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伦奶爸|英国高考:招生是大学自己的事,成绩不是唯一因素
英国已经进入夏天,天蓝的让人心醉。这样的季节,气候不冷不热,正是孩子们期盼着放暑假的时候。学校最近开始发放各种通知,提醒作为家长的我去参加各种活动。
晚上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时,也会看到路边贴的很多小广告,宣传最近的周末有各种各样的嘉年华,供孩子们玩耍。
但是,于英国而言,今年的夏天并不平静。
英国大选对教育的影响
就在前天,英国再一次进行了大选。保守党获得了318个席位,勉强保住了老大的地位,却丢掉了13个席位;排名第二的工党尽管没有赢得第一,席位却在232个的基础上增加了62个。
赢得第一的保守党因为选票没有过半,所以,只能再寻求其它政党组成联合政府。这就出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保守党赢了,但愁眉苦脸。工党输了,但兴高采烈。因为,跟他们的预期相比,保守党未能达到目标,工党也没想到,自己会有如此高的支持率。
年轻人大都把选票投给了工党。
请原谅我如此啰嗦,跟你唠叨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政党的纷争和竞选,涉及到了孩子们甚至年轻人的利益。
保守党领导人、现在的首相特里莎·梅,坚称英国教育要多元化。一个国家,教育不能一刀切,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所以,在私立学校学生占据了大多数牛津剑桥等顶级或名牌大学名额的情况下,她力主给全英国相当于重点学校的所有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提供更多的投入和预算。很多英国人认为,只有文法学校,才是让穷人孩子进入好大学和主流阶层的重要渠道。
但是,保守党执政的政府,去年却在削减地方教育的预算。儿子所在的小学就给家长写信说,因为费用削减,学校的老师不得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信里还说,我所居住的哈罗小镇,将会每年削减掉1500万英镑的教育投入。
作为最大的反对党,似乎知道该如何抓住年轻人。他们在竞选纲领中提出来:不削减地方教育经费,严格控制中小学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30人以内;为所有的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大学生读书免费,并能享受学生的生活费贷款。
所以,工党的竞选纲领,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也正因为如此,工党才出乎意料地赢得了比媒体预期更多的选票。
中英高考的差异
前两天,澎湃新闻的编辑给我留言说,希望我们能聊聊英国的高考跟中国有什么不一样。我也在想,这两个文化不一样的国家,教育体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是英国学校的教育体系和国内不太一样。英国学校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3-5岁的孩子会被家长送去读幼儿园和学前班。之后,6-10岁会进入小学学习。当我女儿年满11岁,就会进入当地中学,也就是当地被称之为High School的一所学校。而今年,她16岁了,正在进行相当于国内中考的GCSE考试。在完成中学课业之后,年满16岁的孩子们会进入下一阶段——两年的学习,这其实已经相当于大学的预科,是为正式进入大学学习做准备的。
英国的学生在11周岁进入中学后,便要学习很多课程,如德语、法语、食物、IT( 信息与科技)等。中学的前两年,女儿需要把学校设置的课程通学一遍。在这之后,她才能按照学校的规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出现在学习的这些课程。
中考之后,女儿将进入两年制的英国高中(Six Form)学习,这意味着,在高中的考试科目里,她可以淘汰掉自己不喜欢的,然后选择至少三门自己喜欢的课程,集中学习,为将来进入大学做准备。
“考试的几门课,一定是每个学生自己要学的”,一位曾经参加过英国高中考试的女生说道。如果不喜欢某一课程,就意味着学生从高中开始,这一生与它就此告别。而这三门或更多的课程,将在她高中时分多次考完,就像我女儿的中考一样。这有点儿像用网兜捕鱼,先放后收,先让你把所有的课程都感受一遍,再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科目。
英国的高中学生会读哪些课程?除了正常的数学、英语、文学、地理、历史、音乐、物理、化学、生物、法语、德语等传统科目外,孩子们可选的课目还有很多,比如心理学、宗教文化研究、社会学、政府和政策研究、媒体研究、戏剧、艺术和设计、商业研究、经济学、法律、摄影、食品和纺织及产品设计、戏剧研究、经典文化研究、公民研究等。
孩子们将会在很多这样的课目中,挑选三至四门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来学习。挑选的原则则是按学生自己兴趣来。比如说,体育教育这一门课,目的就是为了让对体育有兴趣的孩子们学习跟运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相当于国内高考的考试,在英国被称之为A-Level (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这是女儿进入大学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除了A-Level,决定她是否能入学的还有:带课老师写的推荐信和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或着从事相关工作的简历。
老师会乱来吗?会不讲原则地乱写一通吗?
