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苦中作乐:汉简和文物所反映的汉代边军的娱乐活动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在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和娱乐活动有关的志怪故事:《太平广记:居延部落主》。这个浪漫的小故事背后,有着血腥而残忍的历史,也许历史上真的有人在居延塞挖出了当年的边军简牍,解读了简牍记载的某些故事,并结合史实编出了这个令人感慨的段子。
1.《居延部落主》:一群死后魂魄不散、最终成精的汉代戍卒重返人间
在北周静帝初年,有一个居延部落主,名叫勃都骨低,骄奢淫逸,喜欢玩乐,住宅华美。一天,有几十人来到门前,一个人首先上前递上名片说:“我是省名部落主成多受。”于是就走进门去。勃都骨低问道:“你这个部落为什么是个省名部落?”成多受说:“我们几十人各不一样,有姓马的、姓皮的、姓鹿的、姓熊的、姓獐的、姓卫的、姓班的,但是名字都叫‘受’,只有我这个当帅的叫‘多受’。”勃都骨低说:“你们都像唱戏的,这是为何呢?”成多受说:“我们通晓摆弄碗、珠等器物的杂技,说的是合乎经典要义的事情,只是生性不喜欢世俗罢了。”勃都骨低很高兴,有一个唱戏的立即上前说道:“我们肚子饥饿,咕咕噜噜地响,肚皮饿的都能轻易绕身体三圈儿。主人的饭食如果不充足,就算你给我们吃,我们也是不会吃的。”勃都骨低有些惊讶,于是让仆人给他们增加饭菜。
另一个人说:“请让我表演一个‘大小相成,终始相生’”的节目:于是,一个高个子吞了一个矮个子,一个胖子吞了一个瘦子,高个子和胖子互相吞了两个人。高个子又说:“请让我表演‘终始相生’吧!”于是他吐出一个人,吐出来的人又吐出一个人,相递吐出来,人数又够了。勃都骨低非常吃惊,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并让他们离开。
第二天,这些奇怪的部落民又来了,但是表演的节目戏和昨天一样。如此一连表演了半个月,勃都骨低因此大为破费,他一生气就不给他们准备饭食了。这些精怪生气地说:“你既然把我们的表演当成幻术,我们就用你的家人来表演好了。”于是他们把勃都骨低的儿女、弟妹、甥侄、妻妾等,吞到肚子里去。肚子里的人都哭哭啼啼请求出来。勃都骨低恐慌害怕,下到阶下来磕头,哀求把亲属放回来。部落民们都笑着说:“没关系,不用愁。”于是他们把人都吐了出来,酋长的亲属们毫发无伤。
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勃都骨低不想让这些怪人骚扰自己。为了搞清楚这些人的底细,他派人秘密地查访追踪这些精怪,发现他们走到一座古代建筑物的墙基就消失了。勃都骨低让人挖那墙基,挖了几尺,在瓦砾下挖到一个大木笼,笼中有几千只皮袋。皮带旁有很多谷粒麦粒,用手一碰就变成灰。从笼中得到一份简书,文字已经磨灭了,不能辨识,隐隐约约有三个字是“陵”字。勃都骨低大概猜到了,就是这些皮袋作怪,于是准备烧了它们。
这时皮袋们纷纷哭喊道:“我们本来不应该活命、也不该给您找麻烦。只因为李陵将军留有水银在这里,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水银暂时存活。我们是李都尉李少卿的粮袋,在被长埋于地下之后,经过很长的岁月,我们已经有了生命,还被居延山神收为部下。请您看在居延山神的份上,不杀我们,我们就不敢再骚扰您的府第了。”
勃都骨低知道了这些精怪的底细,但他贪图水银的价值,想要得到水银,于是把那些皮袋全烧了,这些皮袋没有不发出冤枉痛楚之声,烧皮带的过程中,室内血流满地。烧完了,勃都骨低的房廊门户全发出冤枉痛苦的声音,和烧皮袋时一样,一个多月之后,这种声音也没有停止。在当年内,勃都骨低的全家都病死。一年以后,他收集到的水银一滴不留,丝毫不剩。
2.神话和史实:古人对居延塞进行的考古发掘和古人对汉代戍卒的看法
概括起来看,以上这个故事,说的是一群李陵的粮袋、其原型就是李陵的部下,他们被人遗忘在边关,最后被风沙掩埋。他们死后精魂不散,凝聚成了一群精怪,并依托皮袋继续存活,而且还被居延地区的神明收为部下;而且不甘寂寞的他们幻化成人形,来到了附近的人类世界,找当地的鲜卑酋长讨要赏赐和酒食......
