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策略|为难民而规划
来自乌克兰哈尔科夫的难民暂时安置在波兰边境小镇梅迪卡的一个接待中心 联合国难民署 图
俄乌战争将使全球难民总量进一步扩增。据联合国难民署3月11日统计数据,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超过250万难民逃离乌克兰,预计战争最终将导致400万难民流离失所,以求庇护和援助。
按照2021年6月统计数据,全世界被迫流离失所人口总量达到8400万,其中3500万是年龄不超过18岁的儿童,包括以难民身份出生的儿童。
短期安置难民,为他们提供食宿,是应急之道。与几年前叙利亚难民危机不同,相邻欧洲国家对俄乌战争的难民敞开了热情怀抱。目前大多数难民已流入波兰,其他则去往匈牙利、摩尔多瓦、斯洛伐克和其他欧洲国家。
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乌克兰难民,当然期盼重返家园。但现实不容乐观。有相当多难民最终将在异国他乡定居,开启并适应新生活。短期难民安置容易应对,善意、热情的待客之道就足矣;但数百万难民长期安置却并没那么从容。这意味着,接纳这些外来者成为自己城市的一部分。
波兰已接收了一百多万乌克兰难民。某些城市的官员表示,波兰接纳难民的能力有上限,无法持续承受大量难民涌入。难民接收城市必须面对的严峻且具体的问题,正是谋划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们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之中。
何以为家
安置点或难民营:看似权宜之计,但有必要为长久使用预备
避难所是难民危机之下的重要生存机制,也是恢复个人安全、自给自足和尊严的关键。在城市地区,许多难民以共享住所或公共建筑、集体中心、贫民窟及其他非正式定居点作为落脚地。在城市地区为大量难民提供住所,可谓重大挑战,条件通常无法合乎标准。而在农村地区,通过难民营提供保护和人道主义援助,目前是常见做法。
肯尼亚达达布难民营 新华网 图
对许多年轻的难民来说,难民营可能是自己出生之后唯一的家。比如,肯尼亚的达达布难民营,包括三个营地,截至2020年7月,共有约20万名登记在册的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第一个营地于1991年建立,当时难民逃离索马里内战进入肯尼亚。第二次难民大规模涌入发生在2011年,为逃离索马里南部的干旱和饥荒,约有13万名难民抵达此地。
Oleksandra从捐赠品中找到了毯子和保暖衣物后,返回临时安置难民的 大学宿舍房间。
战争之前,乌克兰西部扎卡尔帕蒂亚地区穆卡切沃州立大学的宿舍还住满学生;战争爆发后,这栋宿舍则成为乌克兰其他地区因激烈战争而被迫离开家园的家庭的临时住所。联合国难民署与地方当局合作,以提升对国内流离失所者的临时接待能力,并识别出计划修复的建筑物,以供作为难民长期停留的集体中心。穆卡切沃州立大学正是位于乌克兰西部的诸多为国内难民提供住宿的机构之一。由一家非政府机构为该中心提供支持,包括募捐并提供保暖的衣物、食物、水和急需设备。
无论“难民营”,还是“安置点”,听起来都像临时解决方案。然而,难民极可能需要在其中长时间生活。因此,地方政府规划之时,应为长久使用加以预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城市化率提升,在城市中安置难民成为趋势。有学者提出,就难民营规划建设而言,应当采用基于场所营造原则的新方法,以取代功能主义方法为主导的现有设计方法。
难民营的方案,可能介于“永久”还是“临时”之间才最好。意即允许同一难民营在不同阶段可适应性地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社会空间。这有待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探索灵活的设计策略。不久之后,各个欧洲城市都将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住房解决方案。具体方案不妨拭目以待。但每个难民接收城市都需做出决定:有接收多少难民久居的能力和意愿?计划安排难民分散而居还是集中定居?难民定居地的选址,在城市中心,还是郊区,还是乡村?
何以为生
经济包容,助力难民过上正常生活
许多想要谋生的难民都面临着相同的障碍:如何在难民收容城市找到有偿、体面和可持续的工作?