我问过一个从上海过来参加过A-Level考试的女孩儿,她回复我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下一年,这个高中就不再会有信誉了。在一个收到过虚假推荐信的大学里,以后你把这所高中描述的再好,也没有人会相信了。我理解她的意思:在一个连公章都没有的国度里,没人敢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哪怕是一个高中的代课老师。
差异化让高校避免“千校一面”
这也意味着,招生是大学自己的事情,跟全国是否统一考试毫无关系。大学会维护自己的声誉,因而不用反复强调制度或纪律,声誉比啥都重要。
除了这些所谓的高考,在英国你还可以读基础课(Fundation),相当于大学的预科。许多大学也承认这个,有了这个成绩,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当然,英国最顶级的牛津剑桥,是只认A-Level的。此外,还有一个IB(国际文凭课程),也同样可以申请英国大学。
如果你走的是预科的路子,只要你读完一年的预科课程,你一样能够进入大学读书。读预科的人,可以是18岁之前的青少年,也可以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英国的大学是终身制的,在任何年纪,你都可以进入大学的课堂,享受读书的乐趣。
当然,英国的大学很多,学生的可选择余地比较大。7000万人口的国家,仅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就有100多所,这并不包括那些形形色色的私立学院。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这使得学生在考虑学校时,除了牛津、剑桥等名校,还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我当年读的第一个摄影硕士班,是和中国一所院校合办的。尽管在教育部公布认可学历的英国院校里,它曾一度仅排至第109位。但就我们所学的专业而言,它却是全世界这个行业里最好的院校之一。就在前几年,它还一度被美国某著名杂志评为此专业的全球前几名。
再比如,后来我读的第二个英国大学,综合排名依然很落后,但其媒体艺术学院,却在英国所有大学里排到了前三。
即使是最差的大学,也有好的专业。学生去读了这样的专业,一样可以昂首挺胸。差异化能够让大学避免“千校一面”,不同的学校也因此而得以立足,从而不可替代。
千万不要把英国的教育神圣化,它有好的一面,但也有极其要命的弱点。在英国,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最近几年,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总人数,相当于英格兰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这组来自BBC的消息,也反映了英国的阶级固化现象。这样的环境,让很多穷人的孩子看不到希望。
英国大考拆分成2年多次考
正在上中学的女儿这几天考得昏天地暗。
跟国内不同,英国的考试是分成两年时间来完成的。去年的这个时候,将满15周岁的女儿也面临着一场相当于中国中考的大考: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考试。现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又要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把所有的课目考完。简单地讲,女儿所有的科目,不是在几天内一次性考完,而是分在去年(10年级)和今年(11年级)进行多次考试。
你看,我们国内的考试,是三天就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而英国这边,把一门课拆成了很多部分,慢慢考,即使某一天孩子因身体原因不舒服影响了考试,但也不会影响太大。因为,当一门课被拆分成许若干个小科目进行考试时,孩子的成绩,也许会最接近他们的水平。
比如,她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和数学考试,就是分很多次考:科学上学期考三次,今年还会考三次;数学上学期考两次,今年还会再考两次。
如果你觉得某一次没考好,你还可以申请重考,直至考到你满意的成绩为止。考试的试卷,也是由几个不同的单位出题。同样是中学,所考的试卷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难易程度是相当的。
考试这几天,如果考试在上午,女儿依旧是早上八点四十五到校,下午三点多放学。如果是下午考试,她则会一点钟到校,考完后回来。她平时上课的时间为:早上八点四十五到校,下午三点一刻或三点半放学。这是她一直以来的上学时间。
她在英国读了六年书,没有早自习,更没有晚自习,当然也没有学校安排的周末补习班。但是,临近考试这一年,为了能让她取得一个更好的成绩,我们还是花了很多钱,在外面给她请补课老师,让她的成绩能得以快速提升。英国的补课费用很贵,一对一的老师补课,差不多就是30-40镑一个小时。一次补课,最少是2个小时。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学校安排学生补课是好的。至少在经济上,是相当便宜的。
去年的这个时候,她正在考英语、宗教、德语、历史、音乐、艺术、地理等科目。因此她的中考,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考完的。
英国的学校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次,每个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学习目标,自己跟自己比。如果她觉得自己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觉得不理想,还可以申请再考。而再次申请考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还有一点,可以看到英国教育的灵活性。女儿去年考了中文的GCSE考试,考了几乎是最好成绩的A*,所以今年学校就鼓励她参加相当于高考的A-level考试,前几天刚考完。这意味着,只要孩子成绩好,即使是在相当于国内的初中,也是可以参加部分课目的高考考试的。
无论中国英国,每一个孩子都不会轻松。成长的路上,都需要绝对的付出和努力。不用去神化英国的教育,它也有许多要命的问题。所以,才有了英国教育部门引入中国乘法口决表的做法,才有了英国的老师去中学学习数学教育的举动。当然,英国教育也有着极好的优点和声誉。
作为一个暂居在英国的华人,期待着两个国家能有更多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唯有如此,才能使双方都更加强大。
(作者简介:安光系,两个孩子的父亲,曾为媒体人,现居英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