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砥砺奋进的五年】上海青草沙围十个西湖长江水,浊水变清
48公里的长堤,围垄近70平方公里的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
2011年6月全面建成通水后,位于上海长兴岛西北侧的青草沙水库,便成为上海这座特大城市供水的主力军。超过1300万人口受益于此。
过去几十年间,上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水源地建设,则为它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注脚。近日,在上海市住建委组织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近上海水源地,实地探访了一座特大城市身后最基本的保障。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
上海实现全部由水库集中取水,形成四大水源地格局。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百年寻水路
上海一百多年的寻水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城市居民主要是就近在黄浦江、苏州河取水,以明矾澄清。1987年后,因为黄浦江中、下游水质恶化,取水点开始上移。
第三阶段,便以青草沙水库为代表,上海从长江引水,结束了以黄浦江为单一水源的历史。如今,上海超过七成的饮用水都来自于长江。
“守着长江的好水没有利用,非常可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三峡上海院)院长石小强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以百年战略的定位,推动青草沙水源地的建设。中国三峡上海院是青草沙水库的牵头设计单位。
青草沙水库出水口流出的清水,和远处长江泥水形成对比。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石小强介绍,因为长江河口河床演变、潮流条件等自然条件极其复杂,此前又没有经验可以参考,青草沙水库建设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工程施工难度巨大,面临着种种挑战。
最关键的当属堤坝主龙口截流合龙。设计人员创新了主龙口合拢工艺,包括三道程序:型钢框笼安放、抛石截流、土方闭气。2008年12月31日下午,近30艘施工船舶同时抛石截流,场面浩浩荡荡,甚为壮观。
2009年1月2日晚23时33分,6万多方石料准确抛入先期已安放就位的框笼中,宽达800 米的主龙口全线抛石至标高3.5米,实现了全线截流。
如今,青草沙水库宛若一颗山河明珠,镶嵌在长江口。堤坝围起十个西湖大的长江水,不时有飞鸟掠过。站在上面,可以看到一边是长江的开阔水面,带有泥色,而堤内则有芦苇飘荡,水由浊渐渐变清。
中国三峡上海院总工程师陆忠民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从坝口进入,到青草沙取水口流出,长江水在水库内要流过约20公里的距离,其间流速慢,自然沉降作用会让水逐渐清澄。水库蓄满时,可不取水连续供水68天,以抵御咸潮来临。
陆忠民说,之前上海市民形容取自黄浦江的水经过处理,常有消毒水的味道,而青草沙水库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大有改观。
将与陈行水库打通
如今,上海有着四大水源地,形成了“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供水格局。除了上世纪90年代落成的陈行水库,和2011年落成的青草沙水库一样,另两大水源地也均是近年完成的建设。
崇明东风西沙水库。 中国三峡 上海院供图
2014年,东风西沙水库通水,惠及崇明岛70万名居民。2016年年底,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金泽水库投用,保障了上海西南五区的供水,670万人受益。这也宣告上海原水全部实现由水库集中取水,河道分散取水时代一去不复返。
1986年就进入中国三峡上海院工作的吴彩娥,参与了全部四大水源地的建设,也见证了上海水源地设计理念的更新换代。她告诉记者,从最早的求质保量,上海水源地如今则追求绿色生态。
吴彩娥说,在青草沙水源地建设时,建设生态水库的理念便起到作用。像青草沙水库此类边滩浅型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是个问题,因此青草沙水库采用生物调节等手段,在水中引入大量植物、微生物,并投放花鲢、白鲢等摄食藻类的鱼苗,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不过,受长江上游污染影响,青草沙水库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成分仍然较高。生态建设的步伐还未停歇。6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在外侧堤坝内,工人们正在种植芦苇,以打造更完整的生态环境。
吴彩娥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确保供水安全和提升水源原水质量,青草沙水库和陈行水库间的连通管工程正在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现有水源地的供水能力也仍有提升空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