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认识“睡眠剥夺”,一个诱发脑中风、猝死的因素
原创 朱鑫璞 朱鑫璞中风预防科普
经常看到因连续加班导致“心脏病”“猝死”的报道,然后引发了人们对于“猝死”的关注。但是,如果再深入追溯一下,可能就会引发出另外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但可能比“猝死”更深层次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睡眠剥夺!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处于一种潜在的睡眠剥夺状态,而这种状态,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熬夜看电视、熬夜玩游戏、连续深夜加班、程序员连续几昼夜写程序、司机经常深夜长途驾驶、战士连续几昼夜执行任务……
一、什么是“睡眠剥夺”?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起源于对持续/连续工作状态导致的睡眠缺失的描述,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具体指人因环境或自身原因丧失了所需要睡眠量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一般24小时内的睡眠少于6-8小时则认为发生了睡眠剥夺。
二、“睡眠剥夺”的分类
1.根据睡眠量剥夺的大小:可分为完全睡眠剥夺和部分睡眠剥夺。
2.根据睡眠剥夺的内容:可分为快动眼睡眠剥夺和非快动眼睡眠剥夺。
3.根据睡眠剥夺发生的缓急:可分为急性睡眠剥夺和慢性睡眠剥夺。
急性睡眠剥夺:指快速的全部或部分剥夺其睡眠,持续24小时或几十小时。
慢性睡眠剥夺:指每日睡眠小于5小时,持续3个月以上。
4.根据脑电图情况:可分为慢波睡眠剥夺和快波睡眠剥夺。
三、“睡眠剥夺”的致病机制
长期睡眠剥夺可引起人体一系列学习记忆、情绪、免疫功能及体内激素、递质的变化,严重可诱发心脏病、脑中风、甚至猝死。
一般认为:睡眠剥夺影响了机体固有的生物节律,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应激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应激早期,机体出现保护防御性的快速动员并处于最佳状态,但持续时间短,这如同兔子看到老虎,动员全身的力量逃跑脱离危险;应激后期,机体进入抵抗或适应阶段,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将耗竭机体的抵抗能力,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面效应陆续显现,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体克、死亡。
四、从大鼠反应看“睡眠剥夺”
通过查阅大鼠睡眠剥夺试验的相关文献,可以清楚观察到“睡眠剥夺”对于机体的伤害全过程。
总体看来,睡眠剥夺后的大鼠表现为:精神状态会逐渐转差,反应变迟钝,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变得虚弱,皮毛变粗糙、蓬乱而没有光泽。
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直至死亡,解剖后可见的死亡原因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肌肉内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等。
睡眠剥夺第1-2天:大鼠精神亢奋,对周围刺激,如对声音、气味、光线等刺激的反应较敏捷;行为兴奋性提高,较为活跃。
睡眠剥夺第3天:所有大鼠出现瞌睡、节律性垂头现象。当大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后,可以因鼻子浸入水中或掉入水中而惊醒。
睡眠剥夺第5天:所有大鼠表现出“易激惹”现象,对抚摸刺激表现出逃避、尖叫行为,并出现了相互之间的撕咬、打斗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睡眠剥夺第7天:所有大鼠均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表情痛苦,精神萎靡,而对外界刺激,如对声音、气味、光线等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低头驼背,蜷缩颤抖,不喜动,即使站立亦可见腿部颤动;身体左右摇摆不稳,难以前进,活动能力呈明显减退表现;不愿进食或进食量少,身体呈现极度虚弱状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