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完善新药仿制政策,推进药品集采改革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2022-03-08 18:32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医药行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3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提交的建议中有两个涉及医药行业热门话题,分别是完善中国新药仿制政策和完善推进国家药品集采改革。

既要鼓励创新,也要鼓励仿制

创新是近些年中国医药行业讨论最多的主题,医药政策也始终在鼓励创新。对于为什么两会建议聚焦在新药仿制政策上,陈保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加强药品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新药创制,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同时,药品是一种关系到公众健康的特殊商品,如果一项药品形成垄断,将不利于合理价格的形成,降低药品的可及性。从国内人民群众对安全有效可及药品的迫切需求、医药产业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着力制定科学、系统的药品政策,既要鼓励创新,也要鼓励仿制,坚持创新与仿制并重原则。

“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实际上,中国新药均没有参比制剂地位,而没有参比制剂,就无法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研究,药企也就无法进行中国新药的仿制。这是中国新药不能仿制的根源。”陈保华表示,中国新药由于现行政策的制约而不能仿制,存在一家上市后长期独占市场(即使新药专利保护期早已到期),形成垄断价格销售,这既有违提高药品可及性、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和国家医保费用支出等医改宗旨,也与鼓励创新与仿制并举的药审制度改革原则不符。

陈保华建议,对已批准上市但尚不明确其临床优势的中国2类改良型新药,由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评估。基于上市后临床使用情况的评估后,对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的中国改良型新药,和国内已有充分临床使用经验且证明具有临床价值/优势、安全有效的改良型新药,建议赋予其参比制剂地位,在化学药品目录集上载明,并同时纳入参比制剂目录进行公布。

陈保华还提出,对不具备临床优势、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存疑的中国改良型新药,建议在规定时限内由企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无法在规定时限内提供,或虽提供但审议未通过的,则实行退市处理。不能让此类药品无限期占据市场,而应当引导企业研发上市具有临床价值的、安全有效的同品种改良型新药产品,满足用药需求。

推进国家药品集采配套措施细化落地

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累计已完成6轮国家集采,平均药品降价超过50%,节约了上千亿的医保资金。陈保华认为,国家集采改革已进入了关键期。在原有政策规定落实、纵向推进和横向领域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和医保报销同价政策上,目前尚未细化落实或如期落实。

陈保华表示,“结余留用”的鼓励政策因未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而难落地,医疗机构和医生不能从优先使用中选药品中获取实际利益,而使用高价的原研药却反而“回报丰厚”,导致一些医疗机构的集采报量占实际使用量比例偏低;医生使用中选药品的积极性缺乏。

在医保报销同价政策上,陈保华表示,国家实施“4+7”试点时明确提出,同通用名药品支付标准要在2-3年内逐步统一至集采中选价格。而实际推进较为缓慢,严重影响了集采的推行。医疗机构、尤其是OTC零售药店卖出的高价同类药仍然可以按实价报销。特别是治疗慢性病的品种药,在国家鼓励长期处方后,零售药店已成为高价的非中选品种购买的便捷渠道。同时,由于受中选药品只能以中选价进药店销售的政策影响,药店因无利可图而不卖中选药品,只卖高价的同类药,加上医保同价报销政策未落实,使中选药的可及性大打了折扣。

对于上述情况,陈保华建议,要细化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制度。加快制订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结余资金的主要用途和比例,加大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使用中选药实绩挂钩的力度,用好政策制度的利益激励机制。另外,要督促落实同通用名药品支付标准统一到集采中选价格政策。在3年过渡期满后,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各省的政策落实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严重落后地区开展问责并要求限期改进,增强政策的刚性约束力。

陈保华指出,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利益方多,阻力较大。建议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建立完善由国家卫健、人社(医保)、市场监管(药监)、监察等相关部委组成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监督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专项督查,实行问责,排除各方、特别是部门利益的干扰,狠抓落实和推进,确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争取更大的成效,更好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是冬冬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