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恢复高考40年⑦|从独木桥到立交桥,春季高考的改革坚守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刘芸 邓琪
2017-06-08 15:1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编者按】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恰逢40周年,在历经多次大大小小的制度革新之后,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如火如荼。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教育家栏目将选取40年中的10个节点推出系列报道,记录恢复高考后的部分重要改革。通过回望这40年来高考改革“故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高考这一牵涉民生甚广的教育公共政策,为回答“未来改革将向何处去”提供“经验”支持。恢复高考40年,改革一直在路上。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寻求更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每一个同样努力的人得到机会,让每一个不同特质的人能尽其才,这样的改革初心不会变。

6月7日上午将近9时,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即将开考,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许怡(化名)却在网上发了一条状态,说自己睡过了头,赶不到考场,只得明年再去了。有学弟学妹急了,为她惋惜。许怡一边偷着乐,说“开个玩笑”,“其实年初已经通过春季高考进入大学了”。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四省份率先推行春季高考,寄希望于这项改革能够打破夏季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但2006年前后,北京、安徽、内蒙古三地“试验”相继暂停或取消,仅有上海仍在坚守“春考”阵地,延续至今。

2014年,借新一轮高考改革“东风”,上海“春考”在招生制度上予以革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像许怡这样的高中毕业生,走上夏季高考之外的另一条升学之路。

“这场冬天里的春考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选2008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春考规模虽不能与“历史悠久”的秋季高考同日而语,但正是这看上去波澜不惊的一场考试却撬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坚冰。

为打破“一考定终身”而生

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春季高考”出台始末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一再强调,北京、安徽、内蒙古三地“春季高考”并非中央推动的“试点”,而是地方的“自选动作”。

谈松华称,彼时“春季高考”问世的背景是,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高考报考学生越来越多,但高校录取率低,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中央已于1999年提出大学扩招,给考生更多的升学机会,而在考试制度方面,急需革新,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胡启迪教授2014年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时称,教育部积极推进“一年两次高考”的改革试点,尝试用“多次考试”来代替“一次考试”,以缓解巨大的升学矛盾。“1998年,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明确提出了‘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可不可以一年考两次?是否可以在一些省市和高校开展两次高考的试点?’”

2017年5月13日,山东省2017年春季高考“知识”部分考试今日开考。东方IC 图

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四项改革,即高考科目改革、高考内容改革、考试形式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其中,考试形式的改革就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1999年10月27日,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教育部决定在天津市和上海市进行“二次高考”试点,即这两个城市每年将比其它城市多进行一次高考,时间是在春季。而在此之前,已有北京将于2000年进行春季高考的消息。

胡启迪回忆称,虽然教育部提出上海、天津试点“两次考试”改革,但以什么形式出现、具体如何推进,没有明确的说法。“早在199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开始酝酿实行两次考试的改革了。我们反复比较分析了国外大学的考试模式,到大学和中学深入调研,并召开了多场专题座谈会,最后才逐步明确了实施‘春季高考’的改革方案。”胡启迪在上述采访中提及,上海的“春季高考”不仅作为教育部高考形式改革的试点,作为实践者,“更在意将春季高考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田”。

谈松华告诉澎湃新闻,到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正式推出“春季高考”,内蒙古则是2001年加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夏季高考考得不好的学生多一个机会,解决个别考生因偶然因素失误的问题,所以它主要面向往届高中毕业生,应届生不能参加。”谈松华称,春季高考实施后,舆论普遍对此寄予厚望,希望据此“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把高考变为多次考试”。

“社会还没准备好”

初创时期的“春季高考”的确展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新华网报道,2000年,第一年进行春季高考,安徽的竞争就十分激烈。本科、专科、新高职三个招生批次的总计划有6191名,而考生则有3.5万人,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理科分别比上年秋季招生的分数线高出23分和34分;专科最低分数线文理科比上年秋招的分数线分别高出2分和11分。

解放日报2017年6月5日的一篇报道指出,初期最鼎盛时,上海春季高考共有十多所高校参与招生,2000多个招生计划,12000余人报名。新华网2002年1月报道称,北京2000年在北京和安徽两地进行春季招生,共招收本科、高职(专科)学生2448人,2001年与内蒙古合作招收学生2600人,2002年这一数据增长至3000人左右,招生人数一直在稳步增长。

但一些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谈松华称,2004年,内蒙古、安徽两地明确表示暂停春季高考,北京则继续支撑了两年,至2006年取消。“因为上海早在1985年就开始自主命题试点,有着科学丰富的高考题库,改革经验更多,在组织春招考试等方面能够应对,并且是教育部指定的试点地区,因此一直坚持了下来。”

