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女童保护,网游别成空白点

2017-06-15 18:26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儿童保护领域总是会暴露意想不到的漏洞。最近有网友爆料,在一款名为“小花仙”的儿童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裸聊,甚至线下约见实施猥亵。

网络游戏对儿童的潜在危害性,过去舆论也有关注,但更多是不健康内容引发的精神伤害,或者诱导消费导致的财产损失等。玩家利用游戏平台,实施对女童的性侵害,则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

这种犯罪后果更严重,但预防起来也更难。因为其带有更强的隐蔽性,玩家之间是一对一的沟通。不法分子利用了孩子的贪便宜心理和欠缺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着肆意的伤害。如果没有受害女童的举报,这样的犯罪确实不容易被外人发现。

那么,预防从何做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性教育,重申这样的老生常谈仍有必要。只要儿童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的侵害,就会大大降低发生的可能。增强内在的免疫力之外,需要探讨的是外在保护机制。

猥亵女童的行为虽然隐秘,但在游戏平台并非无迹可寻。不法分子在游戏互动板块公开喊话,“让看身的送米卡”这样明目张胆的引诱广告,在平台存在了6年。对此,游戏平台竟然漠然视之,显然不能以不知情来推卸责任。尤其是“网络游戏实名制”早有相关要求,但涉事游戏公司却无法掌握玩家身份和年龄,也没有在保护儿童方面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即便在接到相关举报之后,游戏公司竟只是封号了事,而不是通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这是儿童保护层面的严重失职。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涉足儿童网络游戏的自然也不在少数。但从这款为不法分子提供机会的网络游戏看,儿童保护还存在太多的空白。防止新型犯罪形式在儿童网络游戏中滋生,是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不妨以这次涉嫌猥亵儿童案例为契机,理顺保护机制。一方面,以引诱广告和留下的QQ号为线索,追踪法办嫌疑人,提升法律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尽快明确游戏平台在类似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搞清平台保护不力是否涉嫌违法违规,是否存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很多时候不是老办法不管用,而是没有意识到新问题,现在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游戏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