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残奥会和残障人士,不该一次次被冷落

2022-03-14 12: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它不该一次次被冷落。

Sir说的是残奥会。

有人知道残奥会中国拿了多少奖牌?

有人知道我们在残奥会上的优势项目是什么?

或者,有人还在关注残奥会?

如果你被以上三个问题问住。

那请抽5分钟,看看今天这篇文章。

有些话,不吐不快。

01

3月4日,冬残奥会开幕式。

有一幕让Sir印象深刻。

一位双腿都装假肢,拄着双拐的老大爷,走向舞台中央,和孩子玩耍。

他步伐沉稳,精神矍铄,完全不像残障人士。

杵着的双拐暴露了他的身份。

那是一对登山杖。

对。

这是一位“登山家”。

主持人揭晓他的身份:

夏伯渝。

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双腿残障人士,被称为“无腿登珠峰第一人”,荣获2019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

他的事迹,去年被拍成电影《无尽攀登》。

豆瓣8.1。

今天,在这届冬残奥会闭幕之际,Sir想借这部电影,说说这位硬核老大爷,说说残奥会。

这是一部逐梦的电影。

用它代言残奥会也再好不过。

一句话总结:

有些东西,不应该被命运折断。

或者,就算被折断,也有人能把它再接回来。

02

跟所有伟大的励志故事一样。

当故事回到起点,再次面对那个问题,主人公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

我要。

47年前那个夜晚,夏伯渝至今清晰。

1975年,国家登山队组织队员再次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攀至海拔8600米,由于天气恶劣多变,暂停登山。

强劲的高空风,让整个登山队在8600米的高度待了两天三夜,耗尽补给。

行动又双叒被迫终止。

这是早年中国登山队员攻珠峰经历数次失败中普通的一次。

下回继续就行。

可对于前一年刚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年轻的夏伯渝(26岁)来说,这次的撤退,成为一生心结。

艰难地返回大本营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脱下高山靴。

当众人合力剪开高山靴。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双被冻得变形的脚。

为什么别人没事,就他出了问题?

原来。

在下山到7800米海拔高度时,他把睡袋让给因体力透支,遗失睡袋的队友。

第一次登珠峰,经验不足的他,仗着年轻人身体强健,选择硬抗严寒。

当时我在登山队有个外号叫火神爷

我不怕冷

一年四季都可以洗冷水澡

所以我那时候没有犹豫

但。

自然的残酷在于,不因某个人善良就选择性放过。

代价是沉重的。

他的双脚自此失去知觉,逐渐从粉红色,到紫红色,到黑色,最后完全坏死,不得不截肢。

26岁,生命刚刚开始,余生便要在轮椅上度过,对普通人都难以承受。

更何况靠身体吃饭的运动员。

青年登山队员夏伯渝,成为了残疾人夏伯渝。

不久,队友们成功登顶的消息传来。

五味杂陈。

他本该是其中一员,本会一起分享荣耀。

此刻,却因为一次失误,失去作为正常人的未来:工作,事业,生活……

尤其是,他几乎不可能再以国家登山队员的身份攻克珠峰了。

其时其境犹如万丈深渊。

命运却仍继续折磨。

44岁时,淋巴癌又找上了他。

起因让人唏嘘:

装上假肢之后,由于保持运动习惯,质量不够好的假肢经常磨破伤口,久而久之,伤口长期不愈合,最终癌变。

意外残疾,再加上癌症,几乎是一个人能遭遇命运不公的顶点。

用流行的说法——

此号已废,让上帝重开吧。

但夏伯渝没有。

他说,他还有梦想。

其实我并不怕死

我就觉得我的梦想没有实现

我决不能就这么倒下

03

梦,谁都会做。

但怎么实现梦,却是一次次重复,枯燥,具体而微的动作。

对夏伯渝来说,第一步。

是先站起来。

用了三年。

1978年,受伤三年后,夏伯渝就穿上假肢,站了起来。

80年代,他结婚生子。

这时的他活得已跟常人无异。

——除了比常人更规律的生活和健身。

正常思维,够了。

夏伯渝够顽强了。

转折发生在2008年。

我觉得应该在零八年

△ 夏伯渝的儿子

2008年。

因为一个品牌活动,夏伯渝又一次来到珠峰大本营。

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熟悉的寒冷,熟悉的高原,熟悉的雪地与高山。

夏伯渝忍不住用假肢,在大本营周围溜达了一圈。

一种本能在他心中悄悄升起。

登珠峰。

再一次?

