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庆机场首装“新武器”抗扰航:揭秘低空雷达如何防无人机

石爱华/深一度
2017-06-05 16:58
中国政库 >
字号

深一度微信公众号消息,过去的两个月,无人机扰航事件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17天内,成都的双流机场遭遇9次扰航事件,100多次航班受到影响。在重庆、昆明等地,类似事件也在上演。

连续爆发的无人机扰航事件,被坊间解读为一些企业谋取利益的手段和挑衅。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低空安全防范联合实验室,先后派员到成都和重庆给予支援,制定解决方案。据悉,目前重庆机场已安装覆盖半径6.7公里的低空监测雷达。

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近日专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副教授、低空安全防范联合实验室主任孙永生。孙永生认为,危机也意味机遇,在完善法律的同时,未来的无人机监测可能会围绕低空监测雷达技术展开。

“无人机管理和防御实际上是一个世界难题,”据孙永生介绍,国外军方曾用“爱国者”导弹击落一架闯入军事禁区的四旋翼无人机,爱国者导弹价值约300万美元,无人机约值200美元,以此可见防御成本之高。

孙永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低空安全防范实验室主任。 本文图均为 微信公众号: 深一度 图

扰航大难题

“国外军方曾用爱国者导弹击落一架闯入军事禁区的四旋翼无人机,导弹价值约300万美元,无人机才值200美元。”

深一度:为什么无人机频频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对于这种小型航空器以前有什么防范措施?

孙永生:以前的“低小慢”(小型飞行器),都是类似于玩具类型的小型航空器,比如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滑翔伞、动力滑翔伞、航空模型等等。但无人机是从军用转到民用的,是一个可以载荷“侦察和打击”一体化工具的空中平台,通过这些工具可以获得个人隐私和情报,一些恐怖分子还用它来攻击特定目标。

所以无人机和之前的“低小慢”性质不一样,这也是无人机能够引发这么多事件的原因。虽然我国一直禁止小型航空器进入机场等净空区,但是并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

实际上无人机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难以防范,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最夸张的一次是,国外军方曾用爱国者导弹击落一架闯入军事禁区的四旋翼无人机,导弹价值约300万美元,无人机才值200美元,这个成本太高,这也说明了无人机监管是个大难题。

深一度:过去两个月,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多次出现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据您了解,这些无人机干扰事件从机型来看,有什么共性?

孙永生:据事后飞行员上报的情况,这其中既有固定翼无人机(或航模),也有多旋翼的无人机,其中5月9日重庆的干扰事件经调查是因一个风筝引起的。

这个风筝很大,达3米宽,六米长,风筝线有2000米长,当时风筝线已经被放出约1500米,高度很高,并且风筝上有灯,在夜间,民航的驾驶员在飞机里容易把它看成无人机。

总体来看,什么类型都有,暂时看不出这些事件有什么联系。

深一度:事发之后,关于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的背后操纵者有很多传闻。其中有人发帖说幕后黑手是一家生产无人机管理系统的公司,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孙永生: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公司应该不会有这么“大胆”,为了企业的利益公然挑衅公共安全、挑衅政府,一旦发现企业违法的蛛丝马迹,不仅拓展不了业务,企业也会面临倒闭,法人面临被抓。应该不会有企业冒着倒闭的风险连续去做这种事情。

深一度:为什么寻找黑飞者这么困难?

孙永生:频发的无人机扰航事件给双流机场和机场公安都带来挺大的压力,寻找嫌疑人也十分困难。因为几起事件都是飞行员发现的。飞行员提供的信息存在坐标的误差,定位黑飞人员的位置并不容易;其次是有时间差,飞行员通知塔台,塔台再转报机场公安,等警察到了现场,就已经半个小时甚至四十分钟过去了。

重庆机场,低空安全防范联合实验室布设的低空雷达,它可以探测到直径6.7公里的内的低空飞行器。

捕捉无人机

“(无人机)进入到机场上空,我们建议机场公安局用警用无人机携带捕捉网对黑飞的无人机进行捕捉。如果不在机场的危险区域,我们建议用警用无人机跟踪黑飞无人机,追踪到地面的违法操作人员,对其进行取证、抓捕。”

深一度:据您了解,事发之后,机场方面有哪些措施?

孙永生:就在4月29日,成都双流机场的净空区域周边,21个派出所成立了91个无人机监测点位,包括民警和协警在内,约有300多人,付出了很大的人力成本。但实际上空中的监控全凭肉眼和人力是不够的。

如果无人机飞行高度够高,并且在刺眼的阳光下,肉眼根本看不到。所以虽然投入人力、物力、警力,但后来又发生了无人机干扰民航的事情。

深一度:无人机扰航事件之后,低空安全防范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先后到成都和重庆进行支援,能不能简单介绍下这个实验室?