工作是谋生之道。长久来看,难民过上正常生活,其核心在于在包容的经济体系之中独立谋生,以获得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难民参与生计活动,包括获取谋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社交网络、原材料和其他资源。难民接收城市提高难民的经济包容性,一方面让他们获得就业和创业机会,另一方面让他们获得参与相关服务和计划的机会,这样才能助力难民过上正常的体面生活。
难民在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上存在差异,无论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和贸易活动,又或者有能力在科技、管理和教育行业谋生,他们的劳动和收入,都为自力更生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融入的经济体系做出了贡献,有助于总体稳定、繁荣与和平。
生活在肯尼亚的难民Kapya Katungwa,在联合国难民署组织的 “集市日”活动中摆放他的作品。
来自刚果的40岁难民Kapya,自2000年以来一直生活在肯尼亚。从刚果逃难时,他只有木雕技艺一技傍身。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企业发展生计计划(UNHCR’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ivelihood program)的受益者,Kapya在内罗毕郊区租下一间仓库,雇了6名难民和3名肯尼亚本地人,开办木雕作坊。他成为2017年7月联合国难民署在内罗毕的组织的“集市日”活动上展示作品的艺术家之一。在活动分配的帐篷中,陈设着他用硬木雕刻成的独特而质朴的作品。他一丝不苟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期盼达成好生意。难民署与诸多合作伙伴合作,通过与知名购物中心建立联系、提供产品质量和开发培训,以及组织Kapya这样的难民工匠定期参加地方和国家贸易展览,努力把难民工匠的工艺品推入市场。
这些案例支持难民建立生计的传统方式,即基于难民现有的技能,通过培训加以强化,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资产。但问题在于,并未充分考虑本地市场是否需要难民提供的技能、产品或服务。如今人们日趋意识到,难民的生计战略需要以市场为基础,考虑更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影响,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条件,才可达成可持续。
联合国难民署提供了一套市场系统分析框架,包括以下要素:
-评估难民收容国家的规章制度,包括难民在法律地位和工作权利方面面临的挑战;对总体政治、社会和经济形势的评估。
-评估难民获得支持服务的机会,包括获得信息、培训、金融服务和业务发展服务的机会。
-以社会经济为重点开展评估,以全面了解难民收容国家的难民特征、所掌握的技能、寻求保护的需求、教育、工作经验和任何其他相关特征。
-市场分析,以了解与难民相关部门概况,确定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潜力以及干预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制定战略和干预措施:提高难民的技能和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与相关市场部门合作,为难民创造就业机会。
何以为民
为保障难民的基本权利而规划
教育是国际难民应对措施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为难民儿童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重建生活;还是为成年难民提供就业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独立谋生,教育都是缓解难民接收国家压力,促进繁荣发展的长久之计。在《联合国难民教育报告2030》中,明确列出三项战略目标如下:①促进难民公平和可持续地融入国家教育系统;② 营造安全、有利的环境,支持所有学生的学习,无论其法律地位、性别或是否存在残疾;③ 使学习者能够将他们受到的教育用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难民接收城市也务必对难民教育做出规划。
所有人都有健康权,包括难民。健康权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可负担的基本卫生服务。 然而,难民在满足自身健康需求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在逃离本国的旅途中,难民身心健康可能已经受损。抵达新的国家后,难民也往往无法获得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长久而言,难民接收城市需要就难民卫生服务做出规划。虽然挑战重重,但诸多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都是相应城市可以合作和寻求帮助的伙伴。
此外,不能忽略战争和难民对新冠疫情的推波助澜。世卫组织在3月2日记者招待会指出,俄乌冲突开始之前,乌克兰已出现新冠病例激增;冲突开始以来,可能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传播病例。由于当地疫苗接种覆盖率低,大量新冠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升高,呼吸机严重短缺也将对治疗产生影响。大规模人口流动可能导致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还可能为产生新的变异新冠病毒提供便利条件,并增加(乌克兰)周边国家卫生系统面临的压力。
俄乌战争已进入第17天。战争之中,难民如大树倾倒之时惊慌四散的小鸟。他们不久前还过着宁静安适的生活,而今成为颠沛流离的难民。惊慌之中,他们装好行李,抱着孩子,踏上了逃难之路。却不知前路漫漫,多久才重回安适生活。更不知以后能否重归母国,抑或就此长居异乡,成为异国之民。此时此刻,我对“元宇宙”概念有了些许亲近之心。去吧,即便背井离乡,在重获和平之前,至少,恍恍惚惚的“元宇宙”,可堪寄托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思乡之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