引用显然是一种对应和投射。
面对Engineer的头自爆的场面,David用他一贯没有起伏的语气说了一句“终是凡胎肉体”(Mortal after all),再对比《异形:契约》中他对于异形露出的赞美、喜爱和仰慕的姿态,最终看似没有情感的David的形象设置才是完整的。
Engineer和David的脑袋尤其和其他人类角色相比之后,纯粹杀戮的异形、层次丰富逻辑自洽的David和在科学与信仰之间摇摆的科学家们,“There is nothing in the desert and no man needs nothing”这句话或许能引发新的思考了。
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幻的兴起,几乎都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的影响,比如《守望者》(Watchman),都通过一个假想视角来思考了冷战。
“异形”系列前期也伴随着西方的冷战背景。
《异形》是在1979年上映的,苏联正处于冷战缓和的扩张期,中美正是在这一年建交。
《异形2》上映正是在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之后,而第二部的内容恰好是启动了外星拓展计划,美军特种部队去救援的故事。
《异形3》则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之后,而故事则是一出孤岛存亡,英雄和怪物同归于尽。
尽管此后的三部诞生时冷战已经结束,但依然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就是一次次企图“征服”异形,仿似“希特勒疯狂帝国主义”般存在的Weyland公司。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西方科幻中“邪恶公司”几乎是一个不变的存在,《生化危机》《攻壳机动队》《我,机器人》《银翼杀手》,几乎一切你能想到的故事都会有这样的设置。这也正是“异形”系列有趣、诡异而精妙的地方,我们能从中看到太多的“模板”。
那么此时再回到“异形”系列,为什么说“异形”可能是最好的高考命题作文题呢?正如电影中“异形”的存在一样,它通过系列的不断扩展,先推演了一切的原动力——恐惧,接着再慢慢剖开恐惧背后的种种形态,同时它也给出了无数的可能性和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想从事电影业的新人,或许你可以试着编写一部自己的“异形”来看看这道题你能得几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