孙永生:去年,公安大学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用户、雷达企业,一起成立了低空安全防范联合实验室,主要针对无人机隐患进行研究和实战。

我们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一个微型化的防空系统,目前军用的雷达设备主要针对高空安全进行防范,机场自己的雷达也是针对高空区域,可以说低空雷达相对空白。低空雷达的应用在国内很少,研发的单位也少。

我们这个微型化的防空系统包括指挥调度系统、雷达设备、利用光电系统去监控追踪等。这次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我们团队成员也在行动,全力保障高峰论坛低空安全。

深一度:具体到重庆和成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孙永生:拿重庆的举例,无人机扰航发生后,重庆机场公安局邀请实验室前往支援。5月14日,实验室团队成员陆续抵达重庆,并携带其联合研制开发的“秘密武器”:全国首款有源相控阵低空监视雷达。经过重庆机场有关部门充分论证后,同意5月15日在机场净空区下开机测试。经过一天验证,雷达与空中飞行的民航客机电磁兼容性良好,雷达工作状态正常,对无人机的探测准确、跟踪连续。5月16号在重庆机场北消防站楼顶安装了低空监测雷达。我们在重庆机场安装的设备覆盖半径在6.7公里左右,下一步会研制出覆盖半径10公里的雷达。

当监测范围内出现无人机、或者其他小型航空器时,雷达监视平台会自动报警,并实时、清晰地显示无人机飞行架次、飞行高度、航向、地理坐标等信息。我们用RCS0.01的小目标,也就是用大疆比较小的四旋翼无人机做实验,在雷达监测范围内,可以有效监测到,除此之外,风筝、鸟群都可以监测到。

深一度:处置无人机的具体方法呢?

孙永生:空中航空器的处置权在军方,但是在紧急情况下,比如说进入到机场上空,我们建议机场公安局用警用无人机携带捕捉网对黑飞的无人机进行捕捉。目前还有一些部门配备无线电干扰枪,但这种设备会对民航信号也有干扰的风险,在机场不宜使用。

如果不在机场的危险区域,我们建议用警用无人机跟踪黑飞无人机,追踪到地面的违法操作人员,对其进行取证、抓捕等。

不同高度的防空范围示意图,最小的为低空防御范围。

主动的防御

“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后,我们既不能反应过度,消耗大量成本,也不能毫无反应。将来还是通过立法进行主动的防御和规范,管理起来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深一度: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后,不同省市出台了严格的禁飞令,一些无人机爱好者认为这些个人行为制约了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无人机个人持有者面临着可以买飞机却难以申请“航线”的尴尬境地,只能黑飞。

孙永生:其实在我们这个团队里也有多年的航模和无人机爱好者,对于扰航的人他们也是“恨”得咬牙切齿,这些违法行为确实给整个圈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但出现危机之后,有危险也是机遇,目前也有部门正在研究你说的这个尴尬问题,但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进行规范。

深一度:低空监视雷达实际上是起到一个发现和防范的作用,长远来看,对于无人机未来的管理您有什么想法?

孙永生:无人机扰航事件出现以后,目前最迫切最紧急的处理办法就是使用技术监管制约它。长远的来看,无人机还是要通过法律、监管、技术的综合手段来管理。

利用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属于是被动防御,需要很高的社会成本。将来还是通过立法进行主动的防御和规范,将生产者、销售者、持有者以及飞行范围都进行规范后,那管理起来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另外,据我了解,中国几个主要品牌的无人机厂商除了设计电子围栏以外,已经在做自己的监管平台,实时了解无人机购买者飞行情况。

深一度:目前无人机圈里,仍有一些人自己购买零件、组装无人机,这类人群如何防范?

孙永生:现在,正规厂商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可以成为“合作目标”,采取主动防御手段进行安全监管。自己组装无人机的情况,只要存在,就难免有蓄意“搞破坏”的人。对于这类情况,首先要加强对开源飞控的监管,对于这类无人机就要采取被动防御技术了。

从涉恐风险防控的角度,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比如石油炼化、核电站等单位,我们要有手段,保证可以预警发现,并提前防御无人机干扰。

深一度:那是不是说,只有安装了低空监视雷达才能确保监测到位?

孙永生:其实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后,我们既不能反应过度,消耗大量成本,也不能毫无反应。是否安装低空监测系统还是要综合评估。比如遭受无人机干扰的概率、成本、都要考虑在内。

不过目前来看,由于机场遭遇损失重大,已经引起注意,但仍有一些重要单位对这种风险意识不够。人们对风险所做出的反应可能主要是基于其自身的个体经验。我们则希望要全面看待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隐患,既要关注损害的严重后果,也要关注损害发生的概率。

今年1月,杭州市民袁某用无人机拍摄到民航飞机,事发后,袁某被警方控制。

(原题为《重庆机场首装“新武器”抗扰航:揭秘低空雷达如何“防”无人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