北京市原副市长范伯元2005年1月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首次透露了北京将取消“春季高考”的消息。谈及原因,范伯元也颇为无奈:春季高考已经在北京试行5年了,逐渐显露出公办高校不积极、考生报考率下降、考生仅仅是练兵等问题,让有关部门和考生们都很困惑。

安徽给出的原因大同小异:据合肥晚报2005年1月份报道,由于春招主要面向历届考生,参加春招录取的院校主要集中在省内或边远地区的一般院校和冷门专业。

6月6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从根本上说,春季高考在这个阶段渐渐遇冷的原因在于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具体来说,一是春季高考没有完全承担起“选拔”的功能,高校不能从中获得与夏季高考相当的生源,学生也不能获得与夏季高考相同的选择空间;二是春季高考没有完全承担起多元“评价”的功能,其考试成绩不具备通用性,只能一次使用,过期无效;三是定位模糊导致的制度设计的缺憾。在考试、录取、人才培养等环节,没有充分实现高校的“自主选拔”和考生的“自主选择”。

谈松华认为,“春季高考”当时陷入一个怪圈之中,“主要面向往届生的制度设计,让报考人数天然偏少,生源质量也不佳,因而感兴趣的高校不多。一般是知名度不高的大学,或者是高职院校较为积极,但没有好的高校和专业。这又会影响学生参加春考的热情。”

“社会还没有准备好。”谈松华说,社会不需要再单纯地讨论要不要取消春考,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改革春考。

上海春季高考在坚持中思变

在北京、安徽等地取消春考后,中国教育报2008年底的一篇报道将上海春季高考形容为“独角戏”:2009年共有8所院校计划通过春考招生950人,继2006年2725人、2007年1800人、2008年1500人之后进一步缩减,重回2000年起点。

2013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指出,到了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计划招生人数为260名。与此同时,参加春招的高校从2006年时的12所院校减少到5所。上海理工大学是早年春考的坚定支持者,该校招生办主任李筠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后来也因各种原因无奈退出。

“这场冬天里的春考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选2008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春考规模虽不能与“历史悠久”的秋季高考同日而语,但正是这看上去波澜不惊的一场考试却撬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坚冰。

彼时,面对日渐衰落的“春考”形势,社会上已有进一步改革这一制度的讨论。

2009年,8所参与上海春季高考的高校中,上海大学、上海商学院主动改变以往“春考春招”的做法,首次试行“春考秋招”,报考学生参加年初的春考,但在9月份和夏季高考录取的学生一起入学,以避免教学管理上的不便和高成本。彼时舆论也有了“拆除‘落榜生’门槛,允许应届生参加”的改革思路。

新一轮高考改革救活“春考”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2015年参加春季高考的人数超过两万,而2014年春季高考报名者不足千人。22个高校招生总计划达1640人,远超往年。

上海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李筠将2015年后的春季高考称为“新春考”,这三年来,跟其他高校一样,学校拿出了本校实力雄厚的专业投入“春招”,学生报考积极。李筠告诉澎湃新闻,春考学生和夏季高考学生9月一起入校,课程设置和毕业文凭没有差别,管理上比较方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春季高考素有研究,他告诉澎湃新闻,上海春季高考此番改革主要有三点,一是允许应届生参加,二是大部分上海市属高校都参加录取,三是招考分离,即统一测试后,学校会有面试,并且每位考生可以同时被两所学校预录取。“扩大了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从而激活了这一制度。”

上海某中学高三学生许怡就是“新春考”的受益者。对通过夏季高考考取较好本科高校存在一定困难的她而言,春季高考是另一条进入高校的路,“不用再去挤独木桥”。“参与春招高校的专业都还不错,比如华东政法大学的公安类专业,往往竞争激烈,考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夏考进一个很好的重点大学。”

上海春季高考对考生的吸引力正日渐增大,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不少人将春考视为一次“练手”,对于春考就是“落榜生”考试的“歧视”也未消除。许怡称,身边不少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参加,但并非完全寄望于通过春招进校。

春季高考的上海模式是否可以推至其他省份?谈松华告诉澎湃新闻,就目前的条件来说,春季高考在操作上并非“多有难度”,关键还要看地方及高校的改革意愿。同时,春季高考在参与高校及投入专业上仍可提高竞争力,这样能进一步达到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打破“一考定终身”现状的目的。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