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海雅器”呈现南通沈绣、蓝印花布等非遗传承与精品

钟仪
2017-06-01 08:4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从本色的蓝印花布、几可乱真的沈绣、蝴蝶舞动的手绘丝巾,到古意盎然的书斋家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历史悠久,并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苏南通地处长江之尾、大海之端,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文化老字号上海朵云轩艺术馆6月3日至6月14日将举办“江海雅器——南通文人空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将荟萃南通地区经典的沈绣、红木雕刻、家具、缂丝、蓝印花布等非遗传承人及工美大师的精品佳作。

沈绣作品

代表传统苏绣最高水平的沈绣传人蒋仪将在展览现场演示将丝一分为十六的劈丝技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祥搬来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馆藏的红木家具以及他设计制作的经典通作家具。代表目前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最高水平的深蓝浅蓝白色“三色双面印染法”,此次也将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以“江海雅器”为题,紧扣“雅”字,将中国传统文人“尚雅崇雅”的情怀融入南通的工艺美术作品、南通非遗技艺展示中去,将作品展示与空间体验相结合,精选南通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文人雅物,自然地植入到所打造主题文人书斋、茶室、禅舍、客厅中,还原文人生活、学习、思悟、修身的场景,蕴含了中国式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而点缀其中的文人雅物也成为承载这些文人情怀的载体,或精致、或写意、或古朴、或玲珑,一杯一盏、一琴一炉,与厅堂斋舍互相交融,展现了中国式传统文人的风味与风骨。

沈绣现场展示

南通淘宝文化艺术城设有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其中沈绣传承人的秀坊,可以近距离观看绣娘们的现场刺绣表演。沈绣又名仿真绣,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在绣艺上沈寿独创了仿真绣,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使沈绣的作品色彩调柔和自然,透气,栩栩如生。沈绣在2007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绣以人物绣最为擅长,人物肖像的表现生动、传神、逼真,针法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刺绣相比,沈绣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与特征,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珍藏于南通博物苑的《蛤蜊图》是沈寿的一幅精致作品。作品采用了缠针、施针、滚针等多种针法,以黑灰白线配色,通过明暗对比逼真地表现了蛤蜊的质感,充分显现了“仿真绣”的生动表现力。沈绣《意大利皇后像》和《耶稣像》曾获得世界万国博览会“至大荣誉卓越奖”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并且先后五次作为国礼馈赠给包括俄罗斯总统普金、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外国元首。

曹裕兴蓝染坊第五代传人江荣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蓝印花布拥有两千年的制作历史,采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靛蓝然后,使用镂空花版,全手工印染。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江荣是通州曹裕兴蓝染坊第五代传人,对于今后如何传承,他说:“我们染坊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坚持古法印染工艺,以蓝草染色,每一块布料都需经过多道工序。现在的传承未必像以往局限于家族之内,关键是扶持当下年轻人的兴趣与就业培养。”

蓝印花布作品

南通的传统家具,都带鲜明的“拐儿纹”,“拐儿纹”是一种形态高度简化和抽象龙纹装饰,除了装饰作用外,还起到支撑与稳固的作用。而其它产地,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家具上几乎难得看见,所以“拐儿纹”便成了区别于苏作或其他地产家具最直观的强烈特征。只要是带有拐儿纹的家具,根本不用问产地,你就知道是MADE IN NANTONG,是标准的“通作”。而通作家具也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作家具博物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美师王金祥的陪同解说下,参观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了王老师多年来在民间搜集了明清以来的各式红木家具,还有他设计制作的经典通作家具。

“通作”家具展示

转心系列作品,其作品器身分内外两层,可以自由转动。

缂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主要分为本缂丝与明缂丝两个流派。明缂丝,顾名思义就是明朝以后的发展起来的缂丝技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崇尚节俭,缂丝制作耗时耗力,造价昂贵,故明令禁止使用缂丝制品。迫于生计的缂丝匠人们,通过技艺及用料的改良,降低看缂丝的生产制作成本,从而逐渐形成明缂丝。与明缂丝相对的就是本缂丝,即唐宋以来未经改变的原本缂丝技艺。

南通缂丝传承人在传授技术

本缂丝是中国缂丝最古老的品种,代表了早期西域及唐宋时期缂丝的主要特点。其用丝粗实,捻度强劲,织面平整挺括而坚实,设色典雅质朴而淳厚,写实与画意并重,织物显露朴实的“瓦楞地”(平纹织物螺纹现象)。作品高雅尊贵,适合于装饰点缀、书画摹缂、唐卡等欣赏型艺术品。在江苏非遗保护单位、南通非遗传承基地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内,南通缂丝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祥老人说,本缂丝技法一度在国内失传,七八十年代他为了恢复本缂丝技法远赴日本进行学习,当日的日本还保留着自唐朝传播东去的缂丝技法。王老通过学习日本缂丝技法、学习古代缂丝典籍,不断尝试,终于恢复了唐宋以来的原本的本缂丝技法原貌。2009年“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南通缂丝技艺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