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当年|87版《红楼梦》30年(1)——木石“前缘”
编者按:今年,距离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开播,已有三十载。回首三十年前的“盛况”,真如隔世。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将分五个章节六篇文章,讲述这部经典作品的沧海桑田,本文系第一章:木石“前缘”。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个主题门类,专用于怀古遣怀,抚今追昔,譬如“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眷念过往而感慨涕零,乃人之常情。晚明文人张岱,一生不事科举,不求仕进,他曾经给自己写了一篇著名的墓志铭,其中有这么几句: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这位张岱先生玩世不恭,细数其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倒和贾宝玉有几分相似,而“皆成梦幻”云云,也是萦绕整部《红楼梦》的一种基调。
现在,距离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问世,已有三十载,期间亦是沧海桑田,人世变幻,令人不胜唏嘘。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电视剧刚刚起步发展的时期,全国一整年的电视制作总量,不过百余集,而随着技术革新,资本涌入等多方面原因,现在的电视剧年产量,早已达到了一万多集,不可以道里计,然而个中精品寥寥,多是批量作业、跟风逐利的浮躁产物。遥想87版红楼梦的年代,一部电视剧,就要耗费数载时光,对演员精心挑拣,对剧本反复打磨,对服化道详实考据,如曹公字字沥血,从筹备到选角到培训到置景到拍摄到剪辑,俱要穷尽数代人才的心力。
抚今追昔,当我们重新回首三十年前的“盛况”,不禁有繁华落尽之感,恐怕也只有这四个字足以概括了:
真如隔世。
一、木石“前缘”
1979年,我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王扶林,随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出访英国,在看到BBC对狄更斯、席勒、莎士比亚等世界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后,他萌发了将我国古典名著搬上荧屏的想法。
王扶林导演(代表作品《敌营十八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一念头很快便得到了实施,1981年底的某次文艺部会议上,时任央视副台长洪民生部署了两部长篇连续剧的开拍计划,第一,是由王扶林执导《红楼梦》,第二部则是杨洁导演的《西游记》。
《西游记》拍摄之路当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资金也好,其他资源也罢,可谓步步荆棘,处处掣肘,后来杨洁导演回忆起那段往事,总会不自禁地羡慕隔壁的《红楼梦》剧组阵容庞大,而且似乎予取予求,没有什么不配合的。
其实,王扶林导演的压力并不小。
首先,正如上述所言,当时中国电视剧刚刚起步,而且多为单本剧,第一出连续剧,还是王扶林和都郁执导的九集《敌营十八年》,当时为了赶在春节前播出,它实际的拍摄周期是七十五天,而且剧组毫无经验,对一些历史背景并没有做太多功课,闹出了不少笑话。
其次,除了经验稀缺,还有更重要的——王扶林导演这次拍的,可是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封面人物林黛玉·清代改琦绘)曾经有人评论过,《红楼梦》对中国人而言,就如同普鲁斯特作品之于法国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于俄罗斯人。虽说文无第一,但如果从漫漫中国小说史中,去选择一部作品加冕的话,那它的票数一定最高。
想要摘取这颗明珠,就必须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分量。这也是我们观赏电视剧《红楼梦》时,必须做的一点功课。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等,它从乾隆中期流传于北京庙市,至嘉庆初年,已是“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同其他几部名著一样,它的作者不乏争议声。
除了小说开卷自述及脂砚斋批注外,乾隆间富察·明义在《绿烟琐窗集·题红楼梦》绝句下的小序最早记载道:“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佐以其他资料,我们通常认为,该书前八十回的作者确为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约1715年—1763年)。
过往曾有不少解读,或说此书暗写大学士明珠家事,或说影射康乾间宫廷政斗,或说寓指董小宛与顺治,但自胡适考证以来,这些说法已被驳斥,一般认为《红楼梦》系曹公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或“假语存焉”),半真半假间糅合了自己过往的经历、杂陈了曹家得意至失意的人生况味。
小说以女娲补天时未用的一块石头为引,写它被一僧一道携入花柳繁华之地,成为男主角贾宝玉出生携带的“通灵宝玉”,它是无用良材的隐喻,也契合了男主作为“富贵闲人”的一生。
书中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在仍有不少人奉为格言,事实上,贾宝玉对这句话却退避三舍,读者从他这种厌恶的态度,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贾宝玉爱西厢,爱老庄,就是不爱科考取仕、治世经学。正是这么一个视所有功利世俗的劝诫为“混账话”的人,他的对立面,是他整个家族,是整个僵化的、腐朽的体制。