诡异吗?

那些左右你一生,本该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时,在当事人后来的叙述中,是那么云淡风轻。

或许,这才是真的。

当人真正面对完全赤裸,完成真实的自己,第一反应,往往是害羞。

不会戏剧性地狂呼大叫。

而是轻轻地对自己说:

做吧。

所以。

夏伯渝只是走了走,转了转,就确定了——

他要重登珠峰。

以一个残疾人身份。

这一年,他59岁,在第一次登珠峰,造成截肢的33年后。

04

话说回来。

重登珠峰,容易吗?

比过去容易。

也比过去更难。

容易在于。

几十年过去了,登顶珠峰,早已开发出一整套的商业化运作。

有向导,有领队,还有前人搭建的各种辅助设施。

花钱基本可以保障登山者的生命安全。

这也是不少富豪名流都登上过珠峰的原因。

那难在哪?

难在这毕竟是珠穆朗玛峰。

地球最高的山峰。

再有钱,再高科技,依然没有办法无视自然条件的恶劣。

这不仅是对体力和心力的的极致考验。

还需要一点运气。

对。

运气。

极端天气说来就来。

1975年,正是因为天气突然大变,改变登山计划,造成夏伯渝一生悲剧。

但对于夏伯渝,这辈子最不“相信”的,又恰恰是“命”。

一个细节。

纪录电影的海报上,老爷子身后,有着一座又一座标注高度的山峰。

厄尔布鲁士(5642),玉珠峰(6178),阿空加瓜山(6962),慕士塔格(7546)……

其中大部分,都是他为了珠峰练手的前戏。

除此之外,他还登山,徒步,攀岩……

几年里,老爷子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自己的体能。

注意,是增强,不是保持。

这可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

普通人都选择退休赋闲,含饴弄孙,夏伯渝还在拼:

拼更强的身体,拼更多的经验,拼更年轻的心态。

从二十多岁残疾,到六十多岁登山。

四十年多年里,每天锻炼,风雨无阻。

纪录片一张图可说明一切:

同龄老大爷们自愧不如:

我比不过,走得没您快

您(就是)一个“机器人”

已经把腿磨练成钢铁的了

OK,身体素质妥了。

其他呢?

比如钱。

今天,登珠峰的价格很透明,包括设备,向导,保险等等在内,登一次差不多几十万。

夏伯渝的钱怎么来?

纪录片给了答案:

他卖掉了北京三环的房子。

——那是2009年,北京房价刚刚起飞的时候。

对比现在的房价,这一去,可能损失了上百万。

但六十岁的他等不了了。

卖。

但,老天爷啊老天爷。

依然没因此就眷顾他。

依然偏要作对。

2014-2016年,老爷子连续三次冲击珠峰。

结果全败。

2014年,第一次,遇见了雪崩。

2015年,第二次,碰到尼泊尔百年不遇的8.1级大地震。

2016年,第三次,在距离顶峰只差94米的情况下,暴风雪又冤家路窄。

为了同行人安全,只能下山。

下山后,谁都听得出他要冲破胸膛的遗憾。

就是那个天气

如果再多两个小时我就上去了

纪录片这个细节更悲怆。

妻子透露:

夏伯渝自己,准备死在登山路上。

因为这年,他67岁,是四次登峰离峰顶最近的一次。

哎。

作对的不止老天爷,还有现实。

2018年初,尼泊尔出台禁令:禁止残疾人和盲人登山。

逼得夏伯渝需要跟尼泊尔政府打官司。

等官司赢了。

卖房的钱早已花光。

祸不单行。

这时候,他得了血栓。

再爬珠峰,出问题连抢救时间都没有。

所以2018年,当夏伯渝提出最后去挑战一次时,全家人异口同声地反对。

情感上,经济上,甚至他自己的身体。

没一个能再耗下去。

夏伯渝自己也知道。

这是自私。

但。

你又不忍苛责这种自私。

对一个屡次被死神镰刀割伤的人,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战斗。

要他停止。

无疑剥夺他存在的动力和价值。

最后。

家人被说服了。

朋友也开始支持。

在各种刷脸下,连赞助也拉到。

老爷子开启人生第五次冲击珠峰。

这第五次,就是《无尽攀登》这部纪录电影的内容。

一路的惊险和夙愿达成的喜悦,Sir就不在此赘述。

只说一个动容的细节。

登上珠峰后,拿着对讲机,面对镜头,夏伯渝老爷子第一句话是:

