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下半场结束,发现大陆破裂新模式

张盖伦/科技日报
2017-06-12 07:30
科学湃 >
字号

历经4天航渡,大洋钻探船“决心”号于11日抵达上海临港,这是“决心”号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它也宣告着,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下半场结束。“我们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揭示了边缘海不同于大洋的大陆边缘破裂模式。”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

目前,人们已在伊伯利亚—纽芬兰发现了非火山型大陆破裂模式——地幔剥露式破裂。本次钻探表明,南海大陆破裂模式与伊伯利亚—纽芬兰模式并不相同。前者在洋盆扩张时有明显岩浆活动,而后者岩浆活动贫乏。“我们证明了另一种大陆破裂模式的存在,这对我们理解大陆破裂机制有深远意义。”翦知湣认为,“它是一个有望写入教科书的发现。”

除了在地质构造上对南海进行“追根溯源”,科学家还从沉积物上讲出了南海的“前世今生”。

在IODP 368航次,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南海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深海的完整沉积记录。他们发现,3400万年前南海就已有深海环境。

过去,关于南海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南海的形成跟青藏高原隆升、中南板块被挤出有关;另一种则认为,南海的形成,是古南海在菲律宾海板块下消亡拖动板块破裂所致。“但我们现在认为,南海扩张的动力可能在东边,要将南海和太平洋连在一起看。”翦知湣解释。

目前,我国已在南海组织了4个航段共3次大洋钻探。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IODP的 367和368两个航次,钻探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大陆如何破裂、南海如何形成的“桑田沧海”之谜。IODP 368航次在南海北部5个站位进行了钻探,钻探进尺总长度4399米,收获岩芯1601米。

认识南海的成因和扩张过程,也能使科研人员更加清楚南海油气的生成和储藏条件。通过大洋钻探这种在深海进行的多学科研究,可以纠正原来对油气盆地资源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的认识。

“这些成果,对我们了解南海的历史非常重要。它具有区域地质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翦知湣强调,“南海是一个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家应该主导南海研究,并将其打造成世界上边缘海研究的典范。”

(原标题:南海大洋钻探下半场结束 获超预期成果 科学家发现大陆破裂新模式)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