故事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它说的其实是一次古人对居延塞遗址的考古发掘行动:至少在北周时代,居住在居延塞附近的鲜卑人可能已经从附近的汉塞遗址中,找到了当年居延塞汉军将士们留下的遗存。
故事中提到的马、卫、班等姓氏都曾出现在戍边将士的名册中;故事里提到的“勃都骨低掘之,深数尺,于瓦砾下得一大木槛,中有皮袋数千。槛旁有谷麦,触即为灰。槛中得竹简书,文字磨灭,不可识”,其实是一次很真实的发掘经历:通过发掘,勃骨低令找到了一个黄沙下掩埋的地窖:根据汉简记载,麦子确实是汉代戍边军的主要军粮之一,汉人的确喜欢用竹或者胡杨木制作简牍书写文字,而深埋的古代作物在重见空气之后,会变得十分脆弱,一碰就粉,这很符合后世的考古发现;精魂们藏身的皮袋,就是汉军的装备“革橐”。精怪们依托水银存活,则反映了古人认为水银可以给尸体防腐的观念。
而且在真实历史上,李陵确实和居延塞有很深的交集:这里是他初次展露锋芒的地方:“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这里也是他命运转折的地方,就是从这里,他带兵奔赴改变了他命运的浚稽山之战的沙场:“(汉武帝)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
而当时的汉军戍卒,也确实在简牍中,记载夜晚戍边时听到了“为怪者”、“号哭”、“为冤楚之声”的悲鸣。也许他们听到的,就是之前的戍卒或者胡人的悲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神话的背后,往往都有历史的内核,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细节,都可以在文献记载和现代的考古知识里找到回应。
这些戍卒化为精怪,暗示他们不甘就此平庸消失的命运,暗示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重见天日之后,鲜卑酋长又贪图他们赖以存在的水银,结果将他们再次杀死。这些戍卒熬过了“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野心,却还是逃不过后代统治者的贪鄙,作者对边关士卒的同情之心、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3.汉代边军玩什么?
从《居延部落主》这个小故事出发,故事中提到这些汉卒化身的精怪们给鲜卑酋长表演人吞人或者柔术之类的杂技,这种表演在汉代属于百戏之列,有专门的伎乐或者僮仆表演;而边塞的军人们体魄强健,任务紧急,也许不会玩这种哗众取宠的游戏,但是毫无疑问,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比较刚猛的蹴鞠:
上图是马圈湾遗址出土的汉代蹴鞠文物,这呼应了霍去病在士兵们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依旧设置场地打蹴鞠的文献记载;
上图是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甲渠候官遗址发现的汉代七孔竹笛,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相映成趣,汉简中有关于歌人的记载,也许当年就有人伴着笛声高唱楚歌;
汉代士卒在戍边之余,还会以绘画打发时光,有的图案简单质朴,有的图案线条飘逸流畅,暗示当时的士卒也有艺术创作的冲动。
还有的士兵为了防止恶鬼缠身,还会用胡杨木雕刻尖脸的辟邪木牌,插在地中,以保佑自己和战友心神安宁。
还有一些有追求的士卒会学习书法文字,按照汉律,当军官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识字量和一定的儒家经典基础,所以为了谋求升迁,一些战士会私下苦读各种经典著作并练字,比如下面这片习字简就是如此:
而下图中出现的,是肩水金关汉简里的《论语·知道篇》残简,这是考古界首次发现的论语《知道》篇语句,比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知道》篇早出土40年:
当然,和军事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要数居延汉简中的《相刀剑册》,它的内容保存完整,记载的是王莽末期到东汉初年、汉军将士鉴别刀剑质量优劣的方法,涉及到刀剑的形制、纹饰、成分、制作等细节:
1、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不绝者。
2、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处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
3、欲知币剑以不报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上者及推处,白黑坚分明者及无文,纵有
4、(接上)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币合人剑也。刀与剑同等
5、利善剑文:县薄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谦者利善,强者表弱则利,奈何。
6、新器剑文:斗鸡,佂蛇文者,麤者及皆凶不利者,右币剑文四事。
从这些内容可以得知,汉代人认为,剑身上折叠锻打的锻层,相互平行,互无交联,各无断绝的刀剑是好刀剑;在阳光下持刀剑审视,剑身表面锻打痕迹明显,锻层纹理不能相杂者,以及没有刃纹者,都是不锋利的剑,不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有刃纹,但却做工不精的剑没有好的征召,也不是好剑。纵然生活再苦,戍边军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娱乐活动。
原标题:《苦中作乐:汉简和文物所反映的汉代边军的娱乐活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