今天是一九……二零一八年五月十四日。

这一刻。

他等了太久太久。

久到他忘记了时间。

在他的潜意识里。

这个世界从没有发生过改变,一直停留在1975年。

那是他登山失败,失去双腿的那天。

而为了跨过这一天,他努力了整整四十年。

05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出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太适合用来形容夏伯渝。

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阻止他寻梦。

甚至让他的精神更加丰满,高大,创造出这段传奇。

但。

我们回到开头。

“夏伯渝式”的奇迹,只有一个吗?

不是的。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残奥会赛场上,“夏伯渝”太多太多。

随便举两个例子:

一个视障运动员从田径赛场,走上滑雪赛场要努力多久?

一个小儿脑部瘫痪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选手居然赢得3枚奖牌?

前者叫朱大庆,从2008到2022,终于在家门口圆梦的老将。

后者叫张梦秋,一个才刚刚20岁,但已经练习了整整六年的小姑娘。

△ 上:朱大庆和引导员闫寒寒;下:训练中的张梦秋,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些运动员,有的天生缺陷,有的因为后天意外。

无一例外,他们的人生,也曾在某一天被按下暂停键。

但在赛场。

你看不到半分犹豫和退让。

他们只会用一个个并不完美,甚至充满阵痛的动作,去冲,去撞,去撕开命运的铁幕。

这种火焰何其动人,又何其稀缺。

这也是Sir觉得残奥会不该被冷遇的原因。

政治性抑郁。

这是近期频频出现在Sir朋友圈的一个词。

研究表明。

在各类社交媒体占据生活的当下,人们每天接收大量信息,常常因各种的社会事件恐惧,伤心,愤懑,最终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击溃。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迷茫。

那不妨看看。

再退一万步。

抛开观赏性,励志性,再问一次:

我们关注残奥会,到底在关注什么?

数据很现实。

据统计,残障人士占世界人口的15%,有接近10亿人,而在中国,这一数字超过8500万。

换句话说,每17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残障人士;全世界每13个残障人士里,就有一个中国人。

按照人口基数,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残疾人群体,这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但这更不是一个应该被回避的事。

这是现实。

就跟如今在冬残奥会上奖牌能够霸榜一样。

这就是现实。

可不论主流舆论,或者我们身边的直观感受,好像都没见过如此多的残障人士。

他们都去哪了?

被不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堵在家里。

被大众的有色眼镜,吓得不敢出门。

被社会、职场拒之门外,成为边缘人。

……

Sir很庆幸。

近几年,民众素质的提高,让这次残奥会少了很多无脑言论。

随着奥运会的举办,我们整体的基建也在不断改善:

所以。

当残奥会在家门口举办,让残疾人在赛场被看见,在生活中被看见,本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是一场共赢。

所以。

请别说不敢看,不忍看。

大胆看,认真看。

就跟夏伯渝老爷子拉赞助来成就梦想一样。

残障运动员他们需要的不止是怜悯和同情。

他们一样需要认可和掌声。

需要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保障,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他们也是人。

最后。

回到奥运。

对于健康人来说,体育运动,是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

是更快,更高,更强。

打个比方,是99到100,999到1000,10000。

追求的是极限。

但对于残疾人来说。

体育对于他们,是从不可能,到可能。

是从0到1。

保障的,是底线。

什么底线?

文明的底线。

如果说奥运会代表着和平,开奥运这天,国与国之间要止戈休战,握手言和。

那残奥会其实代表着:

不论世界发生了什么,文明的社会永远会关注弱小的,需要帮扶的群体。

这当然不是假惺惺。

这是我们从古至今,一点点淬炼出来的,文明的良心。

尤其在一个无限接近分裂的世界里,善良与善良更应该抱在一起。

不是为别人。

为自己。

不仅是为了残障人士,50年后评论区的诸位都会老,其中可能就有一部分需要依赖轮椅、助听器、弱视辅助,呼吁也是为了自己有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原标题:《冬残奥会今晚闭幕,看看热搜吞掉多少「谷爱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