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这个家族不只是宁荣两府,而是贾史王薛所代表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封建阶级,他们富贵而攀慕虚荣,荒淫而腐败堕落,他们牢牢抓住依附权势的稻草,一朝挣断,便“食尽鸟投林”——《桃花扇》里有一段唱词十分妥帖: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贾宝玉,精神无处安放寄托,只好躲进闺房,躲进干净脱俗的乌托邦大观园,他痴迷于脂粉,在爱情中寻找他的存在意义。与男性主导的浊世对照,作者塑造了各路小姐丫鬟等美好性灵的女子群像,是为“水作的骨肉”,“见之便觉清爽”,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情爱悲剧,也变成了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其悲剧根源,仍然是“木石前盟”所代表的诗化恋情与“金玉良缘”所象征的俗世姻缘的彼此冲突。
顺着这条主线索,无数枝蔓延展伸长,可卿妙玉,晴雯鸳鸯,香菱尤氏,原应叹息(元迎探惜)……一群具备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们,如同锦簇花团次第开放,又在山雨倾覆中相继凋零。
小说于盛世伏末世,逐渐为我们揭开了一幕幕破落的繁华,破败的美好及破灭的自由,我们时而感于张岱般的“色空”之叹,时而感于旧时女子卑微的命运,时而,又感于封建“天理”对人类天性的摧残。
曹公以丰富的生活阅历、细腻的生命体验、文采斐然的笔触,塑造了数百个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又含蕴诗词歌赋、曲艺杂学,文备众体,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纵横捭阖,包罗万象,可以说,论艺术价值,《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
也因此,文本的复杂多样、厚重深邃,向来是改编《红楼梦》时极为棘手的地方。
87版电视剧,当然不是第一次改编。往上追溯,最早将这部巨著变成剧作的,是1792年乾隆时期,泰州一个叫仲振奎的文人。他写了一出《葬花》戏,当时距离曹雪芹过世不过三十载。其后四年,另一个叫孔昭虔的,亦创作了昆剧《葬花》,并正式将《红楼梦》搬上舞台演绎。
纵观整个清代,约有二十部《红楼梦》改编传奇、杂剧诞生,良莠不齐,五花八门。
清代以后,《红楼梦》在戏曲的舞台上一直都未绝迹,其中以五六十年代蔚为大观。由于当时一次著名的批斗,及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祭,各地掀起了改编《红楼梦》戏曲的浪潮,代表作包括川剧《王熙凤》(1963年,徐棻)、昆剧《晴雯》(1963年,王昆仑及女儿王金陵)等,多有鲜明的“阶级斗争”烙印。
昆剧《晴雯》(王昆仑、王金陵编剧,顾凤莉主演)当然,我们仍要回归影视剧领域,重点谈谈。这类艺术形式自清末民初诞生后,《红楼梦》也一直都是颇受欢迎的题材,百年间,两岸三地不断翻拍,林林总总,迄今已有三十余部电影,六十来部电视剧,但多截取小说个别片段,或演绎“葬花”,或“魂归离恨天”,或以二尤为主,或写晴雯故事,复原全豹者并不多。
最早拍成电影的,是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摄制的京剧《黛玉葬花》,时由梅兰芳先生出演林黛玉,也开启了将红楼戏曲与影视剧融合的序幕。
梅兰芳饰演林黛玉本是一段可贵的艺术创作,却遭到了鲁迅几番冷嘲热讽——他素来对京剧有偏见,后在《论照相之类》一文讥刺道:“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闹得十分尴尬。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将其处女作《红楼梦》搬上大银幕,这版分上下两集,由作家徐碧波编剧,长度仅四个小时,剧情自然也作了浓缩,故事以刘姥姥的一场梦境作为视角,牵出了三进荣国府的线索,并串进了宝黛爱情悲剧及王熙凤用计害死贾瑞、尤氏等重要剧情。核心虽然抓住了,却因为多以现代时装演绎而遭到了无数人的抨击。同一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推出了一版《红楼梦》,剧本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意见,以元妃省亲作为开头,着力体现贾府衰败的过程,并在古装服饰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因为被复旦版《红楼梦》抢先上映,该电影在商业上惨遭重创,甚至导致了公司的倒闭,这部作品也没有机会掀起太大的波澜。
此后《红楼梦》参演者几经更迭,金嗓子周璇、粤剧演员小燕飞……皆是惊鸿一瞥,后来甚至衍生了不少风月情色,如张国荣初出茅庐、饰演贾宝玉的《红楼春上春》,总之亦是鱼龙混杂,不胜枚举。
张国荣饰演贾宝玉在87版电视剧诞生前,最知名的,当属越剧版《红楼梦》。
这还得从解放后说起。由于当时越剧界在民主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中表现活跃,再加上许多艺术家自身的不懈努力,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并获得了海内外巨大成功,随后这个剧种迎来了煊赫辉煌。
越剧擅长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独具细腻委婉深情的唱腔,再加上多年发展,它已成为一个以女性表演者为主导的剧种——这一切,都为《红楼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温床。
于是1959年,《梁祝》的编剧之一徐进正式推出越剧版《红楼梦》,由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艺术家饰演宝黛,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剧目赴京演出,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
1960年,上海越剧团前往香港表演,广受观众的追捧,但剧团并不能驻港常留,观众的热情又始终不减,怎么办?
