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元代江南与“姑苏佳丽”,苏博今起恢复开放

宗禾
2022-03-10 08:15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此前因受疫情影响而闭馆的苏州博物馆将于3月10日起恢复对外开放。开放之日,苏博特意遴选馆藏清代以来仕女画23件,推出“江南佳丽——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画中的仕女或对镜梳妆、或观梅赏月、或嬉戏、或女红、或采菱……铅华之饰,粉泽之态,不一而足,展现出明清以来仕女画中江南闺秀的飘逸韵致。

此外,苏州博物馆特展“元代的江南”仍在苏博本馆(东北街204号)对外展出,展出作品包括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书画名迹,展期至3月22日。苏博西馆则展出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267件套古罗马文物。

苏州博物馆特展“元代的江南”现场  澎湃新闻 图

据悉,除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和过云楼陈列馆均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同期恢复对外开放。

旧俗常言“花朝月夕”,古人以农历二、八月为春秋之中,以二月半或二月十二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清嘉录》记载,每逢花朝,姑苏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在阳春三月之际,苏州博物馆特意遴选出馆藏清代以来仕女画23件,推出“江南佳丽——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展品画面构图,或取庭园一角,或状闺阁之内,或在芳草之地,或行山水之间;配之以梧竹蕉石之景,点缀春柳与梅花之属;或对镜梳妆、或观梅赏月、或嬉戏、或女红、或采菱……铅华之饰,粉泽之态,不一而足。

明清以来仕女画中江南闺秀的飘逸韵致,于此亦可见一斑。

清 方文 采莲图轴

 

近代 李鸿梁 仕女轴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史上,仕女作为一种专门题材,至迟在唐代中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画科。唐周昉、张萱乃当时之专门名家,如周昉即有“周家样”之目。宋代以后,仕女画已经相当流行,明清时期发展至最为兴盛的时代。

《红楼梦》第五回写“金陵十二钗册”,每一钗皆系一图,以寓言其生平遭际之况,画面除了以自然物象来间接暗示之外,其中多以仕女为意象来直接表现,即可见其流行之概焉。

清 胡锡珪 挑灯仕女白面扇页

这一时期的仕女图,不仅在人物刻画上注重细目、樱唇的面部刻画和修颈、削肩、柳腰等仪态描绘,在场景和空间绘制中同样倾注心力。如胡锡珪《挑灯仕女白面扇页》中的园林景致和明式家具,钱淇《仕女轴》中写实的清代女性服饰和案头插瓶等等,都以图像的方式,记录了清代江南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

清  钱淇 仕女轴(局部)

技法上则水墨写意、工笔白描、设色与浅绛兼备,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款仕女画稿》比较典型地描绘了常见的仕女动作和姿态,以一白描、一设色对照,偏向程式化。

清 无款仕女画稿

清 无款仕女画稿

以图像再现经典历史故事,也是清代仕女图的常见主题。沈鹤守《梅妃故事图轴》则还原了《琅嬛记》中,梅妃命宫人熔金入水占卜的故事。图中,梅妃端庄、宫人忙碌,金凤雕琢精细,铜炉中火舌跳动。

沈鹤守《梅妃故事图轴》

此次展出的胡锡珪的《冰盘荐荔图》取自杨贵妃喜好荔枝的故事,背景是海图屏风,是唐代比较流行的式样。据悉,此次展览亦是与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湖州博物馆五馆联动女性主题展的重要构成。展览将持续至6月8日。

清 胡锡珪 冰盘荐荔图轴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正在展出的苏州博物馆特展“元代的江南”展览,分为“江南印象”及“江南风情”两个部分,分别位于苏博本馆的书画厅和特展厅。在全景展示元代江南风貌的同时,也尝试揭示有元一代对江南文人文化的形塑和影响,从而与观众共同回望和探讨江南文化的历史内涵。展览策划以江南印象、风物、信仰、雅集为脉络,择书画、器物珍品,重构氤氲隽永的江南图景,再现多元并包的元代风情。其中,既有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馆也包括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收藏的重要元代江南文物。

元代赵孟頫《 饮马图卷》展出现场

展览同时展示文人交往活动为中心的部分,除故宫博物院藏“造云”铜变石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善本《玉山名胜集》,以玉山景点为纲,汇编元末玉山雅集参与者在各处的题咏。昔人已随时光逝,但通过这些文物和文本,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文人风雅和文脉传承,由宋入元、经元至明,不断在传颂和传承中延续。在做实学术基础的同时,为了营造亲切、有趣的观展“吸睛点”,展览的形式设计中大量化用了“元代江南”视觉元素,以“身临其境”引导“感同身受”。步入展区,狮子林真趣亭等园林场景复原,描画了这一元代园亭中的生活图景;深入展厅,竹石相叠的庭院小品、几榻整洁的书房陈设,仿佛正是江南文人对弈品茗的场所;环境背景中的《玉山雅集图》和《写经换茶图》又以图像的形式分别还原两段元人的风流韵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善本《玉山名胜集》

(本文综合整理自苏州博物馆相关资料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