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蔡伟杰︱冈田英弘的学术背景与史学遗产

蔡伟杰
2017-06-08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按:日本东洋史家冈田英弘(OKADA Hidehiro, 1931-2017)于5月25日因心脏衰竭辞世,享年八十六岁。我在两天之后才透过网络得知这个噩耗。虽然一直有耳闻冈田教授近年来的健康状况不佳,但等到获悉此事时,还是让我感到十分惊讶与惋惜。今年2月17日,我曾受八旗文化出版社与说书网之邀与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博士生李侑儒同场谈冈田英弘的生平与史学。如今蒙《上海书评》邀我撰文谈冈田教授的学思历程,现征得李博士同意,将两人演讲内容整理发表,以缅怀冈田教授的史学贡献。

冈田英弘生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冈田正弘(1900-1993)曾在东京大学专攻医学,为著名药理学家,历任东京齿科医科大学教授、校长。另外他对文史之学也有所涉猎,范围包括了汉籍与英、法、德语文史哲著作,崇拜森鸥外。后获选日本学士院会员。其弟冈田茂弘(1934-)则是著名考古学者,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

冈田英弘对中国史地的兴趣与当时日本在华侵略与扩张的历史背景有所关联。他在其著作全集中曾自述道,1937年六岁时,在家中客厅有张大型的中国地图。他会在日本军队所占领的中国城市上以图钉插上小型的日章旗,藉此认识了许多中国地名。年纪稍长后,冈田英弘原先打算继承父亲的事业,学习理科,但他并未放弃对文史的兴趣。1946年十六岁进入成蹊高校后,该校图书馆的南条文库蒐藏了许多汉籍、汉文学与东洋史的专门书籍。他利用学习理科的闲暇时间,每天借三本东洋史相关的书籍,一本在放学回家的电车上读,一本晚上在家读,一本隔天早上在上学途中的电车上读。到学校还书后再借三本,如此日复一日。

1950年,二十岁的冈田英弘为了走出父亲的圈子与阴影,毅然弃理从文,进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就读。由于日本的势力已经全面从亚洲大陆撤出,研究东洋史被认为是冷门且无用的专业。他对此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初跟随末松保和(1904-1992)学习朝鲜史,后又师从日本著名蒙古学家和田清(1890-1963)学习满蒙史,从而为其后的北亚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并且以蒙古帝国治下的高丽与满洲为题撰写毕业论文。本科毕业后,冈田英弘参与了东洋文库神田信夫(1921-2003)与松村润(1924-)等学者主持的《满文老档》日译工作,并于1957年以二十六岁青年学者之姿荣获日本学士院奖,这是仅次于日本文化勋章的荣誉。

在学习满文的过程中,他发现满文化其实有许多蒙古文化成分。当时德裔俄籍阿尔泰学与蒙古学大家鲍培(Nicolas Poppe, 1897-1991)恰巧在东洋文库以蒙古的英雄叙事诗为题做演讲,他深受折服。因此央请鲍培收他为徒。1959年至1961年间,冈田英弘获得美国傅尔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的资助,前往当时的北美内亚学中心之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随鲍培进修。鲍培原先在俄国就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蒙古学家。他于1942年来到德国,后于1949年移民到美国,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远东与俄罗斯研究所任教。其贡献在于将俄国与德国的阿尔泰学传统引介到英语学界。鲍培与藏学家威利(Turrell Wylie, 1927-1984)、汉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 1914-2011) 和劳延煊(1934-2016)合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蒙古学者,其中包括了Robert A. Rupen(1922-2015)、John R. Krueger (1927-)、鲍森(James E. Bosson, 1933-2016)与 Paul D. Buell (1941-)等人。其中鲍森后来前往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任教,影响了后来的美国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发展。冈田英弘在华盛顿大学还结识了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蒙古人包国义(1916-),两人成为好友。包国义的蒙古本名为乌嫩斯钦(Ünensechen)。其父包悦卿(1894-1939)曾在德王手下担任要职。包国义曾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通英语、法语和日语。后于1949年移居台湾,1960年代迁居美国,随鲍培学习蒙古历史。另外,冈田英弘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了藏语和藏学。

1963到1965年间,冈田英弘又前往西德波昂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Seminar fur Sprach- und Kulturwissenschaft Zentralasiens, Universität Bonn),与蒙古学巨匠海西希(Walther Heissig, 1913–2005)与科隆大学(Universität zu Köln)的满学家福华德(Walter Fuchs, 1902-1979)相论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海西希一手创办的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一直是德国蒙古学研究的中心。海西希在柏林和维也纳完成大学教育后,于 1941年以《“满洲国”兴安省蒙古文化的变迁》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代他曾在北平的辅仁大学担任蒙文教师,并积极参加中德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1946年海西希返回德国,并于1951年在哥廷根大学通过了教授资格论文,以编外讲师的身份讲授蒙古语言和历史。1957年,海西希改任波恩大学蒙古学教授。同年,他发起了常设国际阿尔泰学会议(PIAC),并担任秘书长。 如今该会议已成为国际阿尔泰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1964年他创建了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并主编《亚洲研究丛书》(Asiatische Forschungen)和《中亚研究》杂志(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这两份出版物一直是德国蒙古学与内亚研究学术出版品的标杆。 另外,海西希也培养了多名蒙古学家,包括夏嘉思(Klaus Sagaster, 1933-)、魏弥贤(Michael Weiers, 1937-)与裴慕贞(Veronika Veit, 1944-)等人。

