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惊蛰”,您关注的养生要点都在这里
原创 方泓 占程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仲春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惊蛰节气
惊蛰节气有哪些养生要点
哪些体质人群需特别注意
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
方泓主任医师以及占程燕主治医师
向大家介绍
惊蛰节气有哪些养生要点
古时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前后乃是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美好时节。天气转暖,雨水渐多,人体的肝气渐升,养生应顺应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惊蛰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忌春捂不当
民间常常流传“春捂秋冻”,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日常穿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年轻人大多早早褪去厚重冬衣,换上轻薄春装;而老人与小孩因怕风怕寒,仍然穿着厚重冬装,常常捂出大汗之后脱衣,此时最易感受风寒之邪。
“春捂”有如下讲究:
◆ 冬衣切勿早收起,等气温稳定了再彻底更换;
◆ 出门常携带马甲背心,根据温差变化增减衣物;
◆ 切莫捂出大汗立即脱衣吹风,否则更易导致感冒。
02
忌多睡解春困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人体血管舒张,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经常让人感觉懒洋洋,感到疲劳、常想睡觉,这就是所谓的“春困”现象。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睡就可以不再犯困,其实不然。《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因节气变化昼长夜短,所需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提倡人们适当早起,以适应自然界之气。过多的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抑制阳气升发,只能越睡越困。应到郊外远足、踏青,适当锻炼,升发阳气,缓解春困。
03
忌肥甘厚味
惊蛰是春季中阳气升发的季节,春季所主肝木之气升发,然肝旺则易导致脾虚。在经历了春节的大鱼大肉饮食之后,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困,如果继续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加清淡,会更加容易出现肝旺脾虚、脾胃不和的情况。此外,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认为少吃酸味可以防止肝气过旺,甘味食物可以滋补脾胃。
惊蛰时节哪些体质人群需注意
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对气虚质、特禀质、痰湿质的人群影响较大,尤其需要注意养生保健。建议结合当令食材,进行食疗,纠正体质偏颇,恢复平和。
01
气虚体质者
这类人群卫阳不足,免疫力功能较低,易感受外邪,应注意保暖。饮食调养原则为“补益阳气”,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芪、山药、梗米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佛手、大蒜、荷叶等。
02
特禀体质者
这类人群要注意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饮食调养宜清淡、均衡、粗细配搭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吃易导致过敏物质的食物,如春笋、海鲜等。
03
痰湿体质者
这类人群内湿多且易感外湿,尽量避免汗后受风寒,经常晒太阳,借助天阳来化湿。饮食调养原则为“健脾除湿,化痰降浊”,应多吃温补脾胃、化痰祛湿的食物,如小米、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韭菜、陈皮等;不宜多吃肥甘油腻、滋补酸涩的食物,如山楂、柚子、枇杷、蜂蜜等;少吃煎炸食品、海鲜、酒类之品。
推荐茶饮
菊 花 茶
菊花具有养肝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别适宜春季饮用,尤其适合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人群。
玫瑰花茶
玫瑰花性微温,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等功效,适于春季饮用,尤其适用肝气郁结的女性人群。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香气宜人,可以提神解郁、安定心绪,从而消除春困,适于春季饮用。
推荐菜品
韭 菜
韭菜虽四季都有,但以春天的韭菜最美味。《本草纲目》指出“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所谓“补中”,就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的意思。所谓“肝之菜”,是指其可防止春天肝气偏旺而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专 家 简 介
方泓,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龙华医院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中医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支扩、间肺、反复感冒等以及亚健康的中医调理。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门诊信息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龙华医院徐汇院区)
特需门诊时间:周三下午(龙华医院徐汇院区)
原标题:《今日“惊蛰”,您关注的养生要点都在这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