有人便想到,何不如搬上银幕?于是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岑范导演,原班人马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正式诞生。
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饰演贾宝玉,王文娟饰演林黛玉由于时限,这部电影仅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删减了贾府兴衰的繁琐剧情,虽是越剧,却不拘泥于单薄的舞台,应用了电影式的剪辑与时空转换,从而奠定了戏剧影视化的一座丰碑,获得了空前的成功,1978年又在内地重映,竟累计了数亿人次观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经典唱段,更是经久不衰。
这部电影甚至影响了1962年邵氏黄梅调电影《红楼梦》(李翰祥导演,乐蒂出演林黛玉),及1977年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时由林青霞反串扮演贾宝玉,张艾嘉出演林黛玉,许多唱词对白更是直接参考了越剧版。
张艾嘉饰演林黛玉,林青霞饰演贾宝玉也就是说,王扶林在接到这个重任之时,大家对徐玉兰、王文娟的版本记忆犹新。但是央视第一次将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又不容有什么闪失,一瞬间,争论、质疑、嘲讽……巨大的压力如潮涌来。
首先,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当时他两次找台里领导,要求这个项目立即下马,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许多电影大导演毕生的梦想,就是拍《红楼梦》。言下之意——你们电视剧制作才刚刚起步,你王扶林也没拍过什么重量级作品吧,能比得上成荫吗?能比得上谢晋吗?感觉不太靠谱吧。
那么……换电影名导呢?
当然不可能。交出导筒,意味着《红楼梦》基本与电视剧、基本与央视无缘了。而根据过往经验,很多《红楼梦》版本限于篇幅,基本只能截取原著的一部分剧情或精神,所以许多人认为,唯有长篇电视连续剧,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大的优势,全面地反映小说宏大的叙事、社会时代风貌及深刻的、多线的主题内核(其实1977年,香港佳视就曾斥巨资拍了一部100集的全本《红楼梦》,由伍卫国、毛舜筠、米雪出演宝黛钗,但这部从选角、服化道上都差强人意,实在难称精品,当时也未引进内地)。
第二个压力,来自红学界。该剧的拍摄计划定下后,当时就有专家说了,《红楼梦》是什么作品?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那些演员怎么找?全中国有谁能演宝黛钗?基本上就把话题终结了。
但大家心知肚明,小说归小说,电视归电视,这部分人,可以不用理会。在总监制戴临风副台长、电视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等领导的坚持下,《红楼梦》电视剧仍然要拍,而且,绝不可能当成儿戏。
阮若琳女士(左)于是,为了表明诚意,更为了这部剧的质量,在选角开拍之前,他们就拉来了一班神秘的人马撑腰。
这班人是谁呢?
总之,即便过了许多年,当我们在荧幕上重新看到这些名字,还是会忍不住,用这个词去形容:
旷古绝今。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阳宝玉”
本文参考文献:《红楼梦》(百二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冯其庸主编)/欧阳奋强《记忆红楼》/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王贵娥《宝黛话红楼》/邓云乡《红楼梦忆》/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冯其庸文集之解梦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看电视剧〈红楼梦〉及其他》/吴素玲主编《王扶林电视剧导演艺术论》/刘耕路、周雷、周岭《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李希凡《宝黛爱情悲剧与黛玉之死——看电视剧〈红楼梦〉所想到的》/胡文彬《梦里梦外红楼缘》
作者言少,微信公众号“言少的江湖”(微信号:yanshaojianghu)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