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恢复高考40年 ⑩|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从受热捧到回归理性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韩晓彤 实习生 邓琪
2017-06-09 11:47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编者按】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恰逢40周年,在历经多次大大小小的制度革新之后,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如火如荼。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教育家栏目将选取40年中的10个节点推出系列报道,记录恢复高考后的部分重要改革。通过回望这40年来高考改革“故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高考这一牵涉民生甚广的教育公共政策,为回答“未来改革将向何处去”提供“经验”支持。恢复高考40年,改革一直在路上。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寻求更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每一个同样努力的人得到机会,让每一个不同特质的人能尽其才,这样的改革初心不会变。

1997年,香港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二年,大部分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京、沪、粤、浙、苏、闽6省份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

近20年来,随着名额和范围的逐步扩大,港校内地招生经历了从陌生到受追捧再回归理性,走向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重视多元、创新、社交,港校是高招拥有的一道独特风景。

招的都是“尖子生”

1998年,香港高校通过委托内地10所高校代招的方式进入内地学子的视野。即学生必须先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后再经过选拔才能就读香港高校。

“听北大清华的消息说,那时候被港校录取的内地的学生,可以先在北大清华读一年大学之后再转去香港就读。这个政策对考生很具有吸引力。”近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而当时,每所香港高校都将内地生的比例很低,招生名额仅限制在10到30名,招的都是“尖子生”,对内地生比例的限制主要原因与政府补贴有关。

受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所公立大学(简称UGC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是港校在内地招生的主力军,代表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外界普遍认为,相比内地高校,当时港校的优势在于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突出的英文教学、亚洲排名靠前、毕业后可留港或到海外工作等。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但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份。

此后,港校内地招生规模逐步扩大。2004年,范围增加到10个省份;2005年扩展到17个;2006年,增到20个。

然而那几年,内地考生对港校还是较为陌生。刘海峰说,“头几年大家反映不是很强烈,两三年后伴随一些优待政策才吸引了不少高考状元赴港。”据当年资料,2004年香港高校在重庆的第一场咨询会上,来咨询的只有寥寥几人。

学制改革导致学生人数猛增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高校名单,其他港校依然坚持采取独立招生。那年港大报名者众多,甚至拒绝了9省份11名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究其原因,与学生英语面试的口语水平有关。

随后,香港政府也出台优惠的措施:2007年后非港籍学生毕业后,可于毕业后6个月内向香港入境事务处提出在港就业申请,然后可无条件续签一年。连续学习工作7年则可获得香港护照。

2007年、2008年,内地考生报考香港高校达到高峰,形成一股“港校热”。据《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观察与思考》一书中统计,2003年后,仅仅过了三年,录取人数就增加了两倍。到2007年录取人数已达到1400人,并在同一年新增了4所学校在内地招生。

2008年参加高考的陈柚(化名)成绩排在了湖南省前十几名,在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间,喜欢香港文化的她最后选择了港中大。陈柚拿到了50万港元的香港特区政府奖学金,这是当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2012年,香港高校统一从大学三年学制转到四年学制,港校在读内地本科生总人数出现了一次跳跃性增长,高分考生继续青睐港校。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2、2013年香港高校每年录取内地考生约1600人,而参与招生的港校也增加到12所。而2013年的高考季,香港高校在内地揽得“省级状元”达35人。

香港大学始终是最受内地考生青睐的港校之一,近年来报考竞争不断加剧,录取率相当于41人中录取1人。

“高考是一项竞争非常激烈的考试。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都知道中国学生对学业的勤勉,综合素养也很不错,所以中国学生在国际上颇受欢迎。”5月末,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很高兴港大能吸引到一些高分的高考生来香港学习。”

互相选择回归理性平和

2014年,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院校猛扩5所,分别为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和恒生管理学院,总数达到17所。其中一些院校的录取分数要求达到二本即可,但对学生有较高的英语能力的要求。港校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招生人数突破1500人,是10年前6倍。

而另一方面,香港各高校申请人数减少,“港校热”渐趋理性。2014年,云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周权婉拒了香港中文大学66万港元奖学金的邀请。而前一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也放弃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一年,目标是上北大。据《广州日报》,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招录的省市三甲人数比上一年少了25人,比前年少32人。香港大学的状元人数与上年持平,不过该校将单科第一纳入状元统计,所以总分状元人数在减少。

语言障碍、生活习惯、费用昂贵、文化差异以及国内顶尖高校与香港顶尖高校的差距不断缩小等正成为影响众多考生考虑选择港校时的重要因素。

2016年,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不久后,陈柚回到北京大学继续读法律。对于三年后的毕业,陈柚觉得还是要根据工作机会和地点来决定。虽然拿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但在身份认同上,陈柚觉得自己还是内地人。

同样在2008年赴港的许思(化名)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本硕的学业。对于是否留在香港扎根,高房价高消费、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和高强度生活节奏是许思主要的顾虑。

“买房很贵,租房也不便宜。”许思说租房是她现在每个月很大一笔开销,在香港中文大学附近每个月6000港元租不到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卧室。

刘海峰说,对香港高校和内地考生之间日渐熟悉之后,互相都更趋于平和理性,择校和录取都会从最适合的自身角度出发。

五年来,港中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皆维持在300名,录取的高考生皆为填报该校第一志愿的考生。6月初,香港中文大学发言人告诉澎湃新闻,2017年,港中大的招生政策与往年没有太大改动,主要考虑高考生统考实际成绩需达本科一批录取控制线,但英语成绩须达120分或以上,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而录。

为从全国汲纳优秀学子前来就读,港中大也提供了多名奖学金名额,分布各省份,约占整体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比例从2005年开始一直维持至今。2017年获得港中大“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将获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45,000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而2017年内地生学费为每年145,000港元。
“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高等教育准入制度,总是充满竞争激烈,让学生倍感压力,对结果感到紧张和焦虑,没有哪一种是完美无缺的。”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表示,“我们也意识到,分数不是高校评判学生唯一关注的标杆。学生的性格、经历、学术研究也是学校所看重的,所以我们也尽力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对学生进行面试,而不只是看考分的高低。”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