冈田英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蒙古学、满学与藏学。他自言此后便开始从蒙古人与满人的立场来重新看待中国的历史。透过对照满文、蒙文与藏文史料可以发现汉文史料的片面之处,而能看到汉籍中未记载的中国。《達延汗之年代》与《達延汗之先世》就是他自美国访学回到日本后所发表的两篇重要论文,他利用了许多当时尚无译本的蒙古编年史,对于传统京都学派认为汉文史料是东洋史学主流,蒙文史料不足采信的态度进行了批判。

此后在 1966 年到 1993 年这二十余年间,冈田英弘执教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文化研究所,直到退休。 但由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并无硕博士班,因此鲜有机会指导研究生,其学生多半属于私淑,包括蒙古籍的Munkhtsetseg(现任蒙古国立大学日本学系教授)与楠木賢道(1961-)、杉山清彥(1972-)。其中较为有名的,除了他的弟子与遗孀宫胁淳子(1952-)之外,还有近年美国新清史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欧立德(Mark C. Elliott, 1968-)。

欧立德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博士时,曾在 1987 年到 1990 年间,前往东京外国语大学交流,而他在日本主要的合作导师,便是冈田英弘。这是因为欧立德在柏克莱的满文老师鲍森,就是鲍培的学生。根据宫胁淳子的说法,鲍森的满文老师实际上是冈田英弘。先前我在一次专访欧立德中,他就提到跟随鲍森教授学习两年满文,奠立了他的满文基础。而他也是鲍森教授少数在历史领域中的学生。也正是鲍森将欧立德引荐给他在华盛顿大学一同学习的冈田英弘,因此 1987 年博士论文计划通过、获得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 (ACLS) 以及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后,欧立德即前往日本继续博士论文的研究。

欧立德回忆道,当时的东京是全世界以满文史料研究清史的主要中心。在他留日访学的这段期间,除了追随冈田英弘教授进修满文和清史,了解东洋文库的馆藏以外,同时固定与来自日本各地的教授与青年学者参加东洋文库每周一次的研究会。正是有这个因缘,冈田英弘在2013年写就的回忆录中,将欧立德视为他在美国唯一的弟子。 由此看来,近二十余年来北美所兴起的新清史学派,从学术谱系上来说与冈田英弘也有渊源。

冈田英弘于1993年自东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有鉴于他对阿尔泰学与蒙古学的贡献,1999年获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阿尔泰学终身成就奖(又称PIAC奖);2002年他被推举为国际蒙古学会(总部位于乌兰巴托)荣誉会员;2008年蒙古国政府授予冈田英弘北极星勋章,以表彰他对蒙古学的贡献。

冈田英弘的史学特色在于问题意识鲜明,视野宏观,又带有现实关怀。在史料取材上以使用多语种材料著称,据宫胁淳子所言,冈田英弘能够掌握十四种语言。研究的区域横跨亚洲大陆,包括中国的东北、西藏、台湾地区以及蒙古、日本、朝鲜等国家。而且他的研究试图打破日本史、东洋史与西洋史的分野,提供一种新的世界史面貌。

然而冈田英弘的学术著作许多都是以英文撰写的论文,流通和影响力有限,反而他为出版社所写的日文通俗历史书籍数量更多,影响力也更大。2013至2016年内由藤原书店陆续出版了《冈田英弘著作集》共八册。《从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国的崛起与承续》(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是他第一本学术论文集。 该书日文原版于2010年由藤原书店出版,2016年正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由陈心慧、罗盛吉翻译。全书的架构是纵论蒙古帝国到元朝到北元(1206-1635),之后由大清帝国继承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史。他主张在论述中国历史时,除了中国本部以外,也不可缺少北方正统性的理论,以及从满洲与蒙古看中国的观点。书中收入的论元朝与高丽的关系、论達延汗之年代与先世,与北元及西蒙古卫拉特世系等文章都是经典之作。

中国媒体上发表的冈田英弘介绍文章被冈田本人引述的部分。
过去冈田英弘被引介到中文学界的作品多半是学术论文,其数量与其专著相比实为九牛一毛。 在王岐山会见美籍日裔政治哲学家弗朗西斯· 福山( Francis Fukuyama )一行人时提及他对冈田英弘历史著作的欣赏后,坊间的报刊杂志也开始刊登关于冈田英弘的介绍文章,例如先前《澎湃新闻》刊发了由孔令伟撰写的《王岐山说的冈田英弘是谁?》一文,该文也受到冈田英弘本人的注意。出版社也开始推出冈田英弘的作品中译本。包括北京出版社发行的《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2016年)与最近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2017年5月,由冈田英弘与神田信夫、松村润合著)等等,可以算是这波风潮下的产物,而广大的中国读者群也得以一窥这位日本史家对于历史的另类思考与观点。在《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上,我先前也针对《世界史的诞生》写过书评,而汪力则在《澎湃新闻·思想市场》评论了《历史是什么》(2001年)一书,读者可以